與人共生,還是與鬼同悲《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
1月
13
2020
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拉風影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6次瀏覽
鍾承恩(臺灣大學哲學系學生)

在《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裡,形式上的鬼只有梅君與睦久母子兩人,昭君與康平夫婦則屬於人的形象,但當劇情走到末尾,食物鏈的層次逐漸明朗,人鬼的邊界卻變得模糊。如同人類社會的不同階級之間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卻在事實上具有生存優勢的不同。食物鏈的明朗唯有透過階級的衝突才會顯現,而在顯現階級間互相競爭的殘酷性後,才揭露出在生存原則之下,彼此之間並不具有本質上的差異。

這個關鍵的衝突就在於「昭君的選擇」。昭君之所以被歸於人的形象之中,主要還是因為在最後的選擇裡,他背叛了睦久,選擇安穩而虛浮的人類生活。在此之前,昭君的定位其實是在睦久與康平之間游移的。因此,比較人鬼的差異就成為解讀昭君選擇的關鍵。

所謂的「鬼」,無非是誠實地將自己催吐出心聲、卻無人能與他同悲的處境。母親與睦久都是如此,他們都堅持處理自己的痛苦,對於母親的痛苦儘管旁人都可以「理解」,卻沒有人可以與之共情,更多的態度是質疑對方本身就有「問題」;睦久則更為悲劇性,劇中旁人不斷為他套上精神病、同性戀、躁鬱症等病因,試圖來「理解」他的「問題」。實際上,他並不是因為某種病而被環境排除;正好相反,是由於他的「無病」而受到排除。

因為,社會需要將「問題」歸類為某種病症,才能夠去醫治,進而如常地運作下去。換句話說,旁人將睦久安上各種病症其實是為了將個人生活的「問題」消除,所以母親要康平夫婦回來看看睦久是不是病了,昭君在被揭發後試圖以睦久有病來解釋,康平更是以睦久有病來維持自己生活的正常。這背後的思路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如果問題成為真實,生活將無以為繼,所以儘管能夠理解,卻不允許影響生活的傷痛存在,最大的寬容就是成為一種病,但也遲早必須依照社會的期待去好起來。

相對而言,康平則是人本基礎下務實主義的具現化,他自述「我這一生沒有不開心的時候。」表態了理性掛帥的冷漠,在具體行為上也可以看見他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利己」的。他的言行不一,思考模式以自己的最大利益為導向,但卻也挑不出甚麼重大的道德瑕疵,正如睦久對母親的慈善事業的批評:「很虛偽,但也不犯法。」他所代表的是標準的模板──一個排拒情感、唯物質、傳統家庭建構的人間嚮往。本身設定為藥廠行業,認為「精神病是被製造出來」,在劇中也透過確認來親手建立了睦久的病,反襯了上述現代化對人的醫治策略。

因此,昭君最後的選擇,實際上是扼殺了之於社會的不正常的自己,披上虛浮的人皮外衣,以真實的情感為代價,換取安穩的生活。彼時昭君還是最能與睦久共情的人,此刻的這個選擇瞬間將一度模糊的人鬼分野,在現實的處境下區隔開來。

最後的末尾,人離去了,本應同病相憐的群鬼,卻依然無法同悲。母親拒絕兒子的擁抱,一個邁向死亡,一個形單影隻。與人共生或者與鬼同悲的問題,即使擺在處境類似的母親身上,他依然選擇了前者,而拒絕接受一個不正常的兒子。當擁抱悲傷的只剩下屍身,是否注定鬼只能獨活,而不能群生。

《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

演出|四把椅子劇團
時間|2019/12/21 19:30
地點|臺藝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華人家庭倫常之外,這個作品還說了什麼?如果單以華人家庭來解釋整起悲劇的發生未免也太過蒼白,甚至是歸咎給外力的不負責任。家庭的問題不僅存在於過去記憶,也在於人本身──是人的欲望,對於被認同的需要、控制的需要才導致了衝突。(宋柏成)
12月
26
2019
重寫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的重要劇作《群鬼》,將看似對立的東、西方文化融合,又能貼近台灣家庭社會本質、引起觀眾的共鳴。盤旋在疾病與各種親密關係之間難以梳理的依存連結,一探我們身邊縈繞不去的「鬼魂」。(洪嘉聲)
3月
05
2018
「劇場性」與「戲劇性」的矛盾在《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裡並沒有解決。而我個人覺得正是這樣無能解決的矛盾才是《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重寫經典的價值所在。藥方畢竟是開不出來了,舞台上無法休止的虛實與真假之辯是《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對易卜生原著最有力的回應。(許仁豪)
2月
06
2018
《鬼》的價值正在於,它清楚架起「自我——社會」這條陰暗、巨大甬道,事實上除了趙睦久以外,任何人都能被放進相同模型檢視:以世俗為圓心、個人為圓周,每個人都正在甬道裡上演屬於自己的《鬼》。(張敦智)
12月
30
2017
文字直截揭示了角色的對白及行動,儘管台上的角色不是默不作聲,就是寂然不動。文字蟠踞了角色的思想,接管了角色的行動,同鬼一般糾纏不清。(涂東寧)
12月
22
2017
簡莉穎與許哲彬編導合作,確實讓台灣現代劇場長久與「寫實主義」斷裂後,重新接地氣回到「寫實主義」的路線與展現當下的風貌。特別是簡莉穎的劇本創作,著重台灣在地歷史性時間的聯結與延續,紮實的田野調查與訪談,讓她得以避開一些同儕文藝青年書寫的感性抒情與耽溺。(葉根泉)
12月
19
2017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