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時空的纏綿《愛人》
3月
01
2016
愛人(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3次瀏覽
黃佩蔚(專案評論人)

德國作曲家克利斯提安.佑斯特(Christian Jost)繼《落葉‧傾城‧張愛玲》(2011 TIFA)後,二度受台灣國際藝術節邀請來台,同時媒合優人神鼓與德國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共同演出跨國製作《愛人》,這也是優人神鼓在《鄭和1433》(2010TIFA)後,第二次在TIFA與國際藝術家共同創作。

《愛人》以亙古不變的愛情為題,選取東西方古典與當代對於愛情吟詠的詩篇,由Jost為打擊樂及混聲合唱團創作曲目,導演劉若瑀則試圖以優人的禪意演繹世間情。有別於傳統編制,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選擇在舞台前方樂池就位,為了看譜而亮起的藍光LED燈,儼然一座迷你銀河,首先映入眼簾。樂手以左舞台為中心鋪排變化,大部分的戲劇表現則在右舞台。

全劇以古詩《關雎》為始,以《上邪》做終,中段則選取美國詩人康明思(E. E. Cummings) 露骨情欲詩作“May I feel said he”、“I like my body when it is with your body”以及“In Spite of Everything”。一襲金剛行者姿的黃誌群,脫下面具化身白衣矇眼擺渡人,以看透百態的超然,貫穿全劇,兩女一男的紅衣舞者,詮釋了一場生命中再尋常不過的愛戀糾葛:傾慕愛戀、撲朔迷離、情慾歡愉。鼓曲之外,不舞神聖的優人則成了鏡頭的景深之處,交織成一片黛黑,仿若世間男女遊蕩在無盡輪迴裏,輔以太極中的散手作姿,兩兩來回,以喻東方哲思。終幕,當愛人再聚,豁然開朗,生死相許,在天幕降下的一片蒼茫中,「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1】

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的人聲銀河,不收音已經環繞全場,宛如聖堂。樂音之中,辭藻消融於聲韻,不論文字裡寫得多纏綿、露骨,令人羞赧,當化作音律後,詩詞無語,到底是關關雎鳩還是蓼蓼者莪【2】,究竟是lover還是joker,已經傻傻分不清楚,如果不是題旨在前,一紙單張可見段落幕次,或許,即便名為《無題》,讓觀者各自表述,甚至皆可成篇,究竟是幸還是不幸?音樂表現則出人意表,在優人的鼓樂之外,加入古箏、吊拔、音階鑼、鐵琴,增加了音樂層次,也彌補了單純鼓曲音質限制所難以表現的柔美繾蜷。只是,從《落葉‧傾城‧張愛玲》到《愛人》,Jost的曲式始終都有配器過滿的問題,以致愛人之間的呢喃淹沒在爆量的音場中,幾段雲雨之間的情節,舞者動作纖盈,傳達欲迎還拒、若即若離的曖昧情愫,在鼓曲助陣之下,竟成了滂礡狂放,好不扞格。

而音樂、人聲的過於強勢,讓原本就不屬於優人強項的戲劇性表現,更顯勢弱。除了紅衣舞者勉強能與之抗衡,難脫肢體語言侷限的優人,一旦離開安全區(武術動作、神聖舞蹈、蘇菲旋轉),便顯得進退失據,幾無慾念之情、甚無眼神交集的肅穆神態,亦實在難以與愛情二字相連結。音樂、舞蹈、戲劇表現,若分列視之,或皆有風景,卻分屬三個平行軌道,雖時有匯聚,但多數時候,各自運行在自己的宇宙裡,互不相容,這的確如同戀人初識,總是需要向對方證明自己的存在感。

2012年,優人神鼓宣布暫停創作三年,以得喘息,此劇應可算是重新出發之作。優人在音樂性及戲劇表達的欲求突破,可見企圖,只是在捨棄舊有包袱的過程裡,必然發生的排斥反應,仍在作用中,如何在優人核心與緣以外求之間取得平衡,應該是尚未能及的進行式,今日所見,只能勉強作為1.0版。近年來,不論是國家等級或是各藝術展節的跨國/域合作作品,屢見不鮮,已成常態,而對於這些標榜東西方融合、國際交流、共同製作這類大型製作的微詞,也在所多有,或著眼於資源分配問題,或強調文化主體思考,本文不再贅述,只是由此再看《愛人》,除了政治正確的國際交流目的,兩造之間是否真能從中同創新局、各有所獲?亦或只是另一個媒妁之言下的露水姻緣,恐怕仍待時間考驗。

註釋

1、 見節目單張曲目介紹

2、 詩經篇章《小雅‧蓼莪》

《愛人》

演出|克利斯提安.佑斯特、優人神鼓、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
時間|2016/02/2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跨國文化表演其實仍有一隻隱藏的手指揮全球。更批判一點閱讀,雖然「愛」總是在世人的想像中,理當成為跨越國家、種族、語言、文化種種人為疆界的全球價值,但這個全球價值其實仍然在某種「限制的」(limited) 普世性的指揮下。(汪俊彥)
3月
07
2016
真正令我好奇的,卻是優人鼓聲中隱約透露的無所適從,在舞台上失去了對樂器、對演奏樂器之身體的全然掌控。受了另一套身體訓練的西方指揮,以手勢掌控著速度快慢、音色明暗、音量力度,來到優人之中卻成為干擾平衡的外在因素,自然一切因而失重。(白斐嵐)
3月
07
2016
無論〈關睢〉以穿著桃紅衣裳女人的奔跑,與男人的追逐,來應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或以兩位女人美醜胖瘦的對比,來讓男人在其中來回拉扯,以反映康明思〈我們來吧〉詩中男人與小三之間的對話,都太過流於字面表層的解釋,而無法拉出更為開展對於愛情的重新認知與體悟。(葉根泉)
3月
01
2016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