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的普世想像《愛人》
3月
07
2016
愛人(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8次瀏覽
汪俊彥(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2014年《愛人》於德國柏林首演之後,德籍作曲家克利斯提安‧佑斯特(Christian Jost)與臺灣優人神鼓以及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合作演出詩經、漢樂府及美國詩人康明思(Edward Estlin Cummings, 1894-1962)的作品,終於在臺灣登台。此類規模龐大的跨國製作,近年來在臺灣越來越常見,與全球化時代國與國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也密切相關。在這般跨國製作中,反覆觸及的問題往往在於「東方」如何交流「西方」、優人神鼓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與身體訓練,並進一步對話於世界、或如傳統如何走入現代等。換句話說,參與跨國製作的劇團,思考其一貫美學的堅持或風格,如何一方面在交流中產生良性的互動,另一方面又可以不隨他者起舞,一體兩面的批評常常共生。也可以說,跨國製作往往召喚出身體更大的焦慮,東方夠不夠東方?優人神鼓夠不夠東方?文化交流能不能在維持主體,又達成彼此理想的認識?

或許換個方式檢視《愛人》?既然跨國製作已經成為期待,或許跨國本身就是一場精彩的表演。全球化讓地球的每一地之間的好奇越來越一發不可收拾,跨國表演本身就可能越來越無法再問單一劇團的成功與否,在《愛人》中,優人神鼓的表演透過鼓聲與合唱共時性疊合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的音樂,優人神鼓的表演同時也必然同時是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的身體,兩者其實無法二分,而兩者的表演很清楚地統合在作曲與指揮之手。優人神鼓過往以擊鼓作為法、呼吸為示,掌握身體節奏的完整與一致性;《愛人》則轉由優人注意指揮的調度,指揮的眼與手成為統籌演出的引導核心。由此分析來看,正好呈現了全球化下的跨國文化表演,無論優人神鼓還是不是優人神鼓或是「東方身體」、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與康明思還有沒有保有德國詮釋或是「西方風格」,跨國文化表演其實仍有一隻隱藏的手指揮全球。更批判一點閱讀,雖然「愛」總是在世人的想像中,理當成為跨越國家、種族、語言、文化種種人為疆界的全球價值,但這個全球價值其實仍然在某種「限制的」(limited) 普世性的指揮下。

所以《愛人》的「愛」是什麼呢?就節目單的描述:「面對普世的『愛情』課題,以道藝合一為理念的優人神鼓創辦人——導演劉若瑀,選擇東方太極中雙人對練、敵我防衛攻擊的『散手』,作為表達情人你推我就,若即若離的情慾狀態…中國古詩的含蓄與康明思詩中的波濤情慾,看似迥異的愛情關中,劉若瑀透過『散手』,找到貫串其中的共同語言。」這個愛反而是先建立在限制的普世性下,回頭尋找文化特殊資源,而古代的愛情也必然是雙人的、愛情是情慾的、中國的愛情則是含蓄的。(是呀!為何往往「東西方的相遇」,總是恰巧搭建在「古典的東方」(詩經、漢樂府)碰上「現代的西方」(康明思),甚或是某種模糊的、集體的東方,遇上了清晰的、個人的西方?)或許,中國根本不那麼東方(也因此不用再問優人還是不是優人),而是跨國文化的表演與製作讓中國東方化,同時也讓柏林廣合唱團與康明思西方化。

全場演出最讓我眼睛一亮的,反倒是兩位合唱團的團員,走上優人神鼓的舞台,迥異於優人演員們訓練有素的身體節奏,他們是路人甲乙,無意中闖入了全球化的紀元,他們不唱、不舞、不擊鼓,也不看指揮,既不隱藏他們的格格不入,卻又不至於令人覺得荒謬地,席地而坐然後起身離開。反而在一場精心構建的跨國文化表演中,留下一抹相遇時的會心一笑。

《愛人》

演出|克利斯提安‧佑斯特、優人神鼓、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
時間|2016/02/28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真正令我好奇的,卻是優人鼓聲中隱約透露的無所適從,在舞台上失去了對樂器、對演奏樂器之身體的全然掌控。受了另一套身體訓練的西方指揮,以手勢掌控著速度快慢、音色明暗、音量力度,來到優人之中卻成為干擾平衡的外在因素,自然一切因而失重。(白斐嵐)
3月
07
2016
音樂、舞蹈、戲劇表現,若分列視之,或皆有風景,卻分屬三個平行軌道,雖時有匯聚,但多數時候,各自運行在自己的宇宙裡,互不相容,這的確如同戀人初識,總是需要向對方證明自己的存在感。(黃佩蔚)
3月
01
2016
無論〈關睢〉以穿著桃紅衣裳女人的奔跑,與男人的追逐,來應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或以兩位女人美醜胖瘦的對比,來讓男人在其中來回拉扯,以反映康明思〈我們來吧〉詩中男人與小三之間的對話,都太過流於字面表層的解釋,而無法拉出更為開展對於愛情的重新認知與體悟。(葉根泉)
3月
01
2016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