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傳統與繼承《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傳承崑曲作品展》
1月
06
2015
崑壇清音(水磨曲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83次瀏覽
呂玟君(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碩士班)

崑曲現在多稱為崑劇,現今所謂「崑劇」通常指以崑山【水磨調】來演唱的腔調劇種,之所以能成為「百戲之母」無疑是緣於表演藝術的細膩精湛,以唱念來說,向來講究字清、腔純、板正,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唱到哪裡、看到哪裡、指到哪裡」的細膩傳神,形成精緻的傳統魅力,如同一罈好酒越陳越香。

在目前臺灣崑劇表演內容上來看,大多以崑曲演唱、崑劇展演兩個面向,學者施德玉〈崑劇在臺灣之概況及其當前之表演類型〉一文中,將崑劇表演分為四種類型,(一)保持師承傳統之表演類型、(二)從傳統基礎創發改變之表演類型、(三)崑劇融入其他劇種之表演類型、(四)話劇融入崑劇之表演類型。[1]

水磨曲集崑劇團乃屬保持師承傳統之表演類型,不管是唱腔轉韻還是身段表演上,都模仿著老師唯妙唯肖,教學向來以口傳心授為主,學習必定要嚴謹、講究且以師為尊,才能保留師承的傳統。徐炎之、張善薌伉儷是臺灣傳承崑曲表演藝術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二十七年來傳承推廣的大任,此場除了劇目上的展演之外,也配合著徐氏伉儷相關的身段譜、紀念專文、照片…等資料出版,具有相當珍貴的紀念與研究價值,可說是讓觀眾滿載而歸。

戲曲各團在臺灣紛紛推出跨文化、跨領域的劇目,不管是老戲新編還是新編戲作,紛紛加上豐富現代劇場元素與聲響效果,水磨曲集此次發表的傳統劇目在臺灣崑曲傳統傳承的發展上是難得可貴的,舞臺上的佈置保留最傳統的一桌二椅為主,無其他的背景,服裝造型上以傳統服飾造型為主,小樂隊的編制在舞台旁配合著演員,為之經典,音響的編排是將舞台上左右個兩顆喇叭向著觀眾;舞台左側有投影字幕的安排,是稍微美中不足的部分。此場「崑彈清香徐炎之、張善薌傳承崑曲作品展」分別在12/6、12/7演出兩場,劇目是不同的,12/7日當天演出四折傳統劇目分別為《南西廂.拷紅》、《長生殿‧小宴》、《玉簪記.琴挑》、《雷峰塔.斷橋》

《南西廂.拷紅》與《長生殿‧小宴》處處可見傳承之後的韻味,如《南西廂.拷紅》中的紅娘角色以腰巾歌舞表演,運用身段、台步走位方式呈現畫面高低的並置,活潑俏皮並以理說服老夫人的伶牙俐齒樣貌,增添角色趣味與可觀性。但在老夫人與紅娘對話過程中,音樂與演員身段上的銜接,如果能再緊密些會更增加此劇目的力度。《長生殿‧小宴》運用扯四門的隊型,繞著舞台移動,烘托出皇家貴氣氣勢,唐明皇與楊貴妃兩人情韻之間的流轉藉由唱腔的力度變化、頓挫分明,過腔時婉轉清晰,將兩人濃情蜜意發揮到極致。唯皇上擊板後,貴妃還在唱著【清平詞】時,皇上就拍扇子(貌是擊板狀),讓筆者有不連貫之感,最後在貴妃不勝酒力之下,宮女攙扶回宮,軋然而止,留下無限想像空間。

《玉簪記.琴挑》與《雷峰塔.斷橋》兩折也是老師們的經典戲碼,《玉簪記.琴挑》著重運用曲唱與兩人彈琴來互相表達情愫,兩人行腔運轉間,聲圓玉潤,暗藏情愫,動作幅度也較微小,情緒較為內斂,此齣的表現方式跟其它崑團較為不同。此外,劇中多次出現兩人彈著古琴的橋段,但出現的卻是琵琶的聲音,是較為可惜的部分。《雷峰塔.斷橋》更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劇碼,此齣與一般不同的是上下場的表現方式,一開始白娘娘上場,張善薌傳本是內白「苦啊!」之後上場,走半個圓場後跌坐舞臺中央,再開唱【山坡羊】之後亮相,相當特別,最後在青蛇看見許仙扶持白蛇後,氣憤的跺腳下場[2],這種別開生面的詮釋方式,增添劇情張力再次凸顯演員個人魅力。

從此次展演看出水磨曲集對於崑劇,不管是在推廣、表演、傳承上的用心,從現場的觀眾數來看,可看出大家對水磨曲集的支持,也因為支持才批評,傳承需要時間的醞釀,在兩位老師的教導之下,水磨曲集未來是否能將老師的身段、唱腔等精華內化於自身表演之中並因應時代走出自己的定位,達到「傳神不傳形」的境界,才能將水磨獨有的細膩精湛傳統特色永續留傳。

註釋

1、施德玉〈崑劇在臺灣之概況及其當前之表演類型〉,戲曲學報第8期,頁84

2、見節目單,頁6

《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傳承崑曲作品展》

演出|水磨曲集崑劇團
時間|2014/12/07 19:00
地點|台北市國軍藝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