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現在多稱為崑劇,現今所謂「崑劇」通常指以崑山【水磨調】來演唱的腔調劇種,之所以能成為「百戲之母」無疑是緣於表演藝術的細膩精湛,以唱念來說,向來講究字清、腔純、板正,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唱到哪裡、看到哪裡、指到哪裡」的細膩傳神,形成精緻的傳統魅力,如同一罈好酒越陳越香。
在目前臺灣崑劇表演內容上來看,大多以崑曲演唱、崑劇展演兩個面向,學者施德玉〈崑劇在臺灣之概況及其當前之表演類型〉一文中,將崑劇表演分為四種類型,(一)保持師承傳統之表演類型、(二)從傳統基礎創發改變之表演類型、(三)崑劇融入其他劇種之表演類型、(四)話劇融入崑劇之表演類型。[1]
水磨曲集崑劇團乃屬保持師承傳統之表演類型,不管是唱腔轉韻還是身段表演上,都模仿著老師唯妙唯肖,教學向來以口傳心授為主,學習必定要嚴謹、講究且以師為尊,才能保留師承的傳統。徐炎之、張善薌伉儷是臺灣傳承崑曲表演藝術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二十七年來傳承推廣的大任,此場除了劇目上的展演之外,也配合著徐氏伉儷相關的身段譜、紀念專文、照片…等資料出版,具有相當珍貴的紀念與研究價值,可說是讓觀眾滿載而歸。
戲曲各團在臺灣紛紛推出跨文化、跨領域的劇目,不管是老戲新編還是新編戲作,紛紛加上豐富現代劇場元素與聲響效果,水磨曲集此次發表的傳統劇目在臺灣崑曲傳統傳承的發展上是難得可貴的,舞臺上的佈置保留最傳統的一桌二椅為主,無其他的背景,服裝造型上以傳統服飾造型為主,小樂隊的編制在舞台旁配合著演員,為之經典,音響的編排是將舞台上左右個兩顆喇叭向著觀眾;舞台左側有投影字幕的安排,是稍微美中不足的部分。此場「崑彈清香徐炎之、張善薌傳承崑曲作品展」分別在12/6、12/7演出兩場,劇目是不同的,12/7日當天演出四折傳統劇目分別為《南西廂.拷紅》、《長生殿‧小宴》、《玉簪記.琴挑》、《雷峰塔.斷橋》
《南西廂.拷紅》與《長生殿‧小宴》處處可見傳承之後的韻味,如《南西廂.拷紅》中的紅娘角色以腰巾歌舞表演,運用身段、台步走位方式呈現畫面高低的並置,活潑俏皮並以理說服老夫人的伶牙俐齒樣貌,增添角色趣味與可觀性。但在老夫人與紅娘對話過程中,音樂與演員身段上的銜接,如果能再緊密些會更增加此劇目的力度。《長生殿‧小宴》運用扯四門的隊型,繞著舞台移動,烘托出皇家貴氣氣勢,唐明皇與楊貴妃兩人情韻之間的流轉藉由唱腔的力度變化、頓挫分明,過腔時婉轉清晰,將兩人濃情蜜意發揮到極致。唯皇上擊板後,貴妃還在唱著【清平詞】時,皇上就拍扇子(貌是擊板狀),讓筆者有不連貫之感,最後在貴妃不勝酒力之下,宮女攙扶回宮,軋然而止,留下無限想像空間。
《玉簪記.琴挑》與《雷峰塔.斷橋》兩折也是老師們的經典戲碼,《玉簪記.琴挑》著重運用曲唱與兩人彈琴來互相表達情愫,兩人行腔運轉間,聲圓玉潤,暗藏情愫,動作幅度也較微小,情緒較為內斂,此齣的表現方式跟其它崑團較為不同。此外,劇中多次出現兩人彈著古琴的橋段,但出現的卻是琵琶的聲音,是較為可惜的部分。《雷峰塔.斷橋》更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劇碼,此齣與一般不同的是上下場的表現方式,一開始白娘娘上場,張善薌傳本是內白「苦啊!」之後上場,走半個圓場後跌坐舞臺中央,再開唱【山坡羊】之後亮相,相當特別,最後在青蛇看見許仙扶持白蛇後,氣憤的跺腳下場[2],這種別開生面的詮釋方式,增添劇情張力再次凸顯演員個人魅力。
從此次展演看出水磨曲集對於崑劇,不管是在推廣、表演、傳承上的用心,從現場的觀眾數來看,可看出大家對水磨曲集的支持,也因為支持才批評,傳承需要時間的醞釀,在兩位老師的教導之下,水磨曲集未來是否能將老師的身段、唱腔等精華內化於自身表演之中並因應時代走出自己的定位,達到「傳神不傳形」的境界,才能將水磨獨有的細膩精湛傳統特色永續留傳。
註釋
1、施德玉〈崑劇在臺灣之概況及其當前之表演類型〉,戲曲學報第8期,頁84
2、見節目單,頁6
《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傳承崑曲作品展》
演出|水磨曲集崑劇團
時間|2014/12/07 19:00
地點|台北市國軍藝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