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戲成痴的《優伶天子》
10月
1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9次瀏覽

文/莊家維


依然保有想像空間

一如國光過往的戲《三個人兒兩盞燈》、《夢紅樓.乾隆與和珅》,《優伶天子》這次同樣也是改編自一段歷史故事。劇中最經典的橋段「五馬分屍」在第一場就演完了,但它的餘韻反覆迴盪在之後的劇情,引人回想。這要歸功於整體氛圍營造,首先是節目冊,其書背裸露出纏繞書頁的紅繩子,好似被五花大綁的李存孝;開演前的影像播出一幕幕馬的畫面:空洞的眼神、不安的馬蹄,黑暗的色調彷彿是要掩蓋腥紅的證據;舞台上,運用紅色緞帶的張力回彈,來呈現李存孝倒於血泊的效果,既詩意又震撼人心。紅,是本劇的主要基調,是韁繩,是血絲,是絲綢,也是煙花。

舞台雖然少了傳統戲曲的一桌二椅,但絲毫不減「境隨心轉,景隨口出」的表現手法。簡約的舞台上,就是一塊「ㄣ」字型的大木片,它配合著旋轉舞台每次轉至的角度不同,結合演員的台詞與身段,便顯現出不同地點。短短三小時內,笑鬧交織的皇宮內苑、悲歌痛飲的烏江岸、熱鬧非凡的戲車、大夢初醒的床榻、密謀造反的魏州,和血流成河的凌霄台一併呈現於眼前。《優》一再讓我驚艷於傳統戲曲調動觀眾想像力的能力。

戲中戲、劇名與劇本的交互輝映

下半場的「七台戲大聯演」,每一齣戲中戲皆簡短而完整,且或多或少與正戲的情節相扣合,像是第三台〈五馬分屍〉便運用詼諧的手法敷衍十三太保欺負親生兒子的故事。其中一段大夥兒玩得起勁、入戲太深時,所有人連成「貴妃大串連」,他們一同模仿貴妃的醉態,一同「呀呀啐」的表演,實在太可愛了。

《優伶天子》劇名本身即取得極為巧妙,究竟主角是喜愛扮作優伶的天子,抑或是優伶(年光)與天子(存勗)同為主角?又,這整場戲是作為優伶的天子所搬演的大戲呢?或是李存勗死後的「幽靈」回來講述的故事?劇中的一切究竟是真是假,編劇巧妙地運用多層後設技巧來混淆視聽,卻也由韶華口中給出了一種解釋:「舞台之上,何必以真假論之?…只比一刻受用,轉瞬即逝。」我很認同這句話,作為演員就是享受在台上的每一分每一秒,演戲到後來是真是假已經不重要了。另外,螟蛉的典故也格外有意思,無子的蜾蠃會抓螟蛉之幼蟲撫育,就如當年無嗣的李克用收李存孝為義子,萬萬沒想到日後自己的親生兒子會因「名伶」的身分而家敗人亡。

總體而言,我認為《優伶天子》有承襲國光一貫的新創精神,為舊有的題材注入現代新思維,為劇中的角色深掘其心靈。各方面的設計都有符合劇本的中心理念,令人讚嘆之餘,也給予觀眾很強烈的帶入感;武打場面中規中矩,博得觀眾的滿堂喝采。劇情著眼的議題探討了「虛與實」、「父與子」等,留予觀眾自行思考的空間,我相信,《優》劇將會成為新一代國光里程碑上的閃亮標誌。

《優伶天子》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22/09/30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