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表演秀的思索與觀看《夢幻舞馬》
3月
11
2015
夢幻舞馬(聯合報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3次瀏覽
高梅(故宮臨時約聘人員)

馬革裹屍是英勇無匹的豪情,脫韁野馬是解開束縛的歡愉;白駒過隙用以形容時光瞬轉,萬馬奔騰足以歌頌雄闊氣勢;我們欣羨令狐沖一騎入江湖的瀟灑率性,我們謳歌成吉思汗與兩匹愛馬橫掃歐亞。馬,承載人類權力的野心,對力量的嚮往,對勇氣的期許與對自由的渴求,但是在傳統藝術裡,無論文學、繪畫或戲劇,馬都脫離不了被控制的命運,這樣的表現手法對於動物權日受重視的現今,顯然已不合時宜,也因此近來對於動物表演秀有更多的反思與討論,《夢幻舞馬》乘著這股眾生平等思想的風,為受眾編織了一段美妙的視覺饗宴。

有人說,《夢》是馬奔向自由的形象化展現,我卻認為《夢》是呈現人類與自然間天人合唱的平衡。在卡瓦利亞劇團主要的精神中,演員和馬明星是平等的,甚至為求扭轉馬術給予人「操控」的刻板印象,有意消除騎士、訓練師的存在感。所以,馬明星才是周邊商品的主角,有個人玉照、肖像、擬真玩偶,騎士颯爽英姿NG,連LOGO上設計的人影都要附著在馬影子之下。《夢》的馬明星是有自主權的藝術家,培養情緒後才有完美的演出。馬鞭是裝飾品,罷工是許可的,各種細節體現卡瓦利亞對自然的親近與尊重。

下半場的演出非常符合天人合一的精神。劇組以馬術為橋梁結合舞蹈、雜耍、特技,讓演員與馬明星有更多的對話,展現二者之間親密的信賴關係,觀眾掌聲如雷,成功炒熱氣氛。最後一幕「劇末狂歡」更將節目推向高潮。先以多媒體創造水幕影像,勾勒出馬匹夢幻離塵的形象,同時水池於舞台中央成形,舞臺搖身一變成為人們嚮往的自然地景,綠地河川疏緩現代人因工作緊繃的情緒,接著,馬群在溫水中跳起芭蕾、在山坡上馳騁,擺脫騎士和韁繩馬鞍,馬明星與訓練師合力打造真善美的理想國度,平等自由尊嚴不再僅是專屬人類的自滿傲慢,而是存於萬物之間的真理。

誠然,馬術源自訓練,本質上就具有征服與控制的上下權力概念,將立基馬術上的《夢》視為平等理念的舞台實踐是有些誇大了,但筆者想指出的是,當人類透過科技掌握自然資源分配的主導權成為事實,讓豢養動物回歸解放、重返自然的追求很可能流於激情的口號、永遠的烏托邦。《夢》可貴之處在於從現實出發,提供人類和其他物種相處的可能性──雇傭。這不僅幫為人詬病的動物表演秀找到另一條出路,也間接肯定所有物種的自主權,由此視之,我們不得不感嘆佩服卡瓦利亞設計出這樣極具開創性、宣示意味的展演模式。

比起下精彩的下半場,上半場的舞台就暗淡許多。上半場採取演員──雜耍及馬明星──繞圈跑二種演出交錯的形式,除服裝、佈景主題有所變動外,無論人或馬都一直重複同樣的動作,缺乏新意。這當然與馬匹生理條件有關,龐大的身軀能使舞台有最亮麗、震撼的視覺效果,但四肢著地的行走方式侷限了他們的動作變化,相形之下,演員靈活的肢體就更為重要,必須擔負豐盈形式美感的責任,這之中的調度或許劇組要更謹慎思考。此外,馬術是一專業學科,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對於大多數看熱鬧的外行觀眾來說,上半場的置入過多的「專業馬術」,沒有事前的解說提示,我們不能很好的了解馬明星展現的動作有多麼的珍貴,難以進入演出情境,解讀的困難或許也是令人感到演出無味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馬明星和演員互動稀少,馬群往往淪為舞台會動的擺設,無怪乎終場休息時前方觀眾抱怨《夢》以馬為主打只是噱頭,就一部票價昂貴、世界知名的作品而言,得到這樣的評價實讓人感到惋惜。

整體來說,雖然上半場演出有失水準,但《夢幻舞馬》仍具有指標性意義,他代表人與自然新關係的開端,也是人類歷經自然反撲後,尋求發展和保育之間平衡點的自省,是天人合唱智慧的表現。筆者下筆評論《夢幻舞馬》的同時,也期待卡瓦利亞劇團下次帶來更精彩的戲碼。

《夢幻舞馬》

演出|卡瓦利亞劇團
時間|2015/2/1119:30
地點|南港展覽館旁停車場大帳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許多看過「愛的循環三部曲」的人們,似乎也都將更多的讚譽留給了前一次來台的《強迫症之戀》,不過當我們看見《心》之舞者猙獰的嘶吼面容與嘴裡發出的喘息時,卻也難以否認身體或心理都在不自覺中,止不住地於體內深處怦怦亂跳,即使當晚的國家戲劇院未必是最適合的載體,過遠與過大的空間些許削弱了舞者充沛飽滿的能量,但筆者還是能隱約看見觀眾席上部分的人們在躁動著
3月
30
2023
這樣的演出在台灣也許是大膽的,它可能使人陷入真正的睡眠,也可能引起深刻的共鳴。換句話說,這是一支需要緣分的舞作,它考驗觀眾的文化程度、音樂喜好、個性與形式接受度,而這一切都攸關記憶。
3月
27
2023
舞題中的「一萬」,並不是一個精確的數字,而是台上十八名舞者秒秒繁衍創造出來的「眾多」姿態的集合。「姿態」指的是由慾望、情況、背景、技巧所激發的動作(註)。在不重複動作的前題下,展現「姿態」的即生即滅。但,動作到底是什麼?該如何去計算「一個」動作呢?
3月
24
2023
舞者們演繹的是共有的感性肢體,基於在愛情中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大量情緒,從最美好到最哀傷的快樂既痛苦分級表中,解析與拆分情感在身體上的表現,唯有從獨立的個體中發散,並不評判男性無法如此性感,也不妄語女性不可能堅毅,他們也不推舉與拉扯彼此,就是在群我關係中展現自己,適度中與對方互助與扶持。
3月
22
2023
邊觀賞此舞作(搭配耳中聽到的多變音樂),可以感受到事物在爆發地破碎後被修復,以及舞台空間背後隱喻的、被傷害撕裂後的療傷過程,這樣的黑暗感性使人在不安之餘奇怪地為之著迷⋯⋯
3月
22
2023
比起近年來台灣舞蹈家的溫文儒雅,劉冠詳的瘋狂猶如一條前衛到無以復加的歧徑,將筆者心中對舞蹈既有的型態,推翻到難以想像的境地,筆者甚至曾好奇,是怎麼樣的心態,會讓一名藝術家會想要紀錄自己母親生前的聲音,並轉化成作品來回憶?
3月
20
2023
作品中,出現高頻率的顫抖、跳躍、抓癢的肢體動作,觀者將以上動作視為編舞者面對離別的錯愕,對於性愛的渴望,以及說謊時的心虛反應。然而,作品中令觀者最為之動容的竟是沒有敘事,只有純粹的肢體配合著印度風樂曲之段落。
3月
16
2023
人們多以狂歡、放縱去處理,希望藉由能量(體力)的消耗、短暫的快樂,去掩蓋負面的感受,而這往往只會讓人們陷入更加空虛無助的境地,猶如作品的脈絡,在兩者之間來回衝撞。
3月
16
2023
作為L-E-V舞團「Love Cycle」系列的最後一部,《心碎蠻荒之旅》(L-E-V: Chapter 3: The Brutal Journey of the Heart),或許是Sharon Eyal取名journey的理由,這趟旅程節暫告結束。不過,當舞者們越是能故作冷漠地挑戰肌肉極限跳好跳滿五十分鐘,愛的激情就越是疏遠我。我不覺得眼前的他們去了哪裡,他們顯得被困住了。第三章的《心碎蠻荒之旅》雖相當好看,卻不足為奇。
3月
1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