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之所在,當下之所在:《飄浪的夢 WANDERINGDREAMS》
4月
17
2025
飄浪的夢 WANDERINGDREAMS(世紀當代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5次瀏覽

文 許東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生)

若說歐洲中世紀的時間性是一種回返式,終其一生為死亡做準備;那麼自啟蒙時代以來所推崇的時間性則是朝向一個想像中的未來,追求一種永恆而未可及的美好。不論是哪一種時間觀,其本質皆在於:我們無法真正停留在當下。時間不斷推移,當下總在轉瞬間消逝,存在也在這過程中不斷被侵蝕。

印尼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與日本多媒體劇場Nibroll的音樂總監SKANK在此次合作中,正是以各自的身體與媒材回應這樣的時間困境。

演出開始前,麥拉蒂在原有的空間裡以膠帶劃出一個新的舞台區域。觀眾坐定後,兩位演者與觀眾從同一入口進場,模糊了觀看與被觀看的界線。場域中擺放著一座三角形的石頭堆,以及一只空的玻璃杯和一只盛有白色液體的杯子。身穿黑衣的麥拉蒂與穿著白上衣黑褲的SKANK先後走入框線之內,麥拉蒂率先開始將石塊一顆顆輕放到特定的位置。不久後SKANK加入,兩人像是在展開一場不為敘事的互動——他們反重力地安置石塊,選擇其某一面與地面接觸,並輪流調配分布的位置與重量。這些動作雖然看似重複,卻蘊含著某種默契與對峙,使整個空間逐漸被一種無聲的張力填滿。

隨後,兩人將這些石塊陸續放到觀眾的手上,又把兩個玻璃杯移到場外。此時的石頭不再只是物件,而成為連接演者與觀者的一種介質,也是一種傳遞意志與能量的媒介。

舞台被清空後,麥拉蒂再次從入口走入,懷抱一顆明顯更沉重的石塊。這次,她花費更多氣力來移動,呼吸聲在靜止的空間中格外明顯。她抱著石塊緩慢地側躺,再轉為平躺,將石塊置於胸口。巨大的重量壓迫著她的呼吸,使胸口起伏變得緩慢而困難。觀眾的視線集中在這個微小卻緊張的動作上,像是在等待一個臨界點的到來。

飄浪的夢 WANDERINGDREAMS(世紀當代舞團提供)

就在這時,燈光瞬間熄滅,整個空間陷入黑暗。麥拉蒂的喘息聲也被黑暗吞沒,僅剩窗外傳來偶爾的機車聲,讓人意識到此刻的身處與當下的現實。而後,SKANK在地下室以大提琴拉出細長的聲響。吊掛於空中的燈泡亮起,重新打開另一個空間。單音的大提琴聲反覆牽引著時間的流動,也牽引著麥拉蒂的身體,使她的雙手與腳底產生微微的捲曲與發聲。

接下來,SKANK再次上樓後,拿出錄音機播放剛剛被大提琴所刻劃出的當下,並重複地彎身撿起地上的石塊起立、蹲下,他的動作介於用力與節制之間,像是在進行一項反覆但無明確目的的操作。麥拉蒂則重新拾起場外的兩只玻璃杯,反覆交換空杯與盛有白色液體的杯子。

演出尾聲,SKANK停止了錄音機播放,走下樓回到地下空間,而麥拉蒂則以手勢示意觀眾,將手上的石塊滾回舞台框線之內。作品在這個靜默的歸還動作中結束。

雖說本演出標榜為行為藝術的演出,但在既定的劇場空間中,演出仍採用了相對固定的場域配置與進程安排,使其有機性的特質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當然,筆者無從確知其中有多少環節是即興生成,多少又是預設設計,但若從舞蹈的視角觀看,整體架構仍是清晰可辨的。

無意義所建構出的感知結構,使觀眾經常處於無所適從的狀態。命題或許已被放置其中,但若觀眾手中握有鑰匙,卻遲遲找不到對應的鑰匙孔,那麼這樣的架構是否會因此失效?當然,創作者的有意與無意也並非筆者能判斷,但意義無法連結的這種觀看經驗,反倒促使觀者不斷回返至上一個當下,重新檢視自身所經歷的片段。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而這樣的矛盾,也與現代性中對於「更好」的追求如出一轍:我們不斷地前進、計畫、改善,卻也因此無法真正安頓在當前的狀態中。《飄浪的夢》正是透過這種不穩定與尋找,讓觀看者經歷一場無法安頓的漂流。

正如麥拉蒂在節目單中所附詩句的末段所言:「飄浮著,尋找安身之所。我們在沉睡中試圖捕捉,經歷漂泊,我們能否觸及那不曾受傷的所在?」在這充滿意義的世界裡,這場演出選擇回到動作本身,在重複與重量之中,提供了一種不同的觀看經驗。它並未強迫我們理解,卻讓我在其中意識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方式——微小、安靜、但真實地存在著。

《飄浪的夢 WANDERINGDREAMS》

演出|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SKANK
時間|2025/03/27 19:30
地點|脊地艸台(台北市大安區師大路68巷9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