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竟藝途的完整序章《Lab壹號:實驗啟動》
7月
04
2012
Lab壹號:實驗啓動(三缺ㄧ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1次瀏覽
林乃文

一進場已見九名演員早在場上暖身,不輪上場時,演員靜坐在排練場地板兩邊觀候,有如排練場常見,很符合「實驗」的未完成味道;這也使得這個空間缺乏後台與側台的缺點,變得好像天造地設。前半場場燈全亮,演員向觀眾解說他們的實驗方法並簡潔漂亮地示範幾種動物的模仿動作:豹、羚羊、老鼠、熊、鶴、蛙、魚……,概念簡單,態度誠懇,不耍花招;而口條清晰,肢體有型。

高溫三十幾度的下午,不透風的空間內,暖光大燈自頭頂落下,與四周的人體高溫逐分逐秒蒸逼出汗水,不得已搧動的節目冊,強捺下燥熱,觀眾伸長脖子,偶爾舒展背部,與舞台上模仿紅鶴群張望的演員相映成趣。

去年台北藝術節到松山文創園區時,從國父紀念館下車不到十分鐘就找到入口,雖尚未整修,然遼闊的天空及視野令人舒坦。今年來時動線改到另一側,從國父紀念館站走了快二十分鐘(應改在市政府站下車)。動線規劃統一,無法四處漫遊,一路隨指標穿過餐廳賣場,終於來到一棟四圍中庭的老建築。找到所謂的「東向」二樓,宛如中小學走廊般寬的普通走廊,再陳設簡單票台便有點擁擠。可當所謂「文創園區」合法將公產轉為私產管理,大眾也只能照著資本家規劃的方向走。

之所以如此詳細描述觀演過程,是因為Lab壹號以動物肢體引伸喻向人類社會行為觀察;而身為觀眾的我,最真實的社群觀察就從身邊開始。

人類仿效動物姿態健身、練形、表演,歷史上並非第一遭;遠自漢朝角牴戲《東海黃公》、名醫華陀的「五禽之戲」,近如成龍電影《蛇形刁手》、西方芭蕾舞劇《天鵝湖》;戲劇文學上也不乏有人不像人,異化為犀牛、甲蟲、狼等動物的知名作品。然難得的「三缺一」在這凡事但求速成的島國,並未把這個概念當噱頭現學現賣,而作為長達一年的形體自訓計畫,且將此呈現當作階段性檢視。

賀湘儀的開場示範奠定整場演出的基調,鼠和熊的「半人半獸」對話精采有趣,蛙家族故事加入敘事性,魏雋展的魚類觀察其實宛如一社會觀察報告的極短篇版;最後的框限內外追逐企圖探索人性的深度。就形式和內容的完整協調上,誠實講《Lab壹號》不如今年高俊耀的《懶惰》完成度高和內涵深入,但它明確無誤地揭示了另類劇場的評賞基點:節奏、能量、線條、體積等,取代傳統的敘事情節和人物演技等描述戲劇的方式。

這就是為何《Lab壹號》中形體探索之路尚未完成,但已可視為一部完整作品。演員動作本身的能量,動靜之間的節奏,視覺呈現的線條,獨角與群戲的量感調度,以及樂器和歌吟的收放點,都有相當的成熟度。這些元素令它即使沒有劇情、沒有角色、沒有所謂「佈景」、「高潮」,仍是一場好看的表演。而它的表現主題十分清晰,並不含糊抽象。

走出劇場時,想起文化部「台灣文創創投」也剛啟動,並且完全不出所料地頒給了電視娛樂業;此刻年輕的「藝術工作者」卻啟動一段漫長、不計成本、難求效率的肢體實驗,難道是「反其道而行」?我認為或許正是真正的文化人經歷各種「反映社會脈動」、「提升大眾文化」、「進入產業思維」的政策震盪之後,終於領悟唯有在藝術文化的本業上久蓄深積,這條路才能走得長遠。

《Lab壹號:實驗啟動》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12/07/01 14:30
地點|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東向製菸工廠2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缺一創團以來的路向相當搖擺,從性別議題到自傳劇場到偶戲,但從「Lab壹號」的宣示,我們已看到了重新開始的可能。而這個開始已經累積很久了,這一晚在松山菸廠的呈現,讓我相信,「Lab貳號」不管要擺向哪裡,都是這群人生命路向的必須,值得我們緊緊跟隨。(鴻鴻)
7月
02
2012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