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場已見九名演員早在場上暖身,不輪上場時,演員靜坐在排練場地板兩邊觀候,有如排練場常見,很符合「實驗」的未完成味道;這也使得這個空間缺乏後台與側台的缺點,變得好像天造地設。前半場場燈全亮,演員向觀眾解說他們的實驗方法並簡潔漂亮地示範幾種動物的模仿動作:豹、羚羊、老鼠、熊、鶴、蛙、魚……,概念簡單,態度誠懇,不耍花招;而口條清晰,肢體有型。
高溫三十幾度的下午,不透風的空間內,暖光大燈自頭頂落下,與四周的人體高溫逐分逐秒蒸逼出汗水,不得已搧動的節目冊,強捺下燥熱,觀眾伸長脖子,偶爾舒展背部,與舞台上模仿紅鶴群張望的演員相映成趣。
去年台北藝術節到松山文創園區時,從國父紀念館下車不到十分鐘就找到入口,雖尚未整修,然遼闊的天空及視野令人舒坦。今年來時動線改到另一側,從國父紀念館站走了快二十分鐘(應改在市政府站下車)。動線規劃統一,無法四處漫遊,一路隨指標穿過餐廳賣場,終於來到一棟四圍中庭的老建築。找到所謂的「東向」二樓,宛如中小學走廊般寬的普通走廊,再陳設簡單票台便有點擁擠。可當所謂「文創園區」合法將公產轉為私產管理,大眾也只能照著資本家規劃的方向走。
之所以如此詳細描述觀演過程,是因為Lab壹號以動物肢體引伸喻向人類社會行為觀察;而身為觀眾的我,最真實的社群觀察就從身邊開始。
人類仿效動物姿態健身、練形、表演,歷史上並非第一遭;遠自漢朝角牴戲《東海黃公》、名醫華陀的「五禽之戲」,近如成龍電影《蛇形刁手》、西方芭蕾舞劇《天鵝湖》;戲劇文學上也不乏有人不像人,異化為犀牛、甲蟲、狼等動物的知名作品。然難得的「三缺一」在這凡事但求速成的島國,並未把這個概念當噱頭現學現賣,而作為長達一年的形體自訓計畫,且將此呈現當作階段性檢視。
賀湘儀的開場示範奠定整場演出的基調,鼠和熊的「半人半獸」對話精采有趣,蛙家族故事加入敘事性,魏雋展的魚類觀察其實宛如一社會觀察報告的極短篇版;最後的框限內外追逐企圖探索人性的深度。就形式和內容的完整協調上,誠實講《Lab壹號》不如今年高俊耀的《懶惰》完成度高和內涵深入,但它明確無誤地揭示了另類劇場的評賞基點:節奏、能量、線條、體積等,取代傳統的敘事情節和人物演技等描述戲劇的方式。
這就是為何《Lab壹號》中形體探索之路尚未完成,但已可視為一部完整作品。演員動作本身的能量,動靜之間的節奏,視覺呈現的線條,獨角與群戲的量感調度,以及樂器和歌吟的收放點,都有相當的成熟度。這些元素令它即使沒有劇情、沒有角色、沒有所謂「佈景」、「高潮」,仍是一場好看的表演。而它的表現主題十分清晰,並不含糊抽象。
走出劇場時,想起文化部「台灣文創創投」也剛啟動,並且完全不出所料地頒給了電視娛樂業;此刻年輕的「藝術工作者」卻啟動一段漫長、不計成本、難求效率的肢體實驗,難道是「反其道而行」?我認為或許正是真正的文化人經歷各種「反映社會脈動」、「提升大眾文化」、「進入產業思維」的政策震盪之後,終於領悟唯有在藝術文化的本業上久蓄深積,這條路才能走得長遠。
《Lab壹號:實驗啟動》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12/07/01 14:30
地點|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東向製菸工廠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