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劇場的謙卑革命《Lab壹號:實驗啟動》
7月
02
2012
LAB壹號:實驗啓動(三缺一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62次瀏覽
鴻鴻

台灣現代劇場的轉捩點,就是從肢體劇場開始。蘭陵劇坊的第一齣戲《包袱》沒有語言,只有聲音,演員演人演沙發演路燈也演抽象的力量。雖然《荷珠新配》的古為今用和喜劇調性,引起了廣泛共鳴,但《包袱》是真正的革命,清楚標示了蘭陵和前行代以及同代劇場的最大不同,就是以演員的肢體訓練,開拓出劇場感官性、體驗性、空間性的多重視野。

當台灣劇場主流日益規範化時,這種視野成為邊緣與伏流。主流舞台上雖有許多演員出類拔萃,但靠的多是反應靈活和角色塑造,卻無助於劇場美學的持續開發。雖然後來也有小劇場以演員訓練為重心(如臨界點、柳春春近似鈴木方法的訓練,優與人子源自葛羅托夫斯基的訓練),但三缺一完全投身肢體劇場的《Lab壹號:實驗啟動》,展現紮實的訓練之餘,更意外帶有《包袱》的遊戲精神與庶民親切感。他們受到歐丁劇場的訓練方法啟發,卻完全在發展自己的一套。

這次端出的動物主題,迥異於兒童劇的外在模仿,反而回歸身體的重新拆解與認知。從人演獸、半人半獸、到演回人類,讓我們清楚看到自身的動物性,以及獵殺的社會規則──從豹獵殺羚羊、青蛙上餐館反被吃、到社會上的階級傾軋百態、戀愛的求與失,「動物」在劇中既是一種語言,也是深刻的象徵,從看似簡單的演員練習中、從看似搞笑的即興發展中,緩緩湧出。

這樣的劇場全靠演員的肢體控制,而三缺一的團員驚人的素質與默契,畢現長期集訓的能量。演出結構也頗有謀略,開場非常謙卑,很像工作坊發表,演員偶爾對觀眾開口,雖然看似自然隨性,卻字字到位,顯示飽滿的自信。這種謙卑的自信,讓觀眾可以非常放心地在空的空間裡,隨所有肢體的指引,進入千變萬化的情境當中。當工作坊逐漸發展成完整的段落,情境越來越集中,意旨也越來越不落言詮。當最後一位女演員(賀湘儀)全場狂跑追逐情人不果之後,失落地獨立在舞台上,其他演員漸漸靠近她身邊身後,伸出手來模仿游魚,讓她一轉頭即彷彿置身深海。這時,動物又成了內在心象的顯影,也綻放出動人的詩意。

後半的人類社會群像,多以集體行走來轉場,較顯單調;燈光的明暗變化也有點詮釋先行。在簡陋的場地從事素樸的表演,實可以向Peter Brook再靠攏一點──憑一個眼神、一個手勢、片刻屏息,世界即已天翻地覆。

三缺一創團以來的路向相當搖擺,從性別議題到自傳劇場到偶戲,但從「Lab壹號」的宣示,我們已看到了重新開始的可能。而這個開始已經累積很久了,這一晚在松山菸廠的呈現,讓我相信,「Lab貳號」不管要擺向哪裡,都是這群人生命路向的必須,值得我們緊緊跟隨。

《Lab壹號:實驗啟動》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12/06/28 20:00
地點|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東向製菸工廠2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Lab壹號》中形體探索之路尚未完成,但已可視為一部完整作品。演員動作本身的能量,動靜之間的節奏,視覺呈現的線條,獨角與群戲的量感調度,以及樂器和歌吟的收放點,都有相當的成熟度。這些元素令它即使沒有劇情、沒有角色、沒有所謂「佈景」、「高潮」,仍是一場好看的表演。(林乃文)
7月
04
2012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
《換/幻妻》讀劇導演藉由聲音、身體、影像與聲響的調度,將本劇對於婚姻的討論從個人感情層面拉到社會層面,揭露了婚家持續作為勞動力再生展機制的困境,以及其與跨國高科技產業主導的全球勞動分工共享的底層邏輯。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