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劇場的謙卑革命《Lab壹號:實驗啟動》
7月
02
2012
LAB壹號:實驗啓動(三缺一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55次瀏覽
鴻鴻

台灣現代劇場的轉捩點,就是從肢體劇場開始。蘭陵劇坊的第一齣戲《包袱》沒有語言,只有聲音,演員演人演沙發演路燈也演抽象的力量。雖然《荷珠新配》的古為今用和喜劇調性,引起了廣泛共鳴,但《包袱》是真正的革命,清楚標示了蘭陵和前行代以及同代劇場的最大不同,就是以演員的肢體訓練,開拓出劇場感官性、體驗性、空間性的多重視野。

當台灣劇場主流日益規範化時,這種視野成為邊緣與伏流。主流舞台上雖有許多演員出類拔萃,但靠的多是反應靈活和角色塑造,卻無助於劇場美學的持續開發。雖然後來也有小劇場以演員訓練為重心(如臨界點、柳春春近似鈴木方法的訓練,優與人子源自葛羅托夫斯基的訓練),但三缺一完全投身肢體劇場的《Lab壹號:實驗啟動》,展現紮實的訓練之餘,更意外帶有《包袱》的遊戲精神與庶民親切感。他們受到歐丁劇場的訓練方法啟發,卻完全在發展自己的一套。

這次端出的動物主題,迥異於兒童劇的外在模仿,反而回歸身體的重新拆解與認知。從人演獸、半人半獸、到演回人類,讓我們清楚看到自身的動物性,以及獵殺的社會規則──從豹獵殺羚羊、青蛙上餐館反被吃、到社會上的階級傾軋百態、戀愛的求與失,「動物」在劇中既是一種語言,也是深刻的象徵,從看似簡單的演員練習中、從看似搞笑的即興發展中,緩緩湧出。

這樣的劇場全靠演員的肢體控制,而三缺一的團員驚人的素質與默契,畢現長期集訓的能量。演出結構也頗有謀略,開場非常謙卑,很像工作坊發表,演員偶爾對觀眾開口,雖然看似自然隨性,卻字字到位,顯示飽滿的自信。這種謙卑的自信,讓觀眾可以非常放心地在空的空間裡,隨所有肢體的指引,進入千變萬化的情境當中。當工作坊逐漸發展成完整的段落,情境越來越集中,意旨也越來越不落言詮。當最後一位女演員(賀湘儀)全場狂跑追逐情人不果之後,失落地獨立在舞台上,其他演員漸漸靠近她身邊身後,伸出手來模仿游魚,讓她一轉頭即彷彿置身深海。這時,動物又成了內在心象的顯影,也綻放出動人的詩意。

後半的人類社會群像,多以集體行走來轉場,較顯單調;燈光的明暗變化也有點詮釋先行。在簡陋的場地從事素樸的表演,實可以向Peter Brook再靠攏一點──憑一個眼神、一個手勢、片刻屏息,世界即已天翻地覆。

三缺一創團以來的路向相當搖擺,從性別議題到自傳劇場到偶戲,但從「Lab壹號」的宣示,我們已看到了重新開始的可能。而這個開始已經累積很久了,這一晚在松山菸廠的呈現,讓我相信,「Lab貳號」不管要擺向哪裡,都是這群人生命路向的必須,值得我們緊緊跟隨。

《Lab壹號:實驗啟動》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12/06/28 20:00
地點|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東向製菸工廠2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Lab壹號》中形體探索之路尚未完成,但已可視為一部完整作品。演員動作本身的能量,動靜之間的節奏,視覺呈現的線條,獨角與群戲的量感調度,以及樂器和歌吟的收放點,都有相當的成熟度。這些元素令它即使沒有劇情、沒有角色、沒有所謂「佈景」、「高潮」,仍是一場好看的表演。(林乃文)
7月
04
2012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