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樂說故事《余隆的天方夜譚》
4月
19
2019
余隆的天方夜譚(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1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大陸指揮余隆近年來已成為國際樂壇注目的焦點,不只是因為他坐擁大陸三大主要樂團總監的職務—中國愛樂、上海交響樂團與廣州交響樂團,除此之外他還是香港愛樂首席客座指揮、北京音樂節總監等,可說是大陸音樂界的一張活名片。2017年,余隆率領上海交響樂團赴瑞士參加琉森音樂節(Lucerne Festival),這是大中華地區首次有樂團獲此殊榮。也正因為此次出訪機會,讓德國唱片大廠DG嗅到了大陸古典音樂發展蓬勃、具有無限潛力的一面,因此余隆與上交已經與DG簽訂了發片的合約。去年十月,DG歡慶一百二十週年的音樂會,更選擇於北京太廟舉辦,余隆、上交與中外音樂家共同演出,並發行實況錄音全球發行。由此可知,余隆可說是知名度最高的大陸指揮之一,同時有著大量的合作機會客席國外知名樂團。不過臺灣的樂壇對於余隆卻相對陌生,因為他鮮少與臺灣樂團合作。三年前余隆執棒國家交響樂團(NSO)與今年(2019)首次客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無疑有助於兩岸的樂界進行交流,這場名為《余隆的天方夜譚》的音樂會,也因此多了討論的動機。

音樂會開場由西貝流士《芬蘭頌》( Sibelius: Finlandia, Op. 26)開始,這首相當耳熟能詳的曲目,余隆選擇了一個流暢的速度,讓音樂做了相當連貫、緊湊的處理。尤其打擊聲部被特別強調,在一個穩定的節奏上逐漸開展。整體來說整首樂曲少了些細節,卻是動靜分明、極具張力的。此次音樂會特別邀請單簧管演奏家奧登薩默(Andreas Ottensamer)與樂團協奏韋伯《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 Weber: Clarinet Concerto No. 1 in F minor, Op. 73),或許是當晚的另一焦點。柏林愛樂單簧管首席奧登薩默在臺灣有著相當高的人氣,與國台交也有多次合作經驗,加上俊俏的外表,讓他在臺灣有著粉絲無數。韋伯的此首協奏曲知名度相當高,甚至是學習單簧管必吹的經典曲目。奧登薩默無疑有著很好的技巧,音色漂亮,整體聽下來炫耀技巧的成份較多,充分展現了單簧管這項相當迷人、浪漫性質的樂器特質。筆者個人認為如何在技巧與音樂上得到平衡,或許值得思考,如何讓聽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只是亮麗的技巧而已。余隆與國台交充分配合著奧登薩默而讓獨奏家能自由地發揮,不過有些段落卻險些「跟丟」,尤其是速度相當快的第三樂章。

下半場演出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天方夜譚》(Rimsky-Korsakov: Symphonic Suite “Scheherazade”, Op. 35)則是整場音樂會的重頭戲。余隆仍然採用一個偏快的速度開展,第一樂章〈大海和辛巴達的船)銅管聲部吹奏出強壯、有力的主題,將「蘇丹王」陰暗、冷酷、威權的一面生動地描繪出來;同時緊湊的速度也讓樂團具現出大海氣象萬千、神秘莫測的一面。不過稍顯可惜的,木管樂器應該要能更溫柔的吹奏,如此才能帶出小提琴所獨奏出的公主「雪赫拉沙德」主題。筆者認為,余隆無疑讓樂曲的故事性清晰的展現出來,不過情緒間的轉換卻少了鋪陳的時間,尤其要善用木管聲部去營造較細膩的音色轉換。指揮必須像是經營調色盤般,將各個樂器的色彩更精細的調配,如此才不會讓筆者感到有些情緒過「滿」,這樣的狀況在第一樂章特別明顯。

國台交首席精彩的小提琴獨奏,無疑讓演出增色不少,第二樂章低音管的獨奏也同樣引人入勝。第三樂章一段加入了小鼓的阿拉伯舞蹈段落,余隆不只把握住了清楚的節奏律動,還成功地讓這略顯趣味的段落與先前弦樂演奏的「王子與公主」相戀的主題做出了對比。余隆大器、豪爽的特色,讓第四樂章《巴格達的盛宴—船難》有著相當精彩的表現。一波波的管弦音潮與繽紛的配器,使得整個高潮迭起的第四樂章,讓聽者大呼過癮。余隆的《天方夜譚》雖然較缺少細膩、溫暖的段落,不過卻不失為一次張力十足、強勁、豪爽的演繹。

《余隆的天方夜譚》

演出|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余隆
時間|2019/03/27 19:30
地點|臺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若對照團隊宣稱的「讓故事不再凝止於船難時刻」,本作恰恰陷入另一種凝視困境:當所有藝術手段都服務於「重現」而非「重構」,當形式實驗壓倒敘事深度,歷史記憶反而被禁錮在當代劇場的美學裝置中。
5月
13
2025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