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場什錦百匯《媽祖護眾生》
10月
17
2012
媽祖護眾生(蘭陽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29次瀏覽
劉美芳

全台唯一公營卻屢陷裁撤與否爭議的蘭陽戲劇團,在風雨飄搖中渡過了二十個年頭。為了宣示自己「轉大人」了(文化局長兼團長用語),自認已備妥跨出去巡演全台的能量,《媽祖護眾生》於焉生成。

為了展現劇團卓然有成兼容並蓄的氣度,全劇製作規模遠逾昔常:前文化局長鄭文堂親任導演,以影像專長跨足歌仔戲劇壇;編劇是出身北藝大戲劇所主修劇本創作的蔡逸璇,音樂設計是台北市立國樂團研究組長呂冠儀,服裝設計則由擁有時尚品牌的許艷玲操刀。演出陣容不只有今年的特聘演員呂雪鳳,還特意邀約石惠君擔綱全劇重心的林默娘;更敦請國寶級的宜蘭藝師莊進才負責演出的嗩吶開場。廣邀藝術家共同創作本無可厚非,所聘人才亦是一時俊秀,但其中卻沒有一人真正隸屬於蘭陽戲劇團,劇團的角色似乎更貼近製作經紀公司。

為了擴大演出規模,劇團曾在暑假期間兩度發動演員招募計畫,表明「期望透過此劇栽培適合新秀,並安排專業訓練課程,培訓在地人才並參與此劇巡迴演出……只要熱愛表演藝術,誠摯邀請您一起加入!」甄選條件有三:第一項規定要有三年歌仔戲表演經驗或戲曲學院學歷,但未限定是專業或票友的演出;第二項要求是學校或社區歌仔戲社團的學習者;第三項條件更為寬鬆,只要具備台語讀念能力都有機會成為演出一份子。於是我們看到一個強調已然成熟的劇團,耗時費力完成了一場「師生聯演」。場上除了有隸屬劇團的核心成員,還有外調的專業演員、「蘭陽舞蹈團」舞者、「群藝意象」的武行人員,以及「結頭份社區發展協會」的鄉鄰百姓,展現出多元的身體素質與表演能量。而俗話說:「鬼魅易畫,犬馬難為」,媽祖既是討海人的共同信仰,觀者心中對其形象早有定見;林默娘在世時間太短又不曾留下明顯事證,不強調神蹟實在難以描畫,舞台上還是得藉由影像投射、黑光彩繪、波濤景片、蛟龍吊偶等手法來呈現其愛眾救人的成效。

台前如此,後場又是如何?為了創造宜蘭人共有的參與感,在專業樂師群外配置了「宜蘭青少年國樂團」的龐大陣容;為了容納如此浩繁的樂隊編制,只能硬生生棄捨演藝廳最足以自傲的三面舞台,表演場域被迫限縮在窄狹的上舞台空間,或遊走在樂團週遭權做串場。巨大的樂隊群縱使以最小氣力拉彈吹奏,集聚的聲量也足以使演員的唱唸頓時成了耳語呢噥。

尤有甚者,在劇中默娘得道升天為演出畫下終結後,演員呂雪鳳與江俊賢竟然換上便服主持宵夜場的「聯歡晚會」,教唱大家劇中未曾出現過的主題曲【媽祖護眾生】。兩段八句的唱詞,句句彰顯媽祖的不凡與偉大,強調其聞聲救苦、犧牲奉獻的精神,要求場下看客存有慈悲心方能成就不平凡。霎時間劇場宛如道場,積極感化的用心較諸明擺的宗教劇更為直捷。戲劇是否需承載道德教化,是個永遠爭辯不出答案的課題;卑微的觀眾,可以單純要求看場好戲嗎?

《媽祖護眾生》

演出|蘭陽戲劇團
時間|2012/10/14 19:30
地點|宜蘭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