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場什錦百匯《媽祖護眾生》
10月
17
2012
媽祖護眾生(蘭陽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88次瀏覽
劉美芳

全台唯一公營卻屢陷裁撤與否爭議的蘭陽戲劇團,在風雨飄搖中渡過了二十個年頭。為了宣示自己「轉大人」了(文化局長兼團長用語),自認已備妥跨出去巡演全台的能量,《媽祖護眾生》於焉生成。

為了展現劇團卓然有成兼容並蓄的氣度,全劇製作規模遠逾昔常:前文化局長鄭文堂親任導演,以影像專長跨足歌仔戲劇壇;編劇是出身北藝大戲劇所主修劇本創作的蔡逸璇,音樂設計是台北市立國樂團研究組長呂冠儀,服裝設計則由擁有時尚品牌的許艷玲操刀。演出陣容不只有今年的特聘演員呂雪鳳,還特意邀約石惠君擔綱全劇重心的林默娘;更敦請國寶級的宜蘭藝師莊進才負責演出的嗩吶開場。廣邀藝術家共同創作本無可厚非,所聘人才亦是一時俊秀,但其中卻沒有一人真正隸屬於蘭陽戲劇團,劇團的角色似乎更貼近製作經紀公司。

為了擴大演出規模,劇團曾在暑假期間兩度發動演員招募計畫,表明「期望透過此劇栽培適合新秀,並安排專業訓練課程,培訓在地人才並參與此劇巡迴演出……只要熱愛表演藝術,誠摯邀請您一起加入!」甄選條件有三:第一項規定要有三年歌仔戲表演經驗或戲曲學院學歷,但未限定是專業或票友的演出;第二項要求是學校或社區歌仔戲社團的學習者;第三項條件更為寬鬆,只要具備台語讀念能力都有機會成為演出一份子。於是我們看到一個強調已然成熟的劇團,耗時費力完成了一場「師生聯演」。場上除了有隸屬劇團的核心成員,還有外調的專業演員、「蘭陽舞蹈團」舞者、「群藝意象」的武行人員,以及「結頭份社區發展協會」的鄉鄰百姓,展現出多元的身體素質與表演能量。而俗話說:「鬼魅易畫,犬馬難為」,媽祖既是討海人的共同信仰,觀者心中對其形象早有定見;林默娘在世時間太短又不曾留下明顯事證,不強調神蹟實在難以描畫,舞台上還是得藉由影像投射、黑光彩繪、波濤景片、蛟龍吊偶等手法來呈現其愛眾救人的成效。

台前如此,後場又是如何?為了創造宜蘭人共有的參與感,在專業樂師群外配置了「宜蘭青少年國樂團」的龐大陣容;為了容納如此浩繁的樂隊編制,只能硬生生棄捨演藝廳最足以自傲的三面舞台,表演場域被迫限縮在窄狹的上舞台空間,或遊走在樂團週遭權做串場。巨大的樂隊群縱使以最小氣力拉彈吹奏,集聚的聲量也足以使演員的唱唸頓時成了耳語呢噥。

尤有甚者,在劇中默娘得道升天為演出畫下終結後,演員呂雪鳳與江俊賢竟然換上便服主持宵夜場的「聯歡晚會」,教唱大家劇中未曾出現過的主題曲【媽祖護眾生】。兩段八句的唱詞,句句彰顯媽祖的不凡與偉大,強調其聞聲救苦、犧牲奉獻的精神,要求場下看客存有慈悲心方能成就不平凡。霎時間劇場宛如道場,積極感化的用心較諸明擺的宗教劇更為直捷。戲劇是否需承載道德教化,是個永遠爭辯不出答案的課題;卑微的觀眾,可以單純要求看場好戲嗎?

《媽祖護眾生》

演出|蘭陽戲劇團
時間|2012/10/14 19:30
地點|宜蘭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