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唯一的出路《十二》
10月
14
2019
十二(十貳劇場劇團提供/攝影李昊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29次瀏覽
程皖瑄(專案評論人)

好戲需要磨,一群北藝大戲劇系畢業生2017年做了改編自美國同名電影的《十二怒漢》,導演張凱福帶著在年輕創作者身上難得看見的「慢磨」精神,沈澱、修正,與編劇張敦智密集討論,歷經好幾版的修改,開了工作坊,甚至針對十二的不同職業背景的角色做了一場大型的田野調查,這次在水源劇場呈現的《十二》,雖不到含英咀華境界,但其各部門的技術、概念、藝術整合完成度高。死刑議題不討喜,處理不當易掉入說教窠臼,但近年無差別殺人新聞事件如幽靈般,佔據人心縈繞不去,加上影視《我們與惡的距離》旋風,我們不得不再一次面對這個議題,張凱福不在作品中給答案,他做的是更深刻的提問:人是否有決定他人生死的權利?世界上有絕對的正義嗎?多數人決是公平的嗎?人有可能做到真正的無私嗎?以及理性的限度是什麼?真相可能只有一個嗎?

劇情圍繞著互不相識的十二人組成司法陪審團,針對一名罪行重大的殺人犯,討論是否處以死刑。文本靈感最初來自於美國名片《十二怒漢》,針對麻煩的文化轉譯,張凱福這次明顯有備而來,首演北藝大版本出現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但劇情角色組成卻是中華民國不存在的陪審團,明顯不合理,這一次的版本,背景架空,不明指特定場域,集中火力在角色間的針鋒相對,辯論重如泰山、輕如鴻毛的生死議題。不得不激賞編劇的文字功力,以及導演將十二名角色放在舞台上的靈活調度,其中,現場的即時錄影,增加了表演的可看度,以及強化作品「觀演」辯證的對話性。

舞台上方懸掛與舞台觀看視野一比一的螢幕,扮演多重身份,同步播放三種影像材料:

其一,同步拍攝(即時影像),有兩種功能:

1、補足觀看角度——當多名演員在場上移動時,攝影機捕捉觀看的焦點所在,或者是當演員背台時,投影機播放演員正面的表演。

2、演員特寫——用以加強情緒的張力。

其二,非場上同步拍攝的表演影像(預錄影像)。

1、幻想:例如,小模在腦海中模擬參加派對,嫉妒心作祟,殺人的狂想橋段,拉出現實。

2、補足角色背景敘述:中場休息時螢幕播放劇組針對每個角色預先攝錄的角色日常。為了拍攝非與現實同步的影片,團隊耗費極大成本,但筆者覺得強度有限,尤其真實角色被影像化、符號化,再加上取材的刻板(網美的日常、勞工的形象等)反而顯得不真實。

第三種,是凌駕整齣作品劇情的指涉:火箭發射失敗的實況轉播片段。表演開始前,劇組引用一段火箭發射的實況轉播,為了顯得真實,還保留了當時的贊助商廣告,導演表示這段靈感來自於電影《大佛普拉斯》中的橋段,「人類可以上月球,但卻永遠無法探索彼此心靈的宇宙。」,但由於轉播畫面粗糙(當時的畫質就是如此),實在很難不聯想到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的謊言陰謀論,關於「後真相」的暗喻與諷刺,人們各說各話,站在對自己有利的立場發言,試圖蒙蔽全貌去影響受眾,真相不是原本就存在著,而是「被塑造」出來的。

「後設」、「後真相」的概念也呼應了這個製作的呈現手法,將整個劇場作為一個攝影棚,舞台上其實正在進行大型的拍攝,場外有現場導播,場上有攝影師,側台有化妝師穿插工作,模糊虛實,是導演神來一筆的敘事創意,將整個觀看的視角拉高。「思考」是《十二》給觀眾的最終提醒:唯有擁有後設思考能力,人才有可能爬出柏拉圖的洞穴,接著才有下一步溝通對話的可能。

十貳劇場劇團的《十二》看似中規中矩,卻在細節縫隙間吐露絲絲初生之犢不畏虎的信念及勇氣,期待年輕的張凱福在獲得2019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Gap Year兩廳院壯遊」的支持後,匯集更大的能量,持續劇場藝術的實踐創作力。

《十二》

演出|十貳劇場劇團
時間|2019/10/05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十二》背後的時代脈絡伴隨著近年的連續殺人案與臺灣影視產業對於死刑議題的重視,劇場再現了當代的焦點……然而,在劇場進行死刑的重構之時,似乎始終掩藏著某種內在困境,鬱結積聚而不得解。(宋柏成)
10月
16
2019
回過頭來看,這類的情感是否也是成為這整齣戲的自我批判,甚至在為弱者發聲的同時,是否其實不自覺地在收割第三世界抗爭群眾長年累月的犧牲成本,轉變爲西方藝術家所獲得的道德快感和收益?
10月
24
2024
《腳不落地的孩子》展現天馬戲創作劇團獨特的表演方法,以高空特技表演為主,結合音樂劇的方式談論個人成長與家庭衝突的議題;藉此顯現世代觀念差異下,親子間的關係該如何化解、個人發展上的矛盾該如何抉擇⋯⋯
10月
22
2024
當戰爭爆發,人命已不屬於受保護之範疇,世界的主體是黨、是國家,所有平民都進入例外狀態,這樣「病」了的歷史時空,對照疫情下「病」了的社會,都是例外,都有徬徨,都同樣痛苦且孤獨著。
10月
19
2024
「獨善其身」透過如諧音修辭的病理化,以及重疊姥爺刑求招數名稱的不道德化,特定地被指向一種缺乏內容的空洞史觀。因此,儘管藝術家的才華顯然帶來了精緻的調度,但這並不妨礙它建立在,透過否定單薄的歷史形象──一個高度恐怖、血腥而貪婪的敵人──來團結同樣單薄的當代價值之事實。
10月
18
2024
眾多難以言說的時代的感傷情緒在舞台上層層疊疊終至發酵,以不同於閱讀紙本漫畫的臨場感感動了在場的觀眾,這是三缺一劇團所製作的《來自清水的孩子》最迷人、最動人之處。
10月
16
2024
整齣戲儼然將自己定位成一個重現歷史真相的紀錄者,力求詳實地將「八仙塵爆」由始自終地紀錄下來,以對抗群眾淡忘事件的命題。然而,《那場被遺忘的派對》並沒有在這個命題下具備反思能力……
10月
11
2024
然而藉由權力跳轉的操作方式將笑點隱藏在文本結構裡,提供感官娛樂之外的意趣,演員也因著事件的推進能在轉折處強化角色立體感,讓角色生動鮮活,彎彎繞繞之間驚喜不斷
10月
10
2024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互動式的演出,成功將孩子們內心的焦慮與渴望具象化,讓他們在觀賞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力量與啟發。這不僅是一場奇幻的冒險旅程,更是一段探索自我、面對困難與追尋成長的旅程。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