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唯一的出路《十二》
10月
14
2019
十二(十貳劇場劇團提供/攝影李昊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20次瀏覽
程皖瑄(專案評論人)

好戲需要磨,一群北藝大戲劇系畢業生2017年做了改編自美國同名電影的《十二怒漢》,導演張凱福帶著在年輕創作者身上難得看見的「慢磨」精神,沈澱、修正,與編劇張敦智密集討論,歷經好幾版的修改,開了工作坊,甚至針對十二的不同職業背景的角色做了一場大型的田野調查,這次在水源劇場呈現的《十二》,雖不到含英咀華境界,但其各部門的技術、概念、藝術整合完成度高。死刑議題不討喜,處理不當易掉入說教窠臼,但近年無差別殺人新聞事件如幽靈般,佔據人心縈繞不去,加上影視《我們與惡的距離》旋風,我們不得不再一次面對這個議題,張凱福不在作品中給答案,他做的是更深刻的提問:人是否有決定他人生死的權利?世界上有絕對的正義嗎?多數人決是公平的嗎?人有可能做到真正的無私嗎?以及理性的限度是什麼?真相可能只有一個嗎?

劇情圍繞著互不相識的十二人組成司法陪審團,針對一名罪行重大的殺人犯,討論是否處以死刑。文本靈感最初來自於美國名片《十二怒漢》,針對麻煩的文化轉譯,張凱福這次明顯有備而來,首演北藝大版本出現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但劇情角色組成卻是中華民國不存在的陪審團,明顯不合理,這一次的版本,背景架空,不明指特定場域,集中火力在角色間的針鋒相對,辯論重如泰山、輕如鴻毛的生死議題。不得不激賞編劇的文字功力,以及導演將十二名角色放在舞台上的靈活調度,其中,現場的即時錄影,增加了表演的可看度,以及強化作品「觀演」辯證的對話性。

舞台上方懸掛與舞台觀看視野一比一的螢幕,扮演多重身份,同步播放三種影像材料:

其一,同步拍攝(即時影像),有兩種功能:

1、補足觀看角度——當多名演員在場上移動時,攝影機捕捉觀看的焦點所在,或者是當演員背台時,投影機播放演員正面的表演。

2、演員特寫——用以加強情緒的張力。

其二,非場上同步拍攝的表演影像(預錄影像)。

1、幻想:例如,小模在腦海中模擬參加派對,嫉妒心作祟,殺人的狂想橋段,拉出現實。

2、補足角色背景敘述:中場休息時螢幕播放劇組針對每個角色預先攝錄的角色日常。為了拍攝非與現實同步的影片,團隊耗費極大成本,但筆者覺得強度有限,尤其真實角色被影像化、符號化,再加上取材的刻板(網美的日常、勞工的形象等)反而顯得不真實。

第三種,是凌駕整齣作品劇情的指涉:火箭發射失敗的實況轉播片段。表演開始前,劇組引用一段火箭發射的實況轉播,為了顯得真實,還保留了當時的贊助商廣告,導演表示這段靈感來自於電影《大佛普拉斯》中的橋段,「人類可以上月球,但卻永遠無法探索彼此心靈的宇宙。」,但由於轉播畫面粗糙(當時的畫質就是如此),實在很難不聯想到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的謊言陰謀論,關於「後真相」的暗喻與諷刺,人們各說各話,站在對自己有利的立場發言,試圖蒙蔽全貌去影響受眾,真相不是原本就存在著,而是「被塑造」出來的。

「後設」、「後真相」的概念也呼應了這個製作的呈現手法,將整個劇場作為一個攝影棚,舞台上其實正在進行大型的拍攝,場外有現場導播,場上有攝影師,側台有化妝師穿插工作,模糊虛實,是導演神來一筆的敘事創意,將整個觀看的視角拉高。「思考」是《十二》給觀眾的最終提醒:唯有擁有後設思考能力,人才有可能爬出柏拉圖的洞穴,接著才有下一步溝通對話的可能。

十貳劇場劇團的《十二》看似中規中矩,卻在細節縫隙間吐露絲絲初生之犢不畏虎的信念及勇氣,期待年輕的張凱福在獲得2019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Gap Year兩廳院壯遊」的支持後,匯集更大的能量,持續劇場藝術的實踐創作力。

《十二》

演出|十貳劇場劇團
時間|2019/10/05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十二》背後的時代脈絡伴隨著近年的連續殺人案與臺灣影視產業對於死刑議題的重視,劇場再現了當代的焦點……然而,在劇場進行死刑的重構之時,似乎始終掩藏著某種內在困境,鬱結積聚而不得解。(宋柏成)
10月
16
2019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