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換星移,鬱結變身而未解《十二》
10月
16
2019
十二(十貳劇場劇團提供/攝影李昊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4次瀏覽
宋柏成(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在學生)

黑與白,開演之際的舞台被這兩種顏色所填滿。隨著十二名陪審員步入舞台,開始有了不同的色澤,就好像人類進入了本該是非分明的司法,再無純粹的黑白。故事圍繞在十二種不同的觀點對於死刑判決的討論,並隨著立場的變異,想法不斷游移,將死刑、犯罪問題焦點由加害者與被害者轉向作為旁觀者的群眾。最終思考究竟什麼是正義,什麼又是自由意志?

整個劇場一直瀰漫著某種格格不入的真實。伸入式的舞台設計、即時投影的現場拍攝與演員矩形的落座方式,使得視覺焦點常常不能輕鬆鎖定,甚至是被遮擋,以寫實主義侵略觀眾的舒適感。當戒指、冷氣、火箭,乃至莫名響起的手機震動聲,以一種極度生活化的符碼使人感受到不自然,即令人察覺到這樣的瑣事竟與生命的重量相提並論;另一方面利用開錄與補妝的設定,將戲中與戲外明確區分,但,排隊進場時由劇場內傳來的聲響,與開場前的火箭新聞,還有中場休息時的短片,又瓦解了開演與否的既定秩序。劇場的真實與虛假被操弄,似乎真實未必是虛假,虛假又未必是真實,也許正是在這樣的空間裡,我們得以找到現實與虛假之間自我定位的平衡,重新思考問題。

《十二》背後的時代脈絡伴隨著近年的連續殺人案與臺灣影視產業對於死刑議題的重視,劇場再現了當代的焦點。這多少意味的是人類對於犯罪的普遍不安,而尋求法律上的解套方式;另一方面則是對於生命與人權的關懷,臺灣社會對於死亡意義的思索。對於什麼是正義,劇中有個有趣的論點,就是死刑並不足夠。但,加害者被羞辱,或者是同等的傷害,問題就解決了嗎?這樣的想法是否意味著,痛苦與死亡是兌換贖罪券的方式?人們透過身體與生命的鞭撻,雙方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心靈重生。然而,在劇場進行死刑的重構之時,似乎始終掩藏著某種內在困境,鬱結積聚而不得解。

最終十二名陪審員無法得到一致的結論,立場不斷轉變後,最後竟是在一場意外中作結,或許可以說,劇作家張敦智乃至於他所寫作的現今這個社會,在價值判斷下無從解決這麼一個難題,甚至得以一種突兀的,像是機械神式的事故收尾,火箭發射的結果只能是爆炸,除了外部的因子介入似乎再無辦法可以解決困境。雖然意外發生的時間點是在最後,將原本已懸殊的意見衝突又往平衡走了一步,但這樣的結局毋寧是彰顯人類對此議題在思想上的有限性,對於生命的困惑,尤其相對於原版電影《十二怒漢》從有罪到無罪的推論,及其所急欲展現對生命與司法體系的價值更是如此。在《十二》的討論之下,陪審團所爭辯的焦點則從過往的事件本身,轉移到更為抽象的價值,從有罪與否轉移到減刑與否,所展現出來的結果不僅是矛盾的現代價值,不僅是不同於原版的理想主義,更是在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又到見山是山,產生進一步深度思考後的糾結。

《十二》

演出|十貳劇場劇團
時間|2019/10/04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得不激賞編劇的文字功力,以及導演將十二名角色放在舞台上的靈活調度,其中,現場的即時錄影,增加了表演的可看度,以及強化作品「觀演」辯證的對話性。(程皖瑄)
10月
14
2019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