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的年輕舵手,《麥凱萊與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
11月
08
2023
麥凱萊與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7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十一月是歐洲管弦樂團的巡迴季,兩廳院邀請到了北歐天團奧斯陸愛樂來台演出,台灣樂迷可以用較親民的價格,朝聖歐洲名團的演出。奧斯陸愛樂的新任總監芬蘭指揮家克勞斯.麥凱萊,不僅外表俊俏,更以23歲的超低年齡登上音樂總監,就算連遠在台灣都話題十足,本次台北的音樂會,主打指揮拿手的西貝流士曲目,演出兩場都售罄,後續討論的聲量也持續不斷,關注度也極高。

開場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由荷蘭小提琴家吉妮.楊森擔任獨奏,楊森在開頭,就算是慢板旋律,也能以琴聲吸引住聽眾的耳朵,就算是弱音哼唱,也相當的集中,筆者在包廂,也能感受到其音樂持續不斷地綿延,獨奏家也盡可能在第一樂章,透過各種樂段展現出小提琴家如果火力全開,能有多大的爆發力,琴弓拉扯之間,也仍然保有極高的歌唱性。樂團也展現出十足的效果,每個樂句演奏的當下,氛圍都相當到位,但放大到比較長的篇幅,卻難感受到完整的音樂脈絡,音樂缺乏宏觀的堆疊。管樂音色相當明亮俐落,而弦樂則是濃郁,但在指揮下卻沒能形成一個統一的畫面感,雖然台北是奧斯陸愛樂亞洲巡迴的最後一站,但仍然還是可以感受到到獨奏家與樂團之間,仍有些彼此摸索的空間,樂團在獨奏之間的補白,也並沒有完全到位。指揮在第二樂章的處理,展現了自己對樂團的收放幅度的控制力,但整體處理上卻也有許多地方,音樂漂浮不定,也不流動。超技的第三樂章,楊森雖然小有失誤,但完全不失精彩。幾年前楊森手受傷的新聞,讓還沒聽過現場的筆者相當扼腕,但本場音樂會的演出,無論技巧或是音樂,與網路上那些讓人咋舌的影片相比,絲毫沒有任何折扣。獨奏家返場演出的兩首巴赫無伴奏,就好像是楊森用雙臂把玩一顆水晶球,小心翼翼讓其滾動,時快時慢,與協奏曲的炫技相比,只用了三成的力氣,但所展現出來的功夫,卻完全能讓聽眾靠想像,補足他百分之百的實力,在許多細微之處,不同的層次感也能被靈活地勾勒出來,其對雙手的細微控制力,也是在協奏曲中較不容易被檢視的。 

下半場西貝流士的第二號交響曲,第一樂章樂團展現出更接近實力的理想音色,弦樂與管樂的音色也開始能融合出一番道理,演奏全開時,台上有如一架管風琴。與上半場比較,交響曲樂句交代得更加清楚,同時每個聲部也開展不同的個性,卻又能彼此調和,而音樂擺盪之間,樂團也形成了一組大型的室內樂。第二樂章開頭弦樂低音聲部的撥奏,樂團呈現了一個完美的力度波形,從強轉弱由小變大,其整齊劃一可以看見指揮緊抓樂團的控制力,但後續音樂的維持,卻略為差強人意,慢板時音樂也在演奏間時有時無,難以維持。第三樂章的快板則相形完整許多,各聲部也都展現出精準的演奏,音樂也越挖越深,但也因為指揮慣性地,針對當下演奏效果的詮釋,整體的流暢性其實時常被打斷,第四樂章開頭主題出現時,筆者的確有被旋律觸摸,但隨之反覆出現,對於眼前的音樂畫面,即便是相當完整,也覺得指揮給予的控制與效果,多過於對音樂的擁抱,滿有熱情的汗水,卻少了一點愛。

麥凱萊在近年來分別拿下奧斯陸愛樂、巴黎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並且四年後要上任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無疑是國際樂壇這一波最炙手可熱的新星,但27歲對於一位音樂家仍算初出茅廬(更何況是指揮家)站上這麼大的位子,的確讓聽眾對他有更高的期待,筆者希望未來聽到麥凱萊的演出時,其對於作品能更宏觀,帶給聽眾的不只是一個動機的豐富處理,而是對於一個樂章、一部完整作品有更通盤的思考。筆者有幸在2019年,麥凱萊與奧斯陸愛樂剛簽約之際,在挪威拜訪台灣團員英國管首席邱敏華,還記得邱敏華提到,樂團總經理在簽約後相團員們表示,當時與另外兩個歐洲天團搶人,並且最後勝出的過程。自楊頌斯卸任以後,奧斯陸愛樂就一直期待,能找到另一位可世紀大師候選人來掌舵,至於為何選中麥凱萊,他對團員說,這個決定“We have nothing to lose”。

奧斯陸愛樂與麥凱萊的演奏的確是成功的,奧斯陸愛樂仍是歐洲一流樂團的水準,麥凱萊的前途也還是無可限量,但40年後他是否能成為這個世紀的指揮大師代表?「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麥凱萊與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

演出|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 、指揮:克勞斯.麥凱萊 Klaus Mäkelä、小提琴:吉妮.楊森 Janine Jansen
時間|2023/11/03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