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的年輕舵手,《麥凱萊與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
11月
08
2023
麥凱萊與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0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十一月是歐洲管弦樂團的巡迴季,兩廳院邀請到了北歐天團奧斯陸愛樂來台演出,台灣樂迷可以用較親民的價格,朝聖歐洲名團的演出。奧斯陸愛樂的新任總監芬蘭指揮家克勞斯.麥凱萊,不僅外表俊俏,更以23歲的超低年齡登上音樂總監,就算連遠在台灣都話題十足,本次台北的音樂會,主打指揮拿手的西貝流士曲目,演出兩場都售罄,後續討論的聲量也持續不斷,關注度也極高。

開場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由荷蘭小提琴家吉妮.楊森擔任獨奏,楊森在開頭,就算是慢板旋律,也能以琴聲吸引住聽眾的耳朵,就算是弱音哼唱,也相當的集中,筆者在包廂,也能感受到其音樂持續不斷地綿延,獨奏家也盡可能在第一樂章,透過各種樂段展現出小提琴家如果火力全開,能有多大的爆發力,琴弓拉扯之間,也仍然保有極高的歌唱性。樂團也展現出十足的效果,每個樂句演奏的當下,氛圍都相當到位,但放大到比較長的篇幅,卻難感受到完整的音樂脈絡,音樂缺乏宏觀的堆疊。管樂音色相當明亮俐落,而弦樂則是濃郁,但在指揮下卻沒能形成一個統一的畫面感,雖然台北是奧斯陸愛樂亞洲巡迴的最後一站,但仍然還是可以感受到到獨奏家與樂團之間,仍有些彼此摸索的空間,樂團在獨奏之間的補白,也並沒有完全到位。指揮在第二樂章的處理,展現了自己對樂團的收放幅度的控制力,但整體處理上卻也有許多地方,音樂漂浮不定,也不流動。超技的第三樂章,楊森雖然小有失誤,但完全不失精彩。幾年前楊森手受傷的新聞,讓還沒聽過現場的筆者相當扼腕,但本場音樂會的演出,無論技巧或是音樂,與網路上那些讓人咋舌的影片相比,絲毫沒有任何折扣。獨奏家返場演出的兩首巴赫無伴奏,就好像是楊森用雙臂把玩一顆水晶球,小心翼翼讓其滾動,時快時慢,與協奏曲的炫技相比,只用了三成的力氣,但所展現出來的功夫,卻完全能讓聽眾靠想像,補足他百分之百的實力,在許多細微之處,不同的層次感也能被靈活地勾勒出來,其對雙手的細微控制力,也是在協奏曲中較不容易被檢視的。 

下半場西貝流士的第二號交響曲,第一樂章樂團展現出更接近實力的理想音色,弦樂與管樂的音色也開始能融合出一番道理,演奏全開時,台上有如一架管風琴。與上半場比較,交響曲樂句交代得更加清楚,同時每個聲部也開展不同的個性,卻又能彼此調和,而音樂擺盪之間,樂團也形成了一組大型的室內樂。第二樂章開頭弦樂低音聲部的撥奏,樂團呈現了一個完美的力度波形,從強轉弱由小變大,其整齊劃一可以看見指揮緊抓樂團的控制力,但後續音樂的維持,卻略為差強人意,慢板時音樂也在演奏間時有時無,難以維持。第三樂章的快板則相形完整許多,各聲部也都展現出精準的演奏,音樂也越挖越深,但也因為指揮慣性地,針對當下演奏效果的詮釋,整體的流暢性其實時常被打斷,第四樂章開頭主題出現時,筆者的確有被旋律觸摸,但隨之反覆出現,對於眼前的音樂畫面,即便是相當完整,也覺得指揮給予的控制與效果,多過於對音樂的擁抱,滿有熱情的汗水,卻少了一點愛。

麥凱萊在近年來分別拿下奧斯陸愛樂、巴黎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並且四年後要上任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無疑是國際樂壇這一波最炙手可熱的新星,但27歲對於一位音樂家仍算初出茅廬(更何況是指揮家)站上這麼大的位子,的確讓聽眾對他有更高的期待,筆者希望未來聽到麥凱萊的演出時,其對於作品能更宏觀,帶給聽眾的不只是一個動機的豐富處理,而是對於一個樂章、一部完整作品有更通盤的思考。筆者有幸在2019年,麥凱萊與奧斯陸愛樂剛簽約之際,在挪威拜訪台灣團員英國管首席邱敏華,還記得邱敏華提到,樂團總經理在簽約後相團員們表示,當時與另外兩個歐洲天團搶人,並且最後勝出的過程。自楊頌斯卸任以後,奧斯陸愛樂就一直期待,能找到另一位可世紀大師候選人來掌舵,至於為何選中麥凱萊,他對團員說,這個決定“We have nothing to lose”。

奧斯陸愛樂與麥凱萊的演奏的確是成功的,奧斯陸愛樂仍是歐洲一流樂團的水準,麥凱萊的前途也還是無可限量,但40年後他是否能成為這個世紀的指揮大師代表?「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麥凱萊與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

演出|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 、指揮:克勞斯.麥凱萊 Klaus Mäkelä、小提琴:吉妮.楊森 Janine Jansen
時間|2023/11/03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