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混種與傳統純粹的自我解離《我的娘子她她...牠是蛇》
10月
20
2014
我的娘子她她...牠是蛇!(臺灣春風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1次瀏覽
劉美芳(2014駐站評論人)

沁涼微雨的夜晚,在臨時搭建的戲台與觀眾簡易棚幕遮蔽下的公園裡, 臺灣春風傳統劇場走過十年江湖,準備出號稱「混種新體驗」含括「多媒體互動裝置藝術」與「新編傳統歌仔戲」的新菜色:《我的娘子她她...牠是蛇》;在炫眼迷離的劇名與宣傳文字包裝下重新演繹許仙、白素貞與青蛇的故事。

暫且撇下秋天看白蛇的時序違和感,被廣泛使用卻質性迥異「『新編』『傳統』歌仔戲」,如何放進同一廚灶中烹煮?若欲承繼「傳統」何勞標榜「新編」,既是「新編」必然與舊有「傳統」樣貌有所不同;二者糾結猶未止,卻又平添「混種新體驗」來攪局。「混」甚麼「種」?台灣戲曲創作不斷嘗試追求新變,「跨劇種」創作早已多不勝數,不只是常見的「兩下鍋」,三、四種劇種同台也不見得新鮮。炒在同一鍋裡的就是菜,除了慣見的京崑聯演,歌仔混過豫劇,京劇與客家對戲外加歌仔幫襯。而在戲曲演出中運用「多媒體互動裝置藝術」,充其量不過是跨界跨領域的相互激盪,冠得上「混種」的稱名嗎?

本劇耗費最多資材/財,投注最多心力自然是多媒體的運用,以可愛的動漫手法營塑立體的空間意象,利於場景轉換,輕易展現騰雲駕霧、水浪滔滔等效果。許仙懼駭其妻為蛇妖,屏幕在同時映照的逶迤蛇形上疊出劇中白蛇扮相,驚悚程度絕對百分百;法海鎮妖法缽最後轉為天上照應有情人的圓圓滿月,也能引帶觀眾心領神會的莞爾。虛實互動確實饒富趣味,但創發實驗終究只是佐助旁枝,許仙奔赴金山寺避險時,演員不住向前跑跑跑,寺院卻永遠在他跑不到的後方投影上。以實害虛,多媒體反成負累。

白蛇故事不僅深入閭巷,更有諸多經典光耀案頭場上,本劇構思奇巧,隱隱然有翻案意味。在許仙借住的金山寺中,特意安排一見慣花妖狐魅且愛聽詭炫奇事的書生菩常一;改蒲為菩,聲音不變,既影射《聊齋》作者蒲松齡,又抨擊出家人固拘禮法不諳人情之常,點睛彩筆甚得其妙。劇中人物各有立場,白素貞的堅持,許仙的躊躇,青蛇的義憤,皆若昔常故態;獨法海見勢不可為,選擇隱退不再扮演正義公理的仲裁者。轉換看待與敘述事件的角度方式,故事便有不同面目,編劇在邊際遊走卻輕輕放過精彩的多元觀點,似欲翻轉詮轉卻又為事件所縛,空留支持多元成家的冷笑話。白蛇為報恩而來,在許仙懼離後一廂情願強要復合:只因她對許仙無條件的付出,後者也必須包容她的一切?即使自己蓄意隱瞞著非人的身分在前。又因一己感情之私便漫發大水荼害生靈,雖終退去惡水浮現美麗彩虹,緣於感激對方深情與白蛇團圓的許仙,真能忘懷一切,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回歸演出本務,好聽動人是戲曲呈現首要使命。新編經典劇作對演員的演繹功力考驗不小:劇團成員習藝年資不淺,課餘事暇練功亦勤,但與專業相較仍有高下之別。於是〈水漫金山〉不耍長水袖改跳彩帶舞,〈盜仙草〉沒有艷絕的身段舞弄,屁股坐子還得分段執行。更有演員以肩挑兩門自許,不能專務終究難以掌握角色行當應有的「份兒」。青白二蛇髮型頭飾設計有點題巧思,可白素貞偏近紅色系為主的裝扮,不似認知的「白」蛇意象。音樂設計溺於安歌,節奏促急,匆匆走完演出,難留餘韻。話說「自古成功在嘗試,莫想小試便成功 」,千百回的嘗試皆如名醫試丹藥,前功不盡棄,歌仔戲還有須待努力的未來!

《我的娘子她她...牠是蛇》

演出|臺灣春風歌劇團
時間|2014/10/11 19:30
地點|新北市中和四號公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
《前方有三岔路口》不是一齣把所有問題都說清楚的戲,它更像顯微鏡,放大身體、物體、聲音與時間之間的摩擦,是一場關於黑暗、物質與舞台邏輯的「思辨練習」實驗。
9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