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旦的往復書簡《秦香蓮》
11月
30
2023
(感謝授權劇照:臺北木偶劇團|薪傳歌仔戲劇團|真雲林閣掌中劇團 |李靜芳歌仔戲劇團/設計:王景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25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歌仔戲意象曾和苦旦緊密連結,悲嘆帶出抒情空間,綿長哭調和哭腔是苦旦必備的看家本領。為增加唱腔表現的豐富度,哭調常設定成組曲形式,經典組合串連【大哭】、【艋舺哭】、【台南哭】、【彰化哭】,再以【七字哭】結尾。衍生出歌仔戲「從宜蘭一路哭到台南」的戲語。鴻明歌劇團所演出的《秦香蓮》即為苦旦經典劇碼之一。

秦香蓮的內在節奏

秦香蓮的劇情即婚變負心,編劇保留《鍘美案》的故事架構和人物,呼應復刻古冊戲的自我定位。但情節聚焦秦香蓮從女人到母親的身份轉換與其抉擇。戲中秦香蓮(李靜芳飾)三唱南管曲牌【恨冤家】。低吟南管的秦香蓮神色黯然,舞台另一側由影中人展演其回憶。類似蒙太奇的對稱畫面,補綴舊本缺乏的角色內心曲折,回憶對照良人負心。在結構面,南管三度介入故事線,同時意味著分隔和涵納:秦香蓮的遭遇牽動其回憶而促使迂迴前進,吟唱恨冤家肖似思行融合的過渡儀式。三唱和影中人的設計讓恨冤家跳出秦香蓮的角色專屬斬頭一途,南管清音徐緩特質復加琵琶隱喻,恨冤家和秦香蓮彷彿互為象徵主體,幽微映照整齣戲的內在節奏。

強化反派之惡突顯對立

整體情節雖不離舊本骨幹,編劇深描反派,透過角色的惡善對比,創造戲劇張力。劇中男主角陳世美(洪淑珠飾)結眉亮相,神色先透露其立場,而後他見秦香蓮母子選擇認子不認妻,聞父母死訊雖有傷感,不久便斂容說道「人都會死,有什麼可哭。」陳世美在此版本的形象極為涼薄。另一主要反派公主(林芸丞飾)的角色形象透過事件帶動。公主出台以扮相定場,正紅錦繡宮裝對比烏苦衣白裙的原配秦香蓮,訴諸視覺對照展現氣勢。第一個行動是開口質疑陳世美隱瞞,音色由喚聲的嬌甜漸轉尖冷,原本張揚的陳世美登時懦卻。公主繼續進逼,三番探問真心,兩人走位亦步亦趨帶有間距。最後公主幾乎半推半就拉著陳世美入房歇息。三段連續事件隱喻格差婚姻內藏單向權力分配,也塑造出驕矜、愛嬌且偏執的公主形象。

原作故事認同與行當審美的混合

但其餘非反派的角色直接沿用原作故事設定,並回到演員運用行當的程式化唱唸做表詮釋角色的表演模式。因觀眾已熟知情節,真正觀看的是演員如何透過唱作技術完成風格化的角色詮釋。例如秦香蓮之子冬哥(施羿慈飾),角色行當屬娃娃生,便以略帶鼻音的稚嫩假音搭配語速較緩的唸白,表現孩童天真樣態。可惜唱段的童音不如唸白明確。另外,老旦應工的太后(洪宜鳳飾),雖以蹣跚步履、沙音唸白極力表現端莊持重的富貴老婦姿態,但搭配的唱詞用字較口語化,直接減損角色形象的完整度。

整體而言,《秦香蓮》雖是家喻戶曉的戲文,但劇團巧思改動呈現手法,此用心不如說是以古冊戲為號召,意圖引領觀眾重返傳統唱唸美感。復刻的編創讓經典劇碼乘載的身體技藝無意間疊合歌仔戲發展的歷史痕跡,苦旦視角擴充抒情空間重訴角色心境,巧妙展現演員能耐。看似老調的小品,實為唱唸飽滿的抒情佳作。

《秦香蓮》

演出|鴻明歌劇團
時間|2023/10/21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一個必須從它的背後、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得到——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