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的療癒力《極相林》
12月
27
2019
極相林(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3次瀏覽

吳舒鈺(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碩士)


那時,我坐在一樓倒數最後第二排,控制台旁邊,視野很遼闊,沒有干擾,但,在導聆結束許久後,演出卻遲遲沒有開始,正當我納悶場燈怎麼還一直亮著,身旁所有人突然都回過頭去,我緊跟著回頭,才看見,一群穿著設計特殊的白色外罩大衣的舞者出現了,這身打扮既有距離感,卻也同時散發一股高傲、神聖、神秘的氣息。舞者開始往舞台的方向移動,不論觀眾席有多少觀眾和障礙物。他們的表現很有目的性,狀態卻像是無意識;有舞者爬行越過觀眾席,同時間他的手邊掛著響板,發出固定的打擊聲;有舞者手裡握著長長樹幹當作拐杖,他將拐杖拄著,緩慢越過一排觀眾,又接著跨越下一排。從觀眾頭頂越過的這個舉動,使我聯想到儀式,雖然此刻只是個過場,透過神聖的形式/動作,卻可以帶領觀眾進入神聖的情境,從觀眾席開始打破舞台與觀者之間的第四面牆,不只明確了充滿宗教儀式色彩的作品氛圍,更帶領著觀眾走入編舞者所營造的情境。我們來到舞台上,有一盆水,舞者走上舞台,脫去身上的配件,用雙手捧起水,洗淨自己,最後走往供桌。在這些看起來像是某種儀式的動作中,吸引我目光的卻是舞者頭頂上的白色粉末,過程中粉末不斷飄起,也許更因為搭配燈光,讓舞者洗淨自己的時刻更加明顯可變;揚起的粉末以及它的離去/被洗淨,如同靈魂出竅,在演出的開頭,已經讓我雞皮疙瘩。

舞台上的赤裸肉體,如何琢磨?如何包裝?如何構成?對於編舞者是一大考驗,人們總是想把自己的優點展現出來,把缺點隱藏起來,而編舞者卻很殘忍地將舞者們赤裸的肉體攤開在舞台上,更有別於一般操作身體的基本方法,讓舞者的身體呈現奇形怪狀,可以說用盡各種方法來構成編舞者想像的畫面。整個舞作的架構編排,療癒了我:舞者們從地板上緩慢地攀爬到供桌上,坐在觀眾席,就像看著太陽西下的過程與轉變,一切事物在不知不覺中緩慢地變異,如同一種生命的延續,大自然的療癒,看著這些肉體從個體行進,直到集結成群體,四周的寧靜也使觀者的專注力集中於那桌面所發生細微渺小的進行式,不可思議,因為眼前的畫面並不像是人體所能建構出來的畫面,整體質地再再使我遁入大自然情境,舞者就像是火蟻爬到了彼此身上,堆疊出形狀,甚至可以構成有如艾菲爾鐵塔一般強大的結構。透過肢體來展現大自然的生態,舞者散發的能量與凝聚力是可貴,因為須得在痛苦中求生存,所以就算痛,也得痛得很忘我,而奇妙之處就是,眼見舞者在台上的掙扎痛苦,我身為台下的觀者,心靈卻是被療癒著,這便是自然景象能給予人們的安定能量。

舞作中,編舞者限制了舞者們的四肢,他們各自穿戴了綁住手腳的器具,有人只剩一隻手一隻腳,有人只剩雙手,或是只剩雙腳,在這樣的束縛下,讓我想起周大觀的詩集《我還有一隻腳》【1】,書中寫到「我還有一隻腳,我要站在地球上。我還有一隻腳,我要走遍美麗的世界。」肉體受縛,字句卻勵志向外,雖背景情境完全不同,但舞作中顯現出舞者自求生存的一面,在我眼中就是映照著這樣的人性意志。離開劇場,回到以現實層面,也許可以以此為提醒:我沒有「」但我還有「」,其實你有的那些才是更應該需要被(自己)看見的。當舞者殘缺的身體用盡全身精力時,我望見的已經不是肢體動作的本質了,而是編舞者賦予舞者探索生命的考驗。

《極相林》述說的是一種生命的延續,大自然給予的療癒,觀看舞作不僅僅是觀看舞蹈而已,同時也是自我省思追隨的問答題,這個問答題會一直不斷地反覆重複,不會有盡頭。這也許就是屬於觀眾的儀式。


註釋

1、1997年由遠流出版社出版的詩集,作者周大觀因癌症而截肢,故寫下這樣的文字; 當時周大觀亦有稱號「抗癌小詩人」,同年由臺灣省文藝作家協會主辦的中興文藝獎章念及病情,特增設兒童詩獎,由省長宋楚瑜頒發予周大觀,後周大觀年僅十歲便辭世。資料來源:周大觀文教基金會http://www.ta.org.tw/news.php?lang=zh&view=&idept=25&pk=5065

《極相林》

演出|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
時間|2019/11/23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