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的療癒力《極相林》
12月
27
2019
極相林(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2次瀏覽

吳舒鈺(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碩士)


那時,我坐在一樓倒數最後第二排,控制台旁邊,視野很遼闊,沒有干擾,但,在導聆結束許久後,演出卻遲遲沒有開始,正當我納悶場燈怎麼還一直亮著,身旁所有人突然都回過頭去,我緊跟著回頭,才看見,一群穿著設計特殊的白色外罩大衣的舞者出現了,這身打扮既有距離感,卻也同時散發一股高傲、神聖、神秘的氣息。舞者開始往舞台的方向移動,不論觀眾席有多少觀眾和障礙物。他們的表現很有目的性,狀態卻像是無意識;有舞者爬行越過觀眾席,同時間他的手邊掛著響板,發出固定的打擊聲;有舞者手裡握著長長樹幹當作拐杖,他將拐杖拄著,緩慢越過一排觀眾,又接著跨越下一排。從觀眾頭頂越過的這個舉動,使我聯想到儀式,雖然此刻只是個過場,透過神聖的形式/動作,卻可以帶領觀眾進入神聖的情境,從觀眾席開始打破舞台與觀者之間的第四面牆,不只明確了充滿宗教儀式色彩的作品氛圍,更帶領著觀眾走入編舞者所營造的情境。我們來到舞台上,有一盆水,舞者走上舞台,脫去身上的配件,用雙手捧起水,洗淨自己,最後走往供桌。在這些看起來像是某種儀式的動作中,吸引我目光的卻是舞者頭頂上的白色粉末,過程中粉末不斷飄起,也許更因為搭配燈光,讓舞者洗淨自己的時刻更加明顯可變;揚起的粉末以及它的離去/被洗淨,如同靈魂出竅,在演出的開頭,已經讓我雞皮疙瘩。

舞台上的赤裸肉體,如何琢磨?如何包裝?如何構成?對於編舞者是一大考驗,人們總是想把自己的優點展現出來,把缺點隱藏起來,而編舞者卻很殘忍地將舞者們赤裸的肉體攤開在舞台上,更有別於一般操作身體的基本方法,讓舞者的身體呈現奇形怪狀,可以說用盡各種方法來構成編舞者想像的畫面。整個舞作的架構編排,療癒了我:舞者們從地板上緩慢地攀爬到供桌上,坐在觀眾席,就像看著太陽西下的過程與轉變,一切事物在不知不覺中緩慢地變異,如同一種生命的延續,大自然的療癒,看著這些肉體從個體行進,直到集結成群體,四周的寧靜也使觀者的專注力集中於那桌面所發生細微渺小的進行式,不可思議,因為眼前的畫面並不像是人體所能建構出來的畫面,整體質地再再使我遁入大自然情境,舞者就像是火蟻爬到了彼此身上,堆疊出形狀,甚至可以構成有如艾菲爾鐵塔一般強大的結構。透過肢體來展現大自然的生態,舞者散發的能量與凝聚力是可貴,因為須得在痛苦中求生存,所以就算痛,也得痛得很忘我,而奇妙之處就是,眼見舞者在台上的掙扎痛苦,我身為台下的觀者,心靈卻是被療癒著,這便是自然景象能給予人們的安定能量。

舞作中,編舞者限制了舞者們的四肢,他們各自穿戴了綁住手腳的器具,有人只剩一隻手一隻腳,有人只剩雙手,或是只剩雙腳,在這樣的束縛下,讓我想起周大觀的詩集《我還有一隻腳》【1】,書中寫到「我還有一隻腳,我要站在地球上。我還有一隻腳,我要走遍美麗的世界。」肉體受縛,字句卻勵志向外,雖背景情境完全不同,但舞作中顯現出舞者自求生存的一面,在我眼中就是映照著這樣的人性意志。離開劇場,回到以現實層面,也許可以以此為提醒:我沒有「」但我還有「」,其實你有的那些才是更應該需要被(自己)看見的。當舞者殘缺的身體用盡全身精力時,我望見的已經不是肢體動作的本質了,而是編舞者賦予舞者探索生命的考驗。

《極相林》述說的是一種生命的延續,大自然給予的療癒,觀看舞作不僅僅是觀看舞蹈而已,同時也是自我省思追隨的問答題,這個問答題會一直不斷地反覆重複,不會有盡頭。這也許就是屬於觀眾的儀式。


註釋

1、1997年由遠流出版社出版的詩集,作者周大觀因癌症而截肢,故寫下這樣的文字; 當時周大觀亦有稱號「抗癌小詩人」,同年由臺灣省文藝作家協會主辦的中興文藝獎章念及病情,特增設兒童詩獎,由省長宋楚瑜頒發予周大觀,後周大觀年僅十歲便辭世。資料來源:周大觀文教基金會http://www.ta.org.tw/news.php?lang=zh&view=&idept=25&pk=5065

《極相林》

演出|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
時間|2019/11/23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