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女兒、角色增幅:《降靈會》
8月
04
2022
降靈會(餓極體實驗室劇團提供/攝影吳體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1次瀏覽

吳依屏


節目單上是這樣說的,「《降靈會》是對台北文學獎經典得獎劇本《Play Games》的全新詮釋」。【1】至於這個全新詮釋,是好是壞,完全個人心證。


增加的五名角色

原本的《Play Games》劇本中只有母親及女兒兩個角色,在《降靈會》版本中增加為七個角色。劇本原本的主軸清楚地建立在永遠長不大的母親及她一直變老的女兒之上,但《降靈會》改成兩男兩女四位演員來重複或交錯說出原本分屬母女兩人的台詞,這樣的改變容易造成觀眾疑惑,不能理解重複台詞的用意,甚至容易因為內容重複而厭煩。另外還有兩位演員在中後段演出原屬母親及女兒的台詞片段,她們兩位所代表的意義較為清楚。但相對於她們定位的清晰,前面四位角色似乎處於遊戲狀態的演員身份又顯得頗模糊不清。這導致觀眾對於各角色的認知難以取得情感投射的可能性。


降靈會(餓極體實驗室劇團提供/攝影吳體智)

最為神秘難懂的則是敲缽演員的部分。導演設計一位女演員在某些片段銜接之中出場敲擊頌缽,可能是作為淨化邪穢之用,或者是招喚亡靈的意涵,但觀眾對於這樣缺乏前因後果的安排感到疑惑,不知該如何理解這樣的安排。最後,導演也藉由這位敲缽演員說出一段劇本原文中沒有的台詞,可能是表現個人的感悟或劇情總結的感想,但是這段總結只讓觀眾覺得滿頭霧水、十分尷尬。


潑染的神秘色彩

再來說到《降靈會》這個劇名的改動,導演增加了帶有宗教神秘意涵的符號及物品來表達這樣的理念,觀眾可以看到頌缽的儀式、演員帶有祈禱降靈的動作,紅色的布條等,這些設計不難看出導演試圖表達將《play games》改編,帶上神秘靈異色彩,成為《降靈會》的努力。雖然不能全然理解改編背後的動機為何,但確實是頗為大膽創新的嘗試。


降靈會(餓極體實驗室劇團提供/攝影吳體智)

至於設計部分,這場演出的燈光設計、服裝設計及舞台設計都可以說不得不失,中規中矩。服裝一致採用白色長上衣表現出純潔稚嫩的感覺,反襯出性侵家暴這個黑暗殘酷的主題。舞台設計巧妙地運用白色面具,它可以是小孩玩遊戲時的玩具物品,也可以被挪用來成為象徵人物虛偽逃避的裝飾。只有音樂設計的精細度可以考慮改善加強,使用的配樂很大程度可以說流於俗氣,令人昏昏欲睡,使得整體作品的完成度遜色不少,十分可惜。


無聲的小秀—別漠視他們

最後我想談談關於小秀這個角色,她是一個來不及長大的五歲女孩,只出現在每個角色的台詞之中,有時候演員們會短暫的以小秀的聲音或狀態出現。我想依照她所遭受的那些可怕的事情,或許以這樣的狀態出現,對觀眾而言可能已經是承受的極限。但是我相信這齣戲可貴之處,恰恰在於它提醒了我們社會之中所有那些無聲的小秀的存在不該被漠視。特別是在此劇中,母親時常不斷地自我安慰式的訴說她對小秀的照顧,以及對於美好家庭的想望。這些呢喃近乎於自我沈溺的表述,表達了致鬱的情感宣泄,襯托在小秀的瘀青、傷痕及那種種不堪訴說的情境之中,母親不斷地重複說著,她還能做什麼,近乎諷刺的令人發狂。


降靈會(餓極體實驗室劇團提供/攝影吳體智)

其實我們都知道,她的意思是她認為她什麼都做了。然而,我們也都知道,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母親,才會有著那些無法解脫的小秀們苦苦掙扎。


註解:

1、第十二屆臺北文學獎成人組舞台劇本,優選《Play Games》/蕭博勻。

《降靈會》

演出|餓極體實驗室劇團
時間|2022/07/30 14:30
地點|台南新城視展演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無所遁逃的開放式舞台,並不容易製造幻覺,暴露的盡是演員本身,而最重要的女作家偶,也沒有創造出角色生命,在場上她一直都只是偶。而劇情關於書寫的觀念辯證深入,但角色們卻活像一群有靈魂而無軀體血肉的人物,以致於演員雖然極為賣力,但到底這個故事還是越說越空虛。(謝東寧)
3月
05
2012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