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女兒、角色增幅:《降靈會》
8月
04
2022
降靈會(餓極體實驗室劇團提供/攝影吳體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61次瀏覽

吳依屏


節目單上是這樣說的,「《降靈會》是對台北文學獎經典得獎劇本《Play Games》的全新詮釋」。【1】至於這個全新詮釋,是好是壞,完全個人心證。


增加的五名角色

原本的《Play Games》劇本中只有母親及女兒兩個角色,在《降靈會》版本中增加為七個角色。劇本原本的主軸清楚地建立在永遠長不大的母親及她一直變老的女兒之上,但《降靈會》改成兩男兩女四位演員來重複或交錯說出原本分屬母女兩人的台詞,這樣的改變容易造成觀眾疑惑,不能理解重複台詞的用意,甚至容易因為內容重複而厭煩。另外還有兩位演員在中後段演出原屬母親及女兒的台詞片段,她們兩位所代表的意義較為清楚。但相對於她們定位的清晰,前面四位角色似乎處於遊戲狀態的演員身份又顯得頗模糊不清。這導致觀眾對於各角色的認知難以取得情感投射的可能性。


降靈會(餓極體實驗室劇團提供/攝影吳體智)

最為神秘難懂的則是敲缽演員的部分。導演設計一位女演員在某些片段銜接之中出場敲擊頌缽,可能是作為淨化邪穢之用,或者是招喚亡靈的意涵,但觀眾對於這樣缺乏前因後果的安排感到疑惑,不知該如何理解這樣的安排。最後,導演也藉由這位敲缽演員說出一段劇本原文中沒有的台詞,可能是表現個人的感悟或劇情總結的感想,但是這段總結只讓觀眾覺得滿頭霧水、十分尷尬。


潑染的神秘色彩

再來說到《降靈會》這個劇名的改動,導演增加了帶有宗教神秘意涵的符號及物品來表達這樣的理念,觀眾可以看到頌缽的儀式、演員帶有祈禱降靈的動作,紅色的布條等,這些設計不難看出導演試圖表達將《play games》改編,帶上神秘靈異色彩,成為《降靈會》的努力。雖然不能全然理解改編背後的動機為何,但確實是頗為大膽創新的嘗試。


降靈會(餓極體實驗室劇團提供/攝影吳體智)

至於設計部分,這場演出的燈光設計、服裝設計及舞台設計都可以說不得不失,中規中矩。服裝一致採用白色長上衣表現出純潔稚嫩的感覺,反襯出性侵家暴這個黑暗殘酷的主題。舞台設計巧妙地運用白色面具,它可以是小孩玩遊戲時的玩具物品,也可以被挪用來成為象徵人物虛偽逃避的裝飾。只有音樂設計的精細度可以考慮改善加強,使用的配樂很大程度可以說流於俗氣,令人昏昏欲睡,使得整體作品的完成度遜色不少,十分可惜。


無聲的小秀—別漠視他們

最後我想談談關於小秀這個角色,她是一個來不及長大的五歲女孩,只出現在每個角色的台詞之中,有時候演員們會短暫的以小秀的聲音或狀態出現。我想依照她所遭受的那些可怕的事情,或許以這樣的狀態出現,對觀眾而言可能已經是承受的極限。但是我相信這齣戲可貴之處,恰恰在於它提醒了我們社會之中所有那些無聲的小秀的存在不該被漠視。特別是在此劇中,母親時常不斷地自我安慰式的訴說她對小秀的照顧,以及對於美好家庭的想望。這些呢喃近乎於自我沈溺的表述,表達了致鬱的情感宣泄,襯托在小秀的瘀青、傷痕及那種種不堪訴說的情境之中,母親不斷地重複說著,她還能做什麼,近乎諷刺的令人發狂。


降靈會(餓極體實驗室劇團提供/攝影吳體智)

其實我們都知道,她的意思是她認為她什麼都做了。然而,我們也都知道,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母親,才會有著那些無法解脫的小秀們苦苦掙扎。


註解:

1、第十二屆臺北文學獎成人組舞台劇本,優選《Play Games》/蕭博勻。

《降靈會》

演出|餓極體實驗室劇團
時間|2022/07/30 14:30
地點|台南新城視展演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無所遁逃的開放式舞台,並不容易製造幻覺,暴露的盡是演員本身,而最重要的女作家偶,也沒有創造出角色生命,在場上她一直都只是偶。而劇情關於書寫的觀念辯證深入,但角色們卻活像一群有靈魂而無軀體血肉的人物,以致於演員雖然極為賣力,但到底這個故事還是越說越空虛。(謝東寧)
3月
05
2012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