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霞光和幾抹烏雲同在《彩虹音樂森林》
6月
08
2017
彩虹音樂森林(萬花筒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56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每每看到有心突破窠臼的兒童劇,心裡總是感動與歡喜。《彩虹音樂森林》這齣戲雖然沒有特別令人驚豔的創意形式,但是導演場面調度流暢,演員表演素質整齊,四平八穩的好看,最重要的是沒有過去兒童劇刻意裝可愛的表演模式,不見為互動而互動的熱鬧橋段,亦看不到過於低俗幼稚的搞笑耍笨把戲,這些兒童劇最為人詬病之處剔除了,是創作者有意識的進步與提昇,光就這一點而言,便值得給予鼓勵肯定。有些小細節的用心亦得稱許,例如妮妮、郝酉軾和夏伊曄這三個角色服裝以灰色為主,在領子或裙子間有彩色點點綴飾,那可以當作是「石原氏色盲檢測圖」的隱喻,也隱藏了色盲者的點點心路。

關於《彩虹音樂森林》的故事,具有人文關懷,描述先天遺傳色盲的女孩妮妮,因為總是無法畫出「正確」的色彩受盡嘲笑,經常想要放棄,不過已過世的畫家爸爸的身影記憶一再浮現,以及奶奶的鼓勵,加上同學郝酉軾和夏伊曄的協助,終讓妮妮在彩虹音樂森林裡找回自信,也幫失去顏色的彩虹音樂森林恢復原貌。

從故事情節中,會發現幾個議題可再深究。首先是妮妮為何在意他人眼光,希望自己能夠畫出物體「正確」的色彩?按拉康(Jacques Lacan)的「鏡像」理論,我們知道兒童發展中會將鏡中影像看作自己,「他人」也是兒童心中的一種鏡像存在,常常會使兒童意識映照中背離他本來的面目。梅洛•龐蒂(M. Merleau-Ponty)據此採取的思考,在《知覺現象學》中闡釋被剝奪的我的存有,必須用語言來彌補:「在對話經驗中,他人與自我之間構造了一種共同基礎;我的思想和他的思想交織成一個結構,我的話與對談者的話為討論的狀態所喚起,它們被納入一種共同的作用,我們哪一方都不是這個作用的創造者。」梅洛龐蒂所見的語言作用,簡單地說就是一種對等、同理的尊重與包容對話溝通,如果只是單方言語,不會讓思想產生作用;假如妮妮一開始就毫無膽怯的製造對話,讓他人知道她的色盲狀況,輔以老師以其他方式協力,是不是有可能免於被嘲笑呢?這齣戲讓老師角色無能,當然可以感覺到這是編劇刻意製造的,劇中的年輕女老師總是時間一到,一邊補妝,急著下課去約會,收學生的畫連正眼都沒瞧一眼,恰突顯了身心障礙的孩子常因老師的疏忽而在教育現場被歧視,甚至霸凌,如此無能失職者應該被譴責,被當作一個喜感人物來淡化處理反而規避了教育的良行。

再舉彼得•雷諾滋(Peter H. Reynolds)的繪本《天空的顏色》為例說明,此書中的女孩瑪莎,由於藍色顏料沒了,畫不出本來想要的天空,下課後一直到隔日下雨,她所仰望的天空出現多種顏色幻變,遂讓她靈光乍現,摒除藍色,混合了其他顏色,大膽且具創意的畫出「天空的顏色」。瑪莎堅信「每個人都是藝術家」的信念,《彩虹音樂森林》這齣戲中的畫家爸爸,以及擅長園藝的奶奶,其實都實踐了這個信念,妮妮意志不堅、看不清自我的潛質,就被合理化成內心衝突,才引發後來走進秘密閣樓,進而闖進彩虹音樂森林拯救被黑魔王奪去的色彩及彩虹女王,其實也是找回自我的行動。然而這一段行動,是我認為這齣戲最可惜,有些倉促失手的部分:妮妮只是簡單唱個歌,就可以拯救被黑魔王奪去的色彩及彩虹女王,那麼為何僅存的紅精靈、藍精靈不能複製此行動策略?還有,既然提到紅藍之外其他顏色的精靈,可是為何他們沒有跟著彩虹女王回來﹖劇本為何讓這幾個角色缺席,更無交代為何獨剩紅精靈和藍精靈能留存?而妮妮、郝酉軾和夏伊曄三人是碰到妮妮爸爸的畫作才進入彩虹音樂森林,可是她們如何回返現實,也無明確實踐方法,就在主題曲〈彩虹歌〉聲中作結,有疏漏的過程,對於想讓角色產生勇氣、自我追尋等心理轉化的用意,反而打了一點折扣,不夠圓滿。

舞台上最後看見了彩虹霞光的歡愉景象,倘若最後產生的這些邏輯推理上的幾抹疑惑烏雲能散去,一切就更完善美好了。

《彩虹音樂森林》

演出|萬花筒劇團
時間|2017/05/27 14: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
挽回人世間的正義,理當如此——但死者能否有?《騷動之川》便是意圖把它昇華到神思境界,召喚萬物齊運的感素;端看首幕的女神到幕終的女童,一個令人矚目的美學扣環。
6月
12
2025
而在本屆作品中,我們得以從中反思作為一個表演藝術工作者,回歸到表演藝術的本質,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先以演員為中心的基礎,如何真心面對、真實挑戰關於表演這個行為所應具有的思索。
6月
11
2025
《一炷香的時間》以乩身緣起的乖舛、白水演員間關係的來往交錯,和突如機械神降的末世災難形成三條敘事線,這三者並非各自發散互爭光輝,而是交互拼貼卻不失戲劇質量的彼此相襯、緊扣著。
6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