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釣運動的世代對答——《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
7月
19
2022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梁家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6次瀏覽

陳正熙


台灣的當代歷史論述與教育內涵,受外在政治環境左右影響,有過強烈搖擺動盪的演變過程,正能印證幾乎已成cliche的說法:「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歷史事件的關注或評價,反映的是政治意識型態的選擇,而非學術觀點的詮釋。相對的,某些歷史事件或也會因為其內在的複雜矛盾,難以被簡單定位理解,而被忽略、淡化,甚至無視、遺忘。

曾經風起雲湧的「保衛釣魚台運動」,似乎就是這樣一個令人唏噓的實例。

「保釣運動」在台灣的命運,由台灣在美、日、中競合關係中的處境所決定,且先不論主動選擇有無可能,能有被動反映、尋求最大利益的空間,就是萬幸。運動初起時,一呼百諾的的民族主義訴求(「內除國賊、外抗強權」),在兩岸對峙、亞太地緣政治因素的拉扯之下,不僅造成運動本身的分裂,或許,也是之後在台灣政治現實轉變的過程中,「保釣」逐漸被邊緣化的重要原因。

但,如果不論政治意識型態的對立衝突,從文學角度切入,「保釣運動」其實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寶庫:偏離原軌的曲折人生,結盟與背叛的人情世故,薛西弗斯式的現實鬥爭,還有,動人的挫折與失敗。因此,差事劇團以劇場形式重述「釣運」史事——《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下文簡稱《在》),令人期待。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梁家瑋)


綿密對白重構運動理想,卻不見個人

《在》透過與新世代青年的對談,釣運老將回顧前塵,嘗試重述那段糾結著國際政治和台海分治歷史,發散著民族主義情緒和革命理想熱情的史事。在有如「教義問答」的綿密對白中,陳述運動理念,描繪運動形貌,有運動領導者(角色名「林」)的現身,不同立場(角色名「峽」與「老唐」、「嘉強」與其他人)的對照,運動歷史與政治現實的交纏拉扯,新舊世代各自的困惑矛盾。最終在〈老鼓手〉的合唱聲中,肯認「七零青春」的價值,(嘗試)完成世代的連結與使命的傳承,也就是在演後座談與觀眾分享心路歷程,並闡明堅定意志的釣運老將所強調的歷史教育的必要性,與藝文活動的政治教育意義。

可惜的是,整個演出更像是一場保釣運動歷史、保釣人士心路歷程的專題座談,在釣運老將峽、老唐、嘉強彼此間,和他們與年輕世代商、丘的對談中,有理想主義的宣示,有民族主義情感的確認,有以「人民」之名的意識型態建構,偶爾穿插著個人生命情懷的詩意詠嘆,卻不見運動中的「個人」:擁有各種不同欲望的個人,彼此有著錯綜曖昧關係的個人,在慷慨激昂、氣餒喪志、憤怒怨懟、寬容溫柔的拉扯之間迷惘的個人,簡言之,就是有「故事」的個人。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梁家瑋)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梁家瑋)

保釣運動本身的高度政治性,使得對運動的任何表述或討論,都不免要受歷史與社會現實條件的框架所限,透過文學創作,其目的就是要突破這樣的侷限,從「個人的就是政治的(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的角度,深入個人的真實欲望和私密情事。這些欲望與情事,無關民族大義、國際政治、社會正義,可能更接近所謂的「青春紀事」。《在》給了觀眾大量的訊息,和認真的辯證,卻少了這樣的「青春紀事」。

或者,如保釣運動老將、小說家李渝所言:「回首釣運,於我,是加州靛藍的天空,明亮的太陽,無邪的人情——這樣的日子和關係,不是運動的活動還是道理等,形成了我的保釣記憶。」【1】這些無關運動本身的感性記憶,似乎更能體現保釣運動的理想色彩,肯定釣運老將的精神感召。


跨越意識型態的共鳴

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無論那是熱血衝撞或放浪迷茫,都各自成立,不能臧否排比,能夠彼此理解,進而跨代連結,豐富各自的經驗與記憶,是無可置疑的共同目標。不論其意識型態立場,保釣運動本於良知義憤而發出的「不平而鳴」,不僅定義這個特定的歷史事件,更可以在這個「自戀文化」當道的時代裡,成為某種啟發:曾經在一個「我愛過的那個時代」,「我們」——而不是「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2】問題不在於延續運動精神的必要性,而在於如何找到更有效的延續方式。

《在》將「保釣運動」帶進劇場,希望觀眾帶走的是運動組織的QR code連結,還是能有共鳴與同感的人物故事,和對更多故事的期待?

註解:

1、李渝,〈編者跋   射雕回看〉,收於《郭松棻文集:保釣卷》(李渝/簡義明編)。

2、川本三郎,《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賴明珠譯)。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

演出|差事劇團
時間|2022/06/18 19: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劇場,除了可以突顯作為歷史主體的「人」之複雜且立體的真實面目,也藉由象徵、隱喻、表演、音樂與景觀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拉出了感知歷史的多元維度。(許映琪)
7月
01
2022
從《戀人絮語》到《青春絮語》,改編或發想時是該聚焦在「羅蘭巴特」一詞所結合的文藝與知識青年想像?還是該凸顯青少年欲拒還迎的身體與心情,將每一段稚氣的愛情轉譯為生命裡無法忘懷的經典?
6月
07
2023
《童話與傳說》集合了青春期的重要關鍵字,並加入人工智慧做為提問,倒轉青春限定的情境題⋯⋯
6月
06
2023
南管與現代劇不可共量的身體技藝與時間差異中,《感謝公主》拒絕以寫實之名提供一個「當代」的「戲曲新編」。
6月
02
2023
整齣劇的挑戰還有被貼上的多重標籤,此劇涉及到同性議題,以新生代年輕男演員於劇中大尺度演出,這不免會讓人模糊焦點流於世俗,但觀賞完《愛情生活》攻受版後我認為他們仍清楚表達了想帶給觀眾的反思,那些所謂吸引人的爆點也只是為整部作品更加分、更完整,並不會因此而失去理念及意義。
6月
02
2023
《解離》是一個真誠而不「討好」的作品,對觀眾而言,既是情感的考驗,亦是理性的挑戰,既是私密的傾訴,亦是公共的對話,在表演者與觀看者的共同體驗中,印證了劇場兼具的公共性與私密性,也就是劇場的價值。
5月
29
2023
誠然本片面對的客群多數是男同志,選擇面容姣好、身材精實的男演員搭配彷彿布料比金還貴的戲服和許許多多露骨的性愛場面與台詞,應該是導演有意為之而非失手,但是如此擁抱商業的手法,是否也犧牲了表達角色深度的空間?
5月
29
2023
做戲,本來也就是一種填補空白的企圖。但比起填補,《感謝公主》則是打量與顯影了這些空白與縫隙,就算靜止,也是一種行動,讓南管曲音與演員凝練的身體協助冷卻與打亮,同劇中人物一起望斷水遠山遙
5月
22
2023
有別於布萊希特的暴露設備、歌隊敘事等舞台疏離手法,導演湯京哲整合了對於柏拉圖〈理想國〉中地穴寓言想像的舞台設計,透過取消表演、雙面舞台、物件、煙霧和水平燈光設計等巧思,成功阻斷習慣自我投射的觀演習慣;與此同時,光與影二元卻共存的舞台調度,也恢復了實驗劇場早被遺忘的實驗性。
5月
2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