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釣運動的世代對答——《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
7月
19
2022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梁家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57次瀏覽

陳正熙


台灣的當代歷史論述與教育內涵,受外在政治環境左右影響,有過強烈搖擺動盪的演變過程,正能印證幾乎已成cliche的說法:「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歷史事件的關注或評價,反映的是政治意識型態的選擇,而非學術觀點的詮釋。相對的,某些歷史事件或也會因為其內在的複雜矛盾,難以被簡單定位理解,而被忽略、淡化,甚至無視、遺忘。

曾經風起雲湧的「保衛釣魚台運動」,似乎就是這樣一個令人唏噓的實例。

「保釣運動」在台灣的命運,由台灣在美、日、中競合關係中的處境所決定,且先不論主動選擇有無可能,能有被動反映、尋求最大利益的空間,就是萬幸。運動初起時,一呼百諾的的民族主義訴求(「內除國賊、外抗強權」),在兩岸對峙、亞太地緣政治因素的拉扯之下,不僅造成運動本身的分裂,或許,也是之後在台灣政治現實轉變的過程中,「保釣」逐漸被邊緣化的重要原因。

但,如果不論政治意識型態的對立衝突,從文學角度切入,「保釣運動」其實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寶庫:偏離原軌的曲折人生,結盟與背叛的人情世故,薛西弗斯式的現實鬥爭,還有,動人的挫折與失敗。因此,差事劇團以劇場形式重述「釣運」史事——《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下文簡稱《在》),令人期待。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梁家瑋)


綿密對白重構運動理想,卻不見個人

《在》透過與新世代青年的對談,釣運老將回顧前塵,嘗試重述那段糾結著國際政治和台海分治歷史,發散著民族主義情緒和革命理想熱情的史事。在有如「教義問答」的綿密對白中,陳述運動理念,描繪運動形貌,有運動領導者(角色名「林」)的現身,不同立場(角色名「峽」與「老唐」、「嘉強」與其他人)的對照,運動歷史與政治現實的交纏拉扯,新舊世代各自的困惑矛盾。最終在〈老鼓手〉的合唱聲中,肯認「七零青春」的價值,(嘗試)完成世代的連結與使命的傳承,也就是在演後座談與觀眾分享心路歷程,並闡明堅定意志的釣運老將所強調的歷史教育的必要性,與藝文活動的政治教育意義。

可惜的是,整個演出更像是一場保釣運動歷史、保釣人士心路歷程的專題座談,在釣運老將峽、老唐、嘉強彼此間,和他們與年輕世代商、丘的對談中,有理想主義的宣示,有民族主義情感的確認,有以「人民」之名的意識型態建構,偶爾穿插著個人生命情懷的詩意詠嘆,卻不見運動中的「個人」:擁有各種不同欲望的個人,彼此有著錯綜曖昧關係的個人,在慷慨激昂、氣餒喪志、憤怒怨懟、寬容溫柔的拉扯之間迷惘的個人,簡言之,就是有「故事」的個人。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梁家瑋)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梁家瑋)

保釣運動本身的高度政治性,使得對運動的任何表述或討論,都不免要受歷史與社會現實條件的框架所限,透過文學創作,其目的就是要突破這樣的侷限,從「個人的就是政治的(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的角度,深入個人的真實欲望和私密情事。這些欲望與情事,無關民族大義、國際政治、社會正義,可能更接近所謂的「青春紀事」。《在》給了觀眾大量的訊息,和認真的辯證,卻少了這樣的「青春紀事」。

或者,如保釣運動老將、小說家李渝所言:「回首釣運,於我,是加州靛藍的天空,明亮的太陽,無邪的人情——這樣的日子和關係,不是運動的活動還是道理等,形成了我的保釣記憶。」【1】這些無關運動本身的感性記憶,似乎更能體現保釣運動的理想色彩,肯定釣運老將的精神感召。


跨越意識型態的共鳴

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無論那是熱血衝撞或放浪迷茫,都各自成立,不能臧否排比,能夠彼此理解,進而跨代連結,豐富各自的經驗與記憶,是無可置疑的共同目標。不論其意識型態立場,保釣運動本於良知義憤而發出的「不平而鳴」,不僅定義這個特定的歷史事件,更可以在這個「自戀文化」當道的時代裡,成為某種啟發:曾經在一個「我愛過的那個時代」,「我們」——而不是「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2】問題不在於延續運動精神的必要性,而在於如何找到更有效的延續方式。

《在》將「保釣運動」帶進劇場,希望觀眾帶走的是運動組織的QR code連結,還是能有共鳴與同感的人物故事,和對更多故事的期待?

註解:

1、李渝,〈編者跋   射雕回看〉,收於《郭松棻文集:保釣卷》(李渝/簡義明編)。

2、川本三郎,《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賴明珠譯)。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

演出|差事劇團
時間|2022/06/18 19: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劇場,除了可以突顯作為歷史主體的「人」之複雜且立體的真實面目,也藉由象徵、隱喻、表演、音樂與景觀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拉出了感知歷史的多元維度。(許映琪)
7月
01
2022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