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釣運動的世代對答——《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
7月
19
2022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梁家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30次瀏覽

陳正熙


台灣的當代歷史論述與教育內涵,受外在政治環境左右影響,有過強烈搖擺動盪的演變過程,正能印證幾乎已成cliche的說法:「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歷史事件的關注或評價,反映的是政治意識型態的選擇,而非學術觀點的詮釋。相對的,某些歷史事件或也會因為其內在的複雜矛盾,難以被簡單定位理解,而被忽略、淡化,甚至無視、遺忘。

曾經風起雲湧的「保衛釣魚台運動」,似乎就是這樣一個令人唏噓的實例。

「保釣運動」在台灣的命運,由台灣在美、日、中競合關係中的處境所決定,且先不論主動選擇有無可能,能有被動反映、尋求最大利益的空間,就是萬幸。運動初起時,一呼百諾的的民族主義訴求(「內除國賊、外抗強權」),在兩岸對峙、亞太地緣政治因素的拉扯之下,不僅造成運動本身的分裂,或許,也是之後在台灣政治現實轉變的過程中,「保釣」逐漸被邊緣化的重要原因。

但,如果不論政治意識型態的對立衝突,從文學角度切入,「保釣運動」其實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寶庫:偏離原軌的曲折人生,結盟與背叛的人情世故,薛西弗斯式的現實鬥爭,還有,動人的挫折與失敗。因此,差事劇團以劇場形式重述「釣運」史事——《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下文簡稱《在》),令人期待。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梁家瑋)


綿密對白重構運動理想,卻不見個人

《在》透過與新世代青年的對談,釣運老將回顧前塵,嘗試重述那段糾結著國際政治和台海分治歷史,發散著民族主義情緒和革命理想熱情的史事。在有如「教義問答」的綿密對白中,陳述運動理念,描繪運動形貌,有運動領導者(角色名「林」)的現身,不同立場(角色名「峽」與「老唐」、「嘉強」與其他人)的對照,運動歷史與政治現實的交纏拉扯,新舊世代各自的困惑矛盾。最終在〈老鼓手〉的合唱聲中,肯認「七零青春」的價值,(嘗試)完成世代的連結與使命的傳承,也就是在演後座談與觀眾分享心路歷程,並闡明堅定意志的釣運老將所強調的歷史教育的必要性,與藝文活動的政治教育意義。

可惜的是,整個演出更像是一場保釣運動歷史、保釣人士心路歷程的專題座談,在釣運老將峽、老唐、嘉強彼此間,和他們與年輕世代商、丘的對談中,有理想主義的宣示,有民族主義情感的確認,有以「人民」之名的意識型態建構,偶爾穿插著個人生命情懷的詩意詠嘆,卻不見運動中的「個人」:擁有各種不同欲望的個人,彼此有著錯綜曖昧關係的個人,在慷慨激昂、氣餒喪志、憤怒怨懟、寬容溫柔的拉扯之間迷惘的個人,簡言之,就是有「故事」的個人。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梁家瑋)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梁家瑋)

保釣運動本身的高度政治性,使得對運動的任何表述或討論,都不免要受歷史與社會現實條件的框架所限,透過文學創作,其目的就是要突破這樣的侷限,從「個人的就是政治的(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的角度,深入個人的真實欲望和私密情事。這些欲望與情事,無關民族大義、國際政治、社會正義,可能更接近所謂的「青春紀事」。《在》給了觀眾大量的訊息,和認真的辯證,卻少了這樣的「青春紀事」。

或者,如保釣運動老將、小說家李渝所言:「回首釣運,於我,是加州靛藍的天空,明亮的太陽,無邪的人情——這樣的日子和關係,不是運動的活動還是道理等,形成了我的保釣記憶。」【1】這些無關運動本身的感性記憶,似乎更能體現保釣運動的理想色彩,肯定釣運老將的精神感召。


跨越意識型態的共鳴

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無論那是熱血衝撞或放浪迷茫,都各自成立,不能臧否排比,能夠彼此理解,進而跨代連結,豐富各自的經驗與記憶,是無可置疑的共同目標。不論其意識型態立場,保釣運動本於良知義憤而發出的「不平而鳴」,不僅定義這個特定的歷史事件,更可以在這個「自戀文化」當道的時代裡,成為某種啟發:曾經在一個「我愛過的那個時代」,「我們」——而不是「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2】問題不在於延續運動精神的必要性,而在於如何找到更有效的延續方式。

《在》將「保釣運動」帶進劇場,希望觀眾帶走的是運動組織的QR code連結,還是能有共鳴與同感的人物故事,和對更多故事的期待?

註解:

1、李渝,〈編者跋   射雕回看〉,收於《郭松棻文集:保釣卷》(李渝/簡義明編)。

2、川本三郎,《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賴明珠譯)。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

演出|差事劇團
時間|2022/06/18 19: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劇場,除了可以突顯作為歷史主體的「人」之複雜且立體的真實面目,也藉由象徵、隱喻、表演、音樂與景觀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拉出了感知歷史的多元維度。(許映琪)
7月
01
2022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