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釣運動的世代對答——《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
7月
19
2022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梁家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4次瀏覽

陳正熙


台灣的當代歷史論述與教育內涵,受外在政治環境左右影響,有過強烈搖擺動盪的演變過程,正能印證幾乎已成cliche的說法:「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歷史事件的關注或評價,反映的是政治意識型態的選擇,而非學術觀點的詮釋。相對的,某些歷史事件或也會因為其內在的複雜矛盾,難以被簡單定位理解,而被忽略、淡化,甚至無視、遺忘。

曾經風起雲湧的「保衛釣魚台運動」,似乎就是這樣一個令人唏噓的實例。

「保釣運動」在台灣的命運,由台灣在美、日、中競合關係中的處境所決定,且先不論主動選擇有無可能,能有被動反映、尋求最大利益的空間,就是萬幸。運動初起時,一呼百諾的的民族主義訴求(「內除國賊、外抗強權」),在兩岸對峙、亞太地緣政治因素的拉扯之下,不僅造成運動本身的分裂,或許,也是之後在台灣政治現實轉變的過程中,「保釣」逐漸被邊緣化的重要原因。

但,如果不論政治意識型態的對立衝突,從文學角度切入,「保釣運動」其實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寶庫:偏離原軌的曲折人生,結盟與背叛的人情世故,薛西弗斯式的現實鬥爭,還有,動人的挫折與失敗。因此,差事劇團以劇場形式重述「釣運」史事——《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下文簡稱《在》),令人期待。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梁家瑋)


綿密對白重構運動理想,卻不見個人

《在》透過與新世代青年的對談,釣運老將回顧前塵,嘗試重述那段糾結著國際政治和台海分治歷史,發散著民族主義情緒和革命理想熱情的史事。在有如「教義問答」的綿密對白中,陳述運動理念,描繪運動形貌,有運動領導者(角色名「林」)的現身,不同立場(角色名「峽」與「老唐」、「嘉強」與其他人)的對照,運動歷史與政治現實的交纏拉扯,新舊世代各自的困惑矛盾。最終在〈老鼓手〉的合唱聲中,肯認「七零青春」的價值,(嘗試)完成世代的連結與使命的傳承,也就是在演後座談與觀眾分享心路歷程,並闡明堅定意志的釣運老將所強調的歷史教育的必要性,與藝文活動的政治教育意義。

可惜的是,整個演出更像是一場保釣運動歷史、保釣人士心路歷程的專題座談,在釣運老將峽、老唐、嘉強彼此間,和他們與年輕世代商、丘的對談中,有理想主義的宣示,有民族主義情感的確認,有以「人民」之名的意識型態建構,偶爾穿插著個人生命情懷的詩意詠嘆,卻不見運動中的「個人」:擁有各種不同欲望的個人,彼此有著錯綜曖昧關係的個人,在慷慨激昂、氣餒喪志、憤怒怨懟、寬容溫柔的拉扯之間迷惘的個人,簡言之,就是有「故事」的個人。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梁家瑋)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梁家瑋)

保釣運動本身的高度政治性,使得對運動的任何表述或討論,都不免要受歷史與社會現實條件的框架所限,透過文學創作,其目的就是要突破這樣的侷限,從「個人的就是政治的(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的角度,深入個人的真實欲望和私密情事。這些欲望與情事,無關民族大義、國際政治、社會正義,可能更接近所謂的「青春紀事」。《在》給了觀眾大量的訊息,和認真的辯證,卻少了這樣的「青春紀事」。

或者,如保釣運動老將、小說家李渝所言:「回首釣運,於我,是加州靛藍的天空,明亮的太陽,無邪的人情——這樣的日子和關係,不是運動的活動還是道理等,形成了我的保釣記憶。」【1】這些無關運動本身的感性記憶,似乎更能體現保釣運動的理想色彩,肯定釣運老將的精神感召。


跨越意識型態的共鳴

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無論那是熱血衝撞或放浪迷茫,都各自成立,不能臧否排比,能夠彼此理解,進而跨代連結,豐富各自的經驗與記憶,是無可置疑的共同目標。不論其意識型態立場,保釣運動本於良知義憤而發出的「不平而鳴」,不僅定義這個特定的歷史事件,更可以在這個「自戀文化」當道的時代裡,成為某種啟發:曾經在一個「我愛過的那個時代」,「我們」——而不是「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2】問題不在於延續運動精神的必要性,而在於如何找到更有效的延續方式。

《在》將「保釣運動」帶進劇場,希望觀眾帶走的是運動組織的QR code連結,還是能有共鳴與同感的人物故事,和對更多故事的期待?

註解:

1、李渝,〈編者跋   射雕回看〉,收於《郭松棻文集:保釣卷》(李渝/簡義明編)。

2、川本三郎,《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賴明珠譯)。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

演出|差事劇團
時間|2022/06/18 19: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劇場,除了可以突顯作為歷史主體的「人」之複雜且立體的真實面目,也藉由象徵、隱喻、表演、音樂與景觀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拉出了感知歷史的多元維度。(許映琪)
7月
01
2022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酒神消解了個體的差異,包括種族、性別或階級,是一種打破界限的集體狂歡。我認為導演在本劇中有意,用歌舞的方式讓參與者在演出過程中達到精神的統一,利用演員本身「跨文化身體」的特性,打破現代社會理性框架
2月
17
202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