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戲機制下的民間生態《包公斬太子》、《醉八仙》
2月
08
2024
包公斬太子(陳清波攝影、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86次瀏覽

文 楊禮榕(專案評論人)

活戲的製作與表演

民戲最受推崇的是飽含腹內功夫的活戲技藝。指的是在廟口上演的歌仔戲——民戲,通常沒有劇本、臺詞,甚至沒有文字資料,由主要演員口述故事情節,透過口傳心授,由演員臨場發揮、相互配合。因此,常年表演經驗累積出來的腹內功夫——活戲,是民戲最受推崇的藝術價值。不過,在戲曲藝術積極追求導演技法、跨界合作的當代,很容易忽略民戲的本質是酬神,是人神共樂的祈願。民戲是民眾與信仰關係的體現,是酬神與賜福的雙向連結之文化展演。因此,民戲的戲種、戲目與規模與民情緊密相關,而活戲不僅是演員個人層面的藝術涵養,更是團隊合作的創作機制,在傳統故事中建構與時俱進的當代人物,反映當下世代的民眾性。

人神共樂的文化展演

民戲的本質是酬神,是神與民共樂的文化展演。陳美雲歌劇團於去年年底,在臺北崇德宮廟前廣場搭篷連續演出五日,日演古路戲,夜演胡撇仔戲,來祝賀崇德土地公的聖誕,由金興發股份有限公司獨立慶讚。這場酬神戲是日夜戲連演五日,演員超過十人,樂師竟有三四名,在目前低迷的民戲市場來說,已經是少見的規模,感受得到請主的滿滿誠意。看到由單一企業敬獻的酬神戲,可以連演五天日夜戲,場場皆滿座。對於近年在廟口看了太多缺乏觀眾之戲棚的筆者而言,著實因這場酬神慶典而感到振奮。觀眾反應也熱絡,近百的觀眾席無論平日、假日都滿座,午場和晚場的好位置頗為競爭。慕名而來的戲迷擠滿戲棚,場面熱鬧有人氣,才能達到人神共樂的酬神本意。

筆者觀看的12月30日正戲之前的扮仙戲是《醉八仙》。扮仙戲雖然是固定內容,比較不受觀眾追捧,卻是酬神戲最重要的儀式,也具體展現本次演員陣容的基本功程度。演員扮演神明舉辦宴會,由傳統民間信仰最高神格的母神——瑤池金母,昭告今日酬神戲的緣由——因福德正神聖誕而相聚一堂,打開酬神戲的正式序幕。福祿壽三仙與八仙的登場本身就是賜福觀眾的意涵,由眾神輪番飲酒、吟詩祝賀,藉由戲曲場面直接代神明賜福觀眾,是戲曲在民間信仰中的根基。八仙大醉的灑糖果、灑米酒不僅是具體的賜福動作,更是本日現場的第一波高潮。撿拾神明灑下的糖果與零錢,總是讓氣氛瞬間沸騰,觀眾看戲之外還可以帶著神明的禮物回家。

本次《醉八仙》的王母娘娘由北管戲的翠蘭戲曲工作坊之團長李翠蘭飾演,一身大紅錦袍和神明鳳冠,配上銳而不尖的小嗓。在眾神之中特別亮眼、氣蓋全場。另一大亮點,是五歲的童兒與飾演藍采和的母親、飾演漢鐘離(鐘離權)的阿嬤,三代同臺共演的魔幻時刻,小演員的身段動作一步到位,彷彿拉開了民間戲班的歷史與未來,為民戲的未來注入希望。總共有兩名四五歲的童兒登場,點燃滿場女性觀眾的母愛,加上紮實的身段馬步,每每登場就獲得觀眾鼓掌和賞金,讓表演被打斷的瑤池金母不得不露出無奈的微笑。民戲機制下的扮仙戲常常有些過於草率,但本次的扮仙戲有外請的演員們壯大聲勢,還有顯露文化傳承的三代演員同臺,以及堅實的後場樂師,讓這場酬神活動從扮仙戲開始就充滿人氣、熱鬧滾滾。


包公斬太子(陳清波攝影、提供)

活戲機制的表現性

太子在廟前戀上女子,對女子已婚的身分並不知情,還深情、負責地打算將平民女子娶為太子夫人。婚姻不幸的女子看上太子,刻意隱瞞已婚身分,回家毒害有婚姻之名而無夫妻之實的丈夫。最後是女子的婆婆向包公申冤,狀告女子,大夢初醒的太子則懸樑自盡。作為主角的旦角,竟然為了外遇謀殺親夫,甚至在毒害丈夫時喊出「我也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啊」。太子也不再是紈褲子弟,而是過於單純的純情男子。

古路戲《龍鳳樓》雖然沒有胡撇仔戲《包公斬太子》這麼有趣,但這種充滿民間家庭感的宮廷戲,也是現仍頗受喜愛的古路戲類型。從筆者所看的這三齣戲而言,陳美雲歌劇團的民戲,擅長婚姻家庭議題,旦角都具有強烈的個性和思想,而生行總是有些懦弱或過於單純。即便結局最終仍然會回到大團圓、好人獲得平反、壞人受到懲罰的傳統價值,民戲在無文本的活戲機制下,跳脫傳統框架下對公理正義的訴求,轉而朝向對臺下觀眾來說,更切身相關的婚姻家庭。這些早已超越原框架的人物創作,無論行當或主配角,不再是受苦受難、忍辱求全的傳統女性樣態,而是創造出兼容演員特質與角色形象的人物,理直氣壯而生動鮮明的存在舞臺上。戲曲中的女性不再是任人欺負、萬般委屈的存在,而是過分勇敢追愛的女子,在尋找自我和傳統倫理中擺盪與掙扎。

戲棚之下的表現性

民戲最令筆者著迷的部分,是從臺上到臺下的強烈現場性。北管的傳統包頭與錦服遇上胡撇仔戲的極致華麗水鑽,北管腔嗓音的清亮對上歌仔腔的高渲染力,乍看之下雖然有些雜亂無章,但由於活戲機制下演員彼此配合、相互丟接表演能量,創造出亂中有序的戲劇能量,還能因時制宜的暫停或接續戲劇場面。臺下觀眾的表現也相當精彩,滿場都是幾十年的資深戲迷,對演員的背景如數家珍。此外,當女子與太子恩愛纏綿時,有位年長的女性觀眾,對心狠手辣又勇敢追愛的旦角,似乎感到相當憤怒,用雨傘奮力擊打舞臺前緣,邊離場邊說「教壞囝仔大小」,瞬間拉高整體戲劇張力。戲臺下觀眾的嗆辣和戲劇性程度,一點都不輸給舞臺上。

活在當下的撫慰與娛樂

活戲相對內臺戲來說,沒有明確的核心概念可以分析,沒有貫穿整齣戲的戲劇邏輯,甚至前後矛盾。前半場的旦角大膽婚外戀太子演了兩個小時,下半場包公審問完直接帶下去殺掉,因為在胡撇仔戲中的女主角,只是原故事的小配角。民戲也常呈現出強烈的虎頭蛇尾風格,無論前面故事怎麼超展開,都會在最後十分鐘突然轉入固定結尾。個人表演風格和節奏感比場面強烈,時常會讓筆者跳出故事情節,開始觀察演員本身的表演特色。然而,就活戲來說,這些都已經算不上會真正影響觀賞。或者說,觀賞民戲本來就不是需要完全投入,可以邊聊劇情、可以邊吃東西、可以邊睡邊看,都是活戲場域的特色之一。活戲的這些特色究竟說缺點還是優點,究竟是結構混亂還是跳脫框架,很難筆者僅有的觀戲經驗中論斷。不過,活戲不只在於是民間歷史與文化的縮影,也包括了刻印到演員身體內的腹內的技藝,和那些與觀眾緊密相關的偶然。活戲是兼具酬神、聚眾、教育與娛樂的文化展演。

《包公斬太子》

演出|陳美雲歌劇團
時間|2023/12/28 19:00
地點|臺北崇德宮

《醉八仙》

演出|陳美雲歌劇團
時間|2023/12/30 13:00
地點|臺北崇德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3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