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傳統共構古今《古今中外》
5月
10
2016
古今中外(爵代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2次瀏覽
傅承蕙(文字工作者)

尋找光之路,回歸於虹霞,以大量燈光效果,詮釋在尋找的路途上,躲在黑暗背後的是什麼呢?在面前的那人又是誰呢?相似的臉龐,相同的動作、肢體的糾纏,妒忌著雙方的一切。

爵代舞蹈劇場2016年的年度製作,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舞蹈語彙,以找尋為題,結合濃厚中國風與現代爵士舞蹈,使用舊時紅燈籠、蓮花燈、水袖及現代的LED雷射光、絢麗鏡球,帶領觀眾穿梭古今,找尋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找尋失去的童心,找尋最真的快樂與感動。演出分為四段:尋找、迷失、吶喊、回歸。

〈尋找〉黑暗中女舞者一人提著燈籠找尋著,隨後跟著的黑暗一步一步地靠近,亦步亦趨、若即若離,始終躲藏於黑暗中,卻又追尋著溫暖火光。黑暗中的是另一位女舞者,拿著LED燈快速旋轉,照亮黑暗,搜尋藏在黑暗之中的人事物,一瞬間兩人相遇了,一步一步靠近對方,各自詳端彼此的容貌、穿著,好奇地觸碰雙方的臉龐、衣服,像是妒忌著雙方所擁有的一切,開始肢體的拉扯、碰撞,最終回歸於和平。對於彼此而言,也許只是匆匆的過客,只是在漫長人生中發生的小小插曲。

〈迷失〉孩童純真的跳躍,以純真的眼光觀看著,傘之精靈的嬉戲,表面上和平相處,暗地波濤洶湧,跟隨著舞獅迷失其中,假扮著舞獅的身體,就此迷失了方向。孩童的專一、無視,提醒了單純的快樂及我們早已遺忘的夢想與初衷,期盼回歸當初的感動與純真,遠離唯利是圖、污濁的社會,將壓抑在心中已久的不愉快釋放出來,嘗試著換位思考,或許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向與不同的感受,試著體諒他人、具備同理心,期望自己的小小的舉動可以讓這個社會可以更美好。

〈吶喊〉兩人再度在黑暗中相遇,一閃而逝。成年後的吶喊與掙扎,面無表情,身不由己,有別於童年時那般無憂無慮,社會框架了我們,就如同把我們關在小箱子裡,無法任意伸展,不能特立獨行,社會化的我們,無法再像孩提時隨心所欲,荒誕的事只能在心裡評論,無理的被規矩束縛。在擁擠的人潮中迷失方向,不免俗的在社會中墮落下去,載浮載沉,在艱困中求生存,並非身居要職,儘管不能輕易地撼動世界,只求不愧對自己,努力的生活著。

蓮火在黑暗之中推移,如同隨著水流飄動的蓮燈,看似漫無目的地移動,一盞盞的明燈默默引領著我們,卻引領獅頭找到了身體,終於合而為一。隨後在黑暗中四射的鐳射光,張牙舞爪著,舞者在黑暗中獨舞,操縱著鐳射光,科技與舞蹈的結合,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視覺饗宴,帶給觀眾全新的表演方式。

〈回歸〉舞者提著燈籠,旋轉挪移,慶祝著這一切。如同廟會裡那些高掛在天空中的燈籠,隨風飄逸,充滿歡樂的節慶,熱鬧無比。漫漫水袖中,旋轉奔放,訴說著昔日至今的一切,光榮盛世,寫下一頁新的篇章。

點燈,熄燈,緣起緣滅。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卻在燈火闌珊處。

《古今中外》

演出|爵代舞蹈劇場
時間|2016/04/16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