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作答而是次頁《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
6月
08
2018
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5次瀏覽

演出:明日和合製作所

時間:2018/05/25 19:0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文 方姿懿(北藝大戲劇系碩士班)

在選擇題背後存有的是分類的機制,如同開演十分鐘模擬大學測驗的數學考題:十題選擇題,每題有五個選項,全對的機率為何?如果實力能超越機率,就是贏家,贏在關鍵時刻(例如:國家考試,升學測驗),就能步上人生的康莊大道。但這樣「選擇/篩選」的模式真的對人生有益和有意義嗎?人生真正所會面臨的困難其實大都在學識之外,會不會那就是當我們翻開次頁發現作答結束的空白頁才開始?這是觀看體驗整場演出並以良心誠實回應創作者的每個是非選擇題後所感受到的提問。而置入高中生素人表演者一度回到傳統的展演模式(第四面牆),那又是另一值得探討的事。

正式踏入實驗劇場前,就有兩道選擇題,一是需不需要先使用洗手間,二是有一白長桌上放著款式長短不一的鉛筆,隨喜好挑選,並未聯想到這是進場後考試真正用來作答劃記的工具。相對於進入考場所要應答的知識性題目,這兩者顯得玩笑,不過生命中這類的選擇無所不在,有時人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選擇,因此並不曉得最終影響了什麼。

走進劇場,原先黑盒子的空間設計成白色無蓋的大盒子,四周牆壁和地板均以白色平面構築成相近於實驗室的密閉空間,房間中央是整齊排列的課桌椅,桌上擺放著試卷和答案卡,這樣的場景陳設確實召喚了經驗,經驗不只被召喚,還因為體驗而重置。短短的十分鐘內,重新回顧這些與當下人生已全然無關緊要的考題,包含接下來創作者設計層層得以加分的關卡,意圖凸顯的階級問題與考試制度所誘發原生家庭的種種創傷。創作者不只是重複觀者的經驗,並且擬定不現實卻真實的遊戲規則,創造一差異的空間作為檢視的所在。

觀眾作為體驗的主體,那還需要正在經歷的對照組嗎?高中生素人演員的進入,使得觀眾回到觀賞演出的角度,雖然創作者仍從高中生們的口語敘事中拉出疑問成是非題,供觀眾選擇。這裡要討論的問題有二:一是這些高中生們需要表演嗎?二是需要他們的表演嗎?真實的感受是他們試圖嘗試說明自己的話語沒有表演的魅力而冗長,但若精湛地無懈可擊,可能和高中生青澀的狀態衝突。他們的加入或許是為了帶領觀眾看見現況,聆聽當下的聲音,但最初這其實是一齣視聽上充滿科技感骨子裡卻是懷舊的戲。從過去通往當下的過於突然,以及後續的缺少交代,如同作答尚未結束,翻開次頁卻是空白的斷裂感,期待創作者尋找新的題目方針,好讓我們繼續作答。

《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何在舊秩序消隕之餘保持生機,同時避免明日和合《翻開》裡,烏托邦式全體皆能突破框架的敘事(也因此只強化了框架本身),成為作品在尖銳、精準的批判之餘,留予現實的問題。(張敦智)
6月
05
2018
某些看似有選擇的選擇,一開始就沒有平等,就像是入門的那些長短不一功能不一的鉛筆,在功能上看似相同,但就或許分數的價值而言,卻有所差異。社會流動是如此困難,這是我所看見的第一件事。(劉純良)
6月
01
2018
觀眾自身的關注處與理解模式,亦能呈現作品的不同樣貌,引導出相異的理解可能,來填補作品。只是,我們到底該期許作品自身就能產生更完備的敘述能力與發展性,還是得要有更多的詮釋者或超能力者解讀出不同的面向與內容?(吳岳霖)
5月
31
2018
《請》的成功,將噩夢擬真,並且召喚過去,那些你以為早以遠走且永不復返的事情,原來仍然如同海浪一般,持續拍打你脆弱的心之礁岩,逐年侵蝕卻未曾察覺。(郝妮爾)
5月
29
2018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