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簡」與「增添」相成的老戲修編策略《青樓淚》
10月
25
2024
青樓淚(新和興總團提供/攝影鄭俊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94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經典老戲,既是戲曲團隊取材與練功的活水源頭,卻也常是動輒得咎的牽制。

老戲之「老」說盡一切的問題源頭,在於其與「時代」的脫節,包含劇中傳達的觀念、情節發展的邏輯,背後更深層的是「觀演美學」的截然不同,因此在當代演出老戲絕非「改一改就好」【1】如此簡單——從內容改動開始,到觀眾觀賞的過程,皆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步步為營。

順此脈絡,新和興總團的《青樓淚》亦是如此。其源於「王魁負桂英」故事,歷來多有不同劇種的修編,可說是「負心漢」系列的經典劇碼之一。但《青樓淚》不走「增添枝節」的情節複雜化路線,也不打算重新翻轉劇情、或深掘核心概念——《青樓淚》的情節基本上都順著時序移動,從王魁在落魄時認識焦桂英,並與之相戀,接著考取功名,求娶相府千金,拋棄焦桂英,最終遭到索命;而從最後的幾段唱詞:「王魁負桂英,薄倖名。」大致可以理解全劇旨意,與過去詮釋「王魁負桂英」的角度並無二致。

不過,編劇洪瓊芳仍維持過去擅於針對角色心境的複雜與深刻描繪,著重焦桂英因身世而塑造的心性與執念,以及王魁面臨抉擇時的自白與掙扎,藉此烘托《青樓淚》相對乾淨、簡單的情節。


青樓淚(新和興總團提供/攝影鄭俊德)

過往的老戲修編作品動輒三小時,但《青樓淚》在未有中場的設計下,約莫100分鐘左右就完成整個故事。編導成功借取觀眾對故事的一定認識,僅保留重點情節,以及適合演員發揮的段落,經過「高度濃縮」與「密度降載」,結構出《青樓淚》的整體性與情節完整度。

相較於情節內容的「精簡」,《青樓淚》的「增添」體現在導演手法,也就是舞台空間的調度與使用,以及劇中角色的分配與演員扮演。

要說是「增添」,其實《青樓淚》的舞台設計是極簡的,差不多是同一組裝置,透過不同物件的加入、布幔的遮掩等方式,進而構成青樓、海神廟等場景,大大加快換場速度——這大概也是《青樓淚》為何可在100分鐘內完成的其中一個重要關鍵。

進一步地,導演陳煜典近乎將整個表演廳都當成了演員可以表演的舞台,以及故事發生的場景。而其對於觀眾席的使用頻率,是傳統戲曲相對少有的調度手段。舞台下方以及觀眾席的走道,與舞台形成不同高低、深淺的落差,進而拉大了整體空間感。也就是說,讓演員走入觀眾席,並非意圖與觀眾互動(甚至也完全沒刻意設計互動環節),而是製造出破除鏡框式、並更為全景式的劇場觀賞體驗。燈光打入觀眾席的演員,在表演廳的牆面上製造出(鬼)影幢幢,倒是替這齣知名索命戲製造更貼切的氛圍——只是,在他們還活著的時候,這些影子就已經出現,確實沒辦法真的配合到所有情節。


青樓淚(新和興總團提供/攝影鄭俊德)

當然,不同區域的觀眾確實有體驗落差,例如前幾排的觀眾都得轉頭才能看到位於走道的表演。但我比較在意的是,戲曲追求「手眼身法步」,而當演員走到舞台下時,腳步的動作基本上就被遮蔽,加上整體光影造成演員身形的延伸與扯動,間接讓觀賞焦點被挪位。於是,多半是成就了現代劇場的調度,反而掩蓋了戲曲欣賞的部分需求,這之間的拿捏既成功於導演,卻仍有繼續思考的空間。

另一種「增添」則是將焦桂英交由兩位演員邱怡婷、黃于宸飾演。相較於過往常見的做法是上下半場、或說不同段落的交換與交替,《青樓淚》卻常同時出現兩位焦桂英。但導演的做法並非拆解出兩「種」焦桂英,而比較趨近於將兩位不同質性的演員調成同一調性。

這樣的做法確實在第一場時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亂,特別是經過情節的精簡化後,更難體會到王魁與焦桂英的相識與相戀,建立在怎樣的基礎,就在混亂與快速中帶過,於是觀眾對於人物的情感基礎也相對薄弱。不過,越到全劇後半部,兩個焦桂英開始有明顯差異,可能是現在與過去的焦桂英同在,或是死後的魂魄出體,成為兩隻厲鬼,都更加凸顯王魁的矛盾與負心。同時,導演與編劇手法也達到一定程度的相輔相成,過去與現在的對話填補了情節縫隙,並強化兩人(三位演員)間的情感流動與衝突。


青樓淚(新和興總團提供/攝影鄭俊德)

除了導演手法,由兩位演員詮釋焦桂英,還是能回歸到老戲對於傳統劇團的基本功能,也就是「練功」——而在歌仔戲團多半以「女小生」為特色的情形下,新和興總團不只有江怡璇發揮優秀水準,並能擁有兩位旦角上場,倒是一大優勢,藉此凸顯,也藉此深化。不過,與前述提及的「戲曲欣賞的部分需求」有相同情況,因為整齣戲對於內容的濃縮與降載,總感受到演員在唱段、身段的發揮相對有限;所以,站在培育演員的角度,仍會期待年輕演員繼續成長,然後掌握更多詮釋方法與表演段落。

整體來說,《青樓淚》在這條老戲修編的脈絡裡並沒有過於驚人之舉,但藉由劇本內容的安全、穩定,佐以演出形式的突破、挑戰,達到「精簡」與「增添」的相輔相成、現代劇場與傳統練功並存的雙重策略,而其極簡的舞台設計與靈活的調度手法,也提供了新和興總團持續演出此戲的更多可能。


注解

1、此詞援引自王安祈:〈改一改不就好了嗎?〉,《PAR表演藝術》官網限定報導,2024/10/07。關於老戲修編的更多案例與觀點可參閱此文。

《青樓淚》

演出|新和興總團
時間|2024/10/13 14:30
地點|彰化縣文化局員林演藝廳 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當老字號劇團嘗試使用新思維,創新歌仔戲形式及元素,但作為家族戲班,下一代青年演員是否有能力運用唱腔、身段創發角色?傳承與現代劇場手法試驗過程中,如何取捨輕重?這是《青樓淚》的亮點也是挑戰。
10月
25
2024
為了操作這組槓桿,被犧牲的不只是傳統的功夫基底與日新又新,對基進變革的嚮往也隨之被遺忘,只剩下個人主義的小革命。於是,越是解構英雄的生產機制,毫不弔詭地,其界定的所謂「革命」就越是形似而神非。
9月
16
2025
《嘉慶君夢遊臺灣》確實觸碰到有趣的問題意識:為什麼臺灣人一再重演皇帝遊臺的故事?電視的重播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記憶?但在具體舞台表現上,卻陷入形式上的重複與單調。當跨界的結果是壓抑了歌仔戲的能量、模糊了劇場的敘事力,那麼夢工場所期待的「讓戲曲被看見」就未必能真正實現。
9月
16
2025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