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身體性的社群《依據真實》
3月
08
2016
依據真實(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1次瀏覽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文 吳孟軒(專案評論人)

這無疑是一場精彩的音樂演出。至於舞蹈,很冷靜,冷靜到令我窒息。

我不知道這種冷靜是創作者有心還無意,但坐在我後方的小妹妹倒是誠實地打了個大哈欠。至於我,一邊被激發出強烈的聽覺感官,一邊看著舞者理性地算著步伐,卻始終猜不透營造如此的對比反差,到底所為何事,對我而言,兩者極不協調的後果,大概就跟聽重金屬搖滾卻只能跳國民健康操一樣難過。直到中後段,舞者們終於隨著節奏的強度將精力釋放,整個空間才因此隨著節奏的脈動活了過來,我胸口憋著的那股氣,也才終於鬆開。

「在特定的時空中,群體是如何形成的?這齣作品中,人與人在一起,不屬於特定群體或領域的自成一格,然後發展出一種彼此共同承擔的舞蹈,是向下深植土地又向上追求昇華。」創作者克里斯汀‧赫佐在節目簡介中如此寫道。於是,《依據真實》的許多動作,來自於許多地中海民族舞,創作者將其重新在空間、舞步上打散、重組,以擺脫特殊民族的脈絡,試圖以解構後的民族舞身體,在全白的中性舞台空間裡,探問「社群」的觀念組成。

然而,在這些動作的重新排列組合下,舞者之間卻並未因此湧現新的連結感與社群感。最大的關鍵在於,《依據真實》的身體,只具有地中海民族舞的外在形態,卻無其動作的內在精力流動:舞者的步伐僅止於表面的踩踏,而無往地板紮根的力量;舞者的雙手高舉向天,卻無由內而外延伸的能量;兩位鼓手讓節奏錯綜複雜、層層堆疊,氣氛已逼近祭典般的狂歡,舞者卻依舊在穩定的拍子中,旋轉、旋轉、旋轉、停止,牽手、牽手、牽手、停止,移動、移動、移動、停止。固定的動作模式、平穩的力量質地、冷靜的舞者狀態,都讓豐富鼓聲節奏所催發出的爆發力,被鎖在舞台後方的小小方塊高台,而無力在空白的舞台上盡情迸發。

在此,被《依據真實》解構後的民族舞身體,成為了一種抽象性、概念性的身體,而非具有身體性的身體;這種概念性的身體如此乾淨、簡潔、小心翼翼與計算得宜,好似永遠不會喘、不會流汗、不會臭、不會髒,此讓舞作想要處理的「社群」與「群體」,僅成為一種抽象的思想線路,而沒有源自身體性、經驗式的集體連結。試問,當人們缺乏共同的身體性與經驗感官,群體感又從何而生?舞作所依據的「真實」,便只成為一種空泛的、形而上式的概念,而不是具備精力流動、有溫度、有呼吸、有能量,從現實轉化而成的真實。

聽覺與視覺、姿態與力量、社群感與身體性的種種落差,讓我只好一直在觀眾席偷偷跟著節奏動來動去,以發洩這種被激發出卻又無法被滿足的身體動感。終於,到了舞作的最後,一位光頭舞者聽到我內心的吶喊,終於肯開始跟隨節奏的脈動,跳躍、飛奔、旋轉、重踏、抖動,其他的舞者陸續加入,一同讓整個舞台空間動了起來。直至此刻,我才真正感受到了鼓手與舞者、舞者與舞者、舞者與觀眾的連結,也才真得感受到了「社群」。但也就在此刻,舞作嘎然而止,那些不協調的張力依舊留在我的身體裡,未因舞作結尾的轉向而消解。

我始終不理解的是,為什麼《依據真實》要刻意讓舞蹈乾淨地如實驗室的真空包裝,並像寫電腦程式一樣依序排列民族舞的動作,卻又要搭配令人熱血沸騰的優異鼓手,還讓兩位鼓手一搭一唱,交疊出多線豐富的節奏饗宴。如此切割的結果,只讓舞蹈顯得蒼白無力,也讓人們之間缺乏了激情、溫度與連結的動力,更遑論形成社群。或許,當代的真實不在於自顧自般地乾淨無暇,而在於多方互動後的混雜,就像舞者們最後融入在節奏與節奏之間的空隙跳舞、呼吸,那無疑是我在整支舞作裡,最接近真實的一刻。

《依據真實》

演出|克里斯汀‧赫佐
時間|2016/03/05 19:30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認同流動、裹纏且交織的當代,《依據真實》依據的顯然不是某種可見、可論述的真實,畢竟赫佐都把台上本就稀少的日常物件直接移除了,可以見得,他依據的是生而為人的真實、身體脈動的真實、呼吸律動的真實、人總會來來去去的真實、當下交遇、離開又聚合的真實。(樊香君)
3月
14
2016
每一種舞蹈都有共通點:從呼吸出發,如此動作的開端接續延展到另一個動作,從而思考這樣開端的發動是什麼?開端和源起(origin)是合一的嗎?這樣的聯結是否與「歷史」有關──這裡所指並非「大敘述」(grand narrative)的歷史架構,而是更回溯自我記憶足跡開端的探問,如此,開端即是意義產生意圖(intention)跨出的第一步。(葉根泉)
3月
09
2016
依照舞者本身思維控制,是順著動力流向的方式接續動作,還是倒敘般回復而去開啟下一個不同動作,看似沒控制的旋轉、停止到有思維的動作接續,搭配得這麼流暢,真是不可思議且有趣。(蔡珮玲)
3月
07
2016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