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何不回到人間?《靈界少年偵察組》
7月
12
2017
靈界少年偵查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11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衛武營與高雄春天藝術節二度攜手合作,促成了這一臺《靈界少年偵察組》。這臺戲,依著節目冊中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準藝術總監簡文彬所說,本著對傳統戲曲的傳承與耕耘,希望能藉由精銳的編導、設計群與傳統藝師們的培訓,讓素人演員、樂師們能夠藉此舞臺有所展現外,也試圖在戲曲的當代表現中,找尋更新穎的題材與舞臺呈現手段。然而,這一臺演出中雖達到了主辦方冀盼的戲曲的在地傳承與深耕,但作品在呈現後又能夠因此激起些什麼樣的討論?主題的擇選與整體呈現又是否真的有所突破、產生新意呢?《靈界少年偵察組》在歷經培訓成果的展現後,若有加演、再製的可能,其意義究竟如何?下文將提到我在這次演出中的觀察。

首先,以戲曲的在地傳承與深耕作為討論的開端。衛武營與高雄春天藝術節攜手合作,邀請了許多位藝師,如國寶級藝師廖瓊枝等,為演員們進行一段時間的「口傳心授」,手把手的培訓臺上諸位演員們。觀賞舞臺上諸位演員之唱腔、身段,皆能夠看出藝師們的盡心盡力,儘管部分演員的唱腔與念白在表現上仍舊些許生澀,但年輕演員毫不怯場與堅持不懈的態度,仍舊令人讚賞。更重要的是,這群年輕樂師的表現相當精湛,特別是編腔上偏向傳統曲調的安排,讓這群年輕樂師對既有曲調的演奏有更多的磨練機會,就戲曲的傳承與深耕而言,《靈界少年偵察組》無疑地種成了相當豐盛的果實。再者,擇選了「靈界少年偵察組」作為創作題材的發想,不得不說是相當有新意的選擇。從文宣的設計看來,以漫畫作為戲曲作品的主視覺呈現令人耳目一新,或許是一種開發不同族群觀眾的方式。

除了主題吸引人的動漫風格外,戲劇開端的配樂輕快如同動漫主題曲,劇中的擂臺賽,同樣有一位動物長相的主持人(《靈》劇是兔耳女)主持著比武大賽,不難看見日本動漫《幽遊白書》或其他神怪系列動漫的影子。不過,雖然擇選了特殊的創作題材,卻似乎在各方面的結合與考量的平衡上,削弱了這一題材的想像空間。一則是劇情平實、情節安排平鋪直敘,當然這並無不妥,只是,曾觀賞編劇劉建幗的其他作品,如《鞍馬天狗》、《蝴蝶效應》等作品,甚至是去年於戶外演出的《見城》,不免會讓人納悶,故事講述靈界警察學校的學生龍天佑(吳奕萱飾)、靖凌飛(孫凱琳飾)在意外中結識人間女子,最後因為人間女子程筱芸(陳昭薇飾)得以看見闇影組織的邪惡計畫,最後卻走向必須消滅夜魔的「正義消滅邪惡」的俗套,不免讓人感到些許失落及可惜。

二則是舞臺整體呈現上難以撐起所謂的「狂想」、「奇幻」式的主題,即便演員已試圖在技術層面(武戲等特技表現)上表現,且導演試圖以流暢的敘事在舞臺上展現出青春、喧鬧之感,但整體而言,樸素的臺階、實景樹木、隨機閃爍的燈籠等,乃至於主角使用「隱身術」時僅使用閃爍七彩燈光,似乎稍嫌輕易而不夠講究。然而,在舞臺上的「虛」、「實」表現要如何平衡與把握,亦是這部作品相當大的考驗,部分運用實景卻渴望從寫意的表演中製造幻象(如龍天佑和靖凌飛躲在矮矮的樓梯下,舞焰兒卻看不見等等),或許亦是舞臺整體空間與調度上需要再思考與斟酌的。最後,在稍嫌平淡的劇情發展中,又再讓我思考一個問題是,是否因為此劇中之主要演員皆為各團要角,而使得劇情必須平均分配而有所受限,導演亦可能為培訓所學的唱、念、作、打呈現,而捨棄掉舞臺的整體美學與實踐呢?

以戲曲的在地傳承、培訓人才來說,《靈界少年偵察組》或許已經達到階段性的目標,無須再作批評。但又不免讓人懷疑,作為一部以傳承、培訓人才為目的,且為這群年輕演員所量身打造的作品,真的無法兼顧作品的敘事以及整體的藝術性嗎?若僅止於達到前面所說的目的,那《靈界少年偵察組》的誕生是否稍嫌可惜?《靈界少年偵察組》是一場還未說完的故事,在主題上的擇選當然讓人期待,若未來有機會重演,又或是繼續發展續寫新的一章、一集,希望在編、導上,又或演員的安排等等,能夠有更好的調整。關於《靈界少年偵察組》觀賞後的觀察,雖已在前文絮絮叨叨了許多,但仍舊期待著這部作品未來有更具狂想、奇想的發展。

《靈界少年偵察組》

演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高雄春天藝術節
時間|2017/07/08 19:30
地點|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主要人物性格,與學員本身形象趨近度極高,過度重視四功五法的展現,使主角群在人物性格展現上,多囿於身段功法限制,反顯過度雕琢,剝除演員過往長期於自家戲班學習的演出技巧,對於程式身段與表演方式的融合難以掌握,迫使人物性格不易展現。(王妍方)
7月
19
2017
《靈界少年偵察組》有其迷人之處:青春演員的集合、熱血與幻想的題材、動漫配樂的現場演奏等。整體製作從「少年歌子培育展演計畫」到成果發表,皆可見其用心與立意良善。不過,若當作一本漫畫來看,大概仍在尚未進入正題的開端、序章。(吳岳霖)
7月
11
2017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