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於失衡與平衡間的探索地帶《浮動的地平線》
9月
06
2017
浮動的地平線(光環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79次瀏覽
梅錦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生)

白衣女子置身事外的看著舞台上的一切動靜,不聞,不問,又像與舞台上有關似的尋找著生命的本質,抑或是自己心中的桃花源,透過舞台上一切失衡的狀態,引領著未知探索神秘的新地帶。

編舞家余承婕解構與重組舞者的身體語彙,拆解舞者身體原本既有的框架,重建新的肢體語言,舞者運用意念去找尋身體肌肉與關節間新的聯繫,舞台上鋪平的透明塑膠布本該像靜止無變化的地板一樣,應給予舞者一個安全、平穩地平台讓舞者在塑膠布上盡情舞動,但透過舞者對塑膠布的拉扯、扭轉或任意旋轉,彷彿賦予它生命般活了起來,舞者在不平穩、不安全的塑膠布上仍要維持平衡,面對著如海浪、如雲朵般瞬息萬千的塑膠布,舞者尋找身體新的經驗,在身體的不平衡間找尋平衡,重建身體的節奏與動律。

上半場採用無油乾地板,舞者透過與地板的摩擦,透過阻力及舞者間相互拉扯力來展現身體的張力與動力,互相的合作或操弄來呈現舞蹈動作的對立與模仿,舞者間關係似密不可分,又似獨立個體互不相關,當台上透明塑膠布被拉起與地板成平行時,劇場空間一分為二,布上空間及布下空間,舞者穿梭在兩個空間,在布上探索、攀爬,用身體各部位想辦法弄皺它或是擰開它,尋找身體與布之間的無限可能關係,又要抵抗賦予生命力般千變萬化的布,在動態的空間中嘗試新的肢體發展,而布下的空間就像另一個神祕國度,若隱若現,舞者須運用身體的各種可能來撐開布不讓自己被埋沒,與布抗衡,又或者不抵抗,讓布包覆著身體,與布共舞。

下半場的無阻力油性地板,抽離原本地板既有的摩擦力與阻力,舞者要不改變身體熟悉的運用方式,找尋新的身體語彙在未知的空間中重建新的平衡,要不就放棄,在無阻力、無摩擦力中跌跌撞撞的維持在失衡中,舞者透過嬰兒油,重新詮釋自身的舞蹈肢體,解構與重組原本既有的肢體動作,舞者透過推、擠、滑、撞來產生動力,在油中產生新的視覺效果及火花,舞者盡情的運用身體盡可能地在未知的危險地帶中探索新的身體路徑及張力,而從持續的跌倒中漸漸可以站起、走動、甚至跑步,在浮動的透明油布中找到新的境界及自我,產生新的身體動律及詮釋方式,在未知的平衡與不平衡間找尋自己的立足之地。

有趣的是,舞者在舞台中持續探索未知地帶及在失衡中找到平衡,始終有一位白衣女子看似相干又看似不相干的在旁邊存在著,她有時拿著錄影機錄著與台上發生的畫面完全上下顛倒的錄像影片,記錄著失衡的世界,也像在尋找著什麼,有時又像隱形人般拖著沉重的步伐遊走於各角落對身旁正在發生的事不聞不問,彷彿一切都與她無關般,令人好奇,她是否在這失衡與平衡之間,這浮動的世界中,找到了平衡,抑或是迷失在這浮動的世界中,失去了平衡。

《浮動的地平線》

演出|光環舞集
時間|2017/09/0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余承婕的舞作讓人在散場之後留下無限的想像與蕩漾的情愫。運用嬰兒油創作,但開了自己的路,以全然不同的視角探索舞蹈被觀看的可能性,其中身體的技術性被包藏在畫面傳達的詩意中。(徐瑋瑩)
9月
11
2017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