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於失衡與平衡間的探索地帶《浮動的地平線》
9月
06
2017
浮動的地平線(光環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5次瀏覽
梅錦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生)

白衣女子置身事外的看著舞台上的一切動靜,不聞,不問,又像與舞台上有關似的尋找著生命的本質,抑或是自己心中的桃花源,透過舞台上一切失衡的狀態,引領著未知探索神秘的新地帶。

編舞家余承婕解構與重組舞者的身體語彙,拆解舞者身體原本既有的框架,重建新的肢體語言,舞者運用意念去找尋身體肌肉與關節間新的聯繫,舞台上鋪平的透明塑膠布本該像靜止無變化的地板一樣,應給予舞者一個安全、平穩地平台讓舞者在塑膠布上盡情舞動,但透過舞者對塑膠布的拉扯、扭轉或任意旋轉,彷彿賦予它生命般活了起來,舞者在不平穩、不安全的塑膠布上仍要維持平衡,面對著如海浪、如雲朵般瞬息萬千的塑膠布,舞者尋找身體新的經驗,在身體的不平衡間找尋平衡,重建身體的節奏與動律。

上半場採用無油乾地板,舞者透過與地板的摩擦,透過阻力及舞者間相互拉扯力來展現身體的張力與動力,互相的合作或操弄來呈現舞蹈動作的對立與模仿,舞者間關係似密不可分,又似獨立個體互不相關,當台上透明塑膠布被拉起與地板成平行時,劇場空間一分為二,布上空間及布下空間,舞者穿梭在兩個空間,在布上探索、攀爬,用身體各部位想辦法弄皺它或是擰開它,尋找身體與布之間的無限可能關係,又要抵抗賦予生命力般千變萬化的布,在動態的空間中嘗試新的肢體發展,而布下的空間就像另一個神祕國度,若隱若現,舞者須運用身體的各種可能來撐開布不讓自己被埋沒,與布抗衡,又或者不抵抗,讓布包覆著身體,與布共舞。

下半場的無阻力油性地板,抽離原本地板既有的摩擦力與阻力,舞者要不改變身體熟悉的運用方式,找尋新的身體語彙在未知的空間中重建新的平衡,要不就放棄,在無阻力、無摩擦力中跌跌撞撞的維持在失衡中,舞者透過嬰兒油,重新詮釋自身的舞蹈肢體,解構與重組原本既有的肢體動作,舞者透過推、擠、滑、撞來產生動力,在油中產生新的視覺效果及火花,舞者盡情的運用身體盡可能地在未知的危險地帶中探索新的身體路徑及張力,而從持續的跌倒中漸漸可以站起、走動、甚至跑步,在浮動的透明油布中找到新的境界及自我,產生新的身體動律及詮釋方式,在未知的平衡與不平衡間找尋自己的立足之地。

有趣的是,舞者在舞台中持續探索未知地帶及在失衡中找到平衡,始終有一位白衣女子看似相干又看似不相干的在旁邊存在著,她有時拿著錄影機錄著與台上發生的畫面完全上下顛倒的錄像影片,記錄著失衡的世界,也像在尋找著什麼,有時又像隱形人般拖著沉重的步伐遊走於各角落對身旁正在發生的事不聞不問,彷彿一切都與她無關般,令人好奇,她是否在這失衡與平衡之間,這浮動的世界中,找到了平衡,抑或是迷失在這浮動的世界中,失去了平衡。

《浮動的地平線》

演出|光環舞集
時間|2017/09/0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余承婕的舞作讓人在散場之後留下無限的想像與蕩漾的情愫。運用嬰兒油創作,但開了自己的路,以全然不同的視角探索舞蹈被觀看的可能性,其中身體的技術性被包藏在畫面傳達的詩意中。(徐瑋瑩)
9月
11
2017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