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舞界劇團
在不規則且塗鴉四佈的,冷氣馬達及車聲時而穿入的,鐵皮加蓋的豆皮藝文咖啡館三樓,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的同名詩作於開場即由演員林文尹朗讀完畢。詩句以後,繁瑣的情節、事件,以及語言一一削去,由簡潔的姿態、肢體和意象取而代之;另名演員王瑋廉扮裝老婦,轉啟寬度僅只一具人身的門,緩緩走入觀眾注視的空間。
絕大部分時候,光度保持昏暗。老婦靜坐、抽菸,像是甚麼事也不會發生,一切和平常日子沒有兩樣。這並非一幅老婦度過俗常日子的幽黯模樣,當菸被點起,一段意識流的時間隨之展開,這部作品的意義的生產,即是透過時間線軸(意識流)的放大,進而表述衰老與青春對辯的身體圖景。它不屬於情節,但可以用「概念」與「狀態」理解。
於是乎,兩名演員表徵的與其說是角色,不如說是各自代表著不同的身體/生命狀態:一位混搭西裝外套、木屐、藍傘的陽剛男性,以及一位年邁彎駝、死前求生的老婦。前者的任務多重,比如一開始擔任敘述者,又於過程中負責換景等工作,不過通篇來說,這具陽剛男性的身體主要還是對比了老婦在一支菸的時間裡,試圖對抗生命將盡的頹勢。當老婦緊貼椅子,沿其上下左右(令我想起日本行為藝術家霜田誠二的著名作品《桌上》),艱辛地保持重心穩定,抑或隨著男性褪去衣物僅剩內褲,在他搬來的長椅上(這就是「橋」在舞台上的替代物),模仿對方而擺動身軀的時候,她其實是在力挽隨著年紀增長而頹敗的身體,渴望自己還有那麼一絲力氣,抵抗衰老。
《橋上的人們》散發的生命力也就來自這股面對衰老的反彈力道,表面上風平浪靜,一旦揭開潛意識的時間景象,卻是山雨欲來。再往下探究,真正面對的並非衰老,而是衰老之後的死亡,死亡意味著身體機能的中止,那樣的時間是「去抵抗化」的,所以身體的掙扎必須在意識到自己還活著的時候進行。
2002至2005年間,王瑋廉陸續創作了《在外婆的死之前》的三個版本,這一次他重作馮婦,套入衰老的身軀,林文尹則稱職地支撐住陽剛質感的身體,在場地條件簡單的情況下,兩人丟接的節奏與默契為這一部作品扎下可看性的基礎,唯後段老婦將衣服穿回的動作過於利索,未及穿鞋的動作來得符合年紀,小有遺憾。
創作者通過閱讀辛波絲卡的詩作、(詩作裡提到的)歌川廣重的浮世繪,重新詮釋與再造,在雨中過橋的人們,到了劇場裡,「過」變成一種渴望、抵抗的意識,而一方長椅象徵的「橋」則隱喻生命長河的漫漫;一切發生的事情雖然因為劇場的表現性,透過潛意識時間的放大、突顯,而有一些身體的顯影,但究其意涵,其實是十分內化的。
而時間,的確在這部作品被攔截了下來。
《橋上的人們》
演出|
時間|2012/06/26 19:30
地點|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