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衰老的肉身《橋上的人們》
7月
02
2012
橋上的人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8次瀏覽
薛西

人舞界劇團

在不規則且塗鴉四佈的,冷氣馬達及車聲時而穿入的,鐵皮加蓋的豆皮藝文咖啡館三樓,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的同名詩作於開場即由演員林文尹朗讀完畢。詩句以後,繁瑣的情節、事件,以及語言一一削去,由簡潔的姿態、肢體和意象取而代之;另名演員王瑋廉扮裝老婦,轉啟寬度僅只一具人身的門,緩緩走入觀眾注視的空間。

絕大部分時候,光度保持昏暗。老婦靜坐、抽菸,像是甚麼事也不會發生,一切和平常日子沒有兩樣。這並非一幅老婦度過俗常日子的幽黯模樣,當菸被點起,一段意識流的時間隨之展開,這部作品的意義的生產,即是透過時間線軸(意識流)的放大,進而表述衰老與青春對辯的身體圖景。它不屬於情節,但可以用「概念」與「狀態」理解。

於是乎,兩名演員表徵的與其說是角色,不如說是各自代表著不同的身體/生命狀態:一位混搭西裝外套、木屐、藍傘的陽剛男性,以及一位年邁彎駝、死前求生的老婦。前者的任務多重,比如一開始擔任敘述者,又於過程中負責換景等工作,不過通篇來說,這具陽剛男性的身體主要還是對比了老婦在一支菸的時間裡,試圖對抗生命將盡的頹勢。當老婦緊貼椅子,沿其上下左右(令我想起日本行為藝術家霜田誠二的著名作品《桌上》),艱辛地保持重心穩定,抑或隨著男性褪去衣物僅剩內褲,在他搬來的長椅上(這就是「橋」在舞台上的替代物),模仿對方而擺動身軀的時候,她其實是在力挽隨著年紀增長而頹敗的身體,渴望自己還有那麼一絲力氣,抵抗衰老。

《橋上的人們》散發的生命力也就來自這股面對衰老的反彈力道,表面上風平浪靜,一旦揭開潛意識的時間景象,卻是山雨欲來。再往下探究,真正面對的並非衰老,而是衰老之後的死亡,死亡意味著身體機能的中止,那樣的時間是「去抵抗化」的,所以身體的掙扎必須在意識到自己還活著的時候進行。

2002至2005年間,王瑋廉陸續創作了《在外婆的死之前》的三個版本,這一次他重作馮婦,套入衰老的身軀,林文尹則稱職地支撐住陽剛質感的身體,在場地條件簡單的情況下,兩人丟接的節奏與默契為這一部作品扎下可看性的基礎,唯後段老婦將衣服穿回的動作過於利索,未及穿鞋的動作來得符合年紀,小有遺憾。

創作者通過閱讀辛波絲卡的詩作、(詩作裡提到的)歌川廣重的浮世繪,重新詮釋與再造,在雨中過橋的人們,到了劇場裡,「過」變成一種渴望、抵抗的意識,而一方長椅象徵的「橋」則隱喻生命長河的漫漫;一切發生的事情雖然因為劇場的表現性,透過潛意識時間的放大、突顯,而有一些身體的顯影,但究其意涵,其實是十分內化的。

而時間,的確在這部作品被攔截了下來。

《橋上的人們》

演出|
時間|2012/06/26 19:30
地點|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