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與民間信仰的交融《祈福》
1月
11
2018
祈福(臺灣國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5次瀏覽
呂亭蓁(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

以視覺為主的音樂會形式,運用多媒體的投影,結合傳統音樂、信仰與文化,串連成一場精緻的音樂晚宴。由傳統北管音樂——竹塹北管藝術團開啟音樂會的序幕,將傳統迎神儀式搬到藝術殿堂展開,迎來福、祿、壽三神下凡,並帶來喜神、麻姑、財神獻寶,保佑音樂會順利。當傳統音樂演出完畢,筆者認為換場的時間過久,而且並沒有導聆出來介紹節目,至少有個人在台上主持現況,否則台下觀眾看得不免尷尬。

整體音樂會的設計很流暢,從迎神用傳統北管音樂和現代國樂團演出方式,將六大位神明請來凡間,包括土地公、財神、媽祖、關公、月老、觀世音菩薩,每一位都有對應的樂曲,每一首曲子都有精心製作的投影動畫,在聆聽中,也可以透過投影幕,更加了解每一位神明對民間所帶來的貢獻。此外,導聆歐光勳以說書人的角色穿插其間,以生動活潑、言簡意賅的話語,時不時唱出一段民歌介紹樂曲,豐富的解說內容,為音樂會增添許多音樂以外的知識。

除了國樂合奏曲的部分,三位協奏者都展現出驚人的技巧與演出魅力。《算盤迴旋曲》演奏家張旭擁有誇張的戲劇功力,筆者以為此首樂曲會著重在算盤撥弄的聲響,出乎意外地,雖然算盤製造出來的音響,沒有太多變化,但加上搞笑的演技,增添樂曲上的趣味性。琵琶協奏曲《文武雙全》演奏家陳昱蓉的演出,樂曲演出長度考驗協奏者的耐力,加上精湛的技巧和琵琶獨有的韻味,將樂曲淋漓盡致表現出來,當樂曲結束的剎那,演奏家陳昱蓉滿臉通紅與汗珠,彷彿從戰場打了一場勝戰的關公,光榮的凱旋回歸般自信鞠躬。二胡協奏曲《喬家大院‧愛情》,導聆人歐光勳先唱出樂曲中,運用中國民歌的元素的旋律,特別加深筆者對樂曲的注意力,演奏家張瑟涵用胡琴的語言,優美的主旋律訴說愛情的苦澀、淒愴。指揮劉江濱帶領台灣國樂團,三首合奏曲《眾仙會》、《臺灣音樂素描・山林》、《印象國樂・大曲》,分別安插在國樂團曲目開頭和結尾,包覆三位協奏者的演出,聲響上的改變,指揮劉江濱掌握恰到好處,特別是在嗩吶和打擊的分布,將樂器的亮點,安排在樂曲的高潮處,不多不少的點綴,掌控好樂團聲響的平衡。

台灣國樂團《祈福》音樂會對神明形象的感覺投射在音樂中,將音樂、神話故事、相片串連,並挑選在台灣各地廟宇拍攝的影像資料,視覺的主導,再加上聽覺的搭配,看似樂曲曲名與神明毫無關聯,但音樂是非常有感染力的藝術,運用文字、影像,再配上合適的音樂氣氛,雖說是毫無相關,當聽眾藉由影像的引領,不知不覺就會被帶入音樂之中。《祈福》音樂會,帶來滿心的祝福,也是祝福台下聽眾,在新的一年受到六位神明的庇佑,都能安居樂業、平安快樂,不僅是視覺與聽覺的享受,也是在心靈上,得到無與倫比的慰藉。

《祈福》

演出|台灣國樂團、竹塹北管藝術團
時間|2017/12/28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文武雙全》的琵琶協奏者為陳昱蓉,台風穩健,音樂掌握的能收能放。在慢板樂段有柔中帶剛的氣息,能感受到演奏者從肢體延伸到指尖,並輕鬆的掌控指尖在琴弦上的力道。(吳沛諭)
1月
12
2018
《算盤迴旋曲》採用了河南、山西地區常用的戲曲牌子曲為素材,經過巧妙的編劇,成為一首饒富趣味性的樂曲。張旭也是一位唱作俱佳的演奏家,在精準的以算盤使用節奏變化之餘,也善用戲劇表演為節目帶來精彩的張力。(王楷涵)
1月
08
2018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