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同在一起:看見彼此、聽懂你我《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7月
20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1次瀏覽

文 林雅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博士生)

朱宗慶打擊樂團致力於探索打擊樂表演的多元無限可能,發展出各種兼具演繹深度和跨界創新的系列節目,《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即是系列節目之一。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透過『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音樂會的多元風格,觀眾可以直接感受到打擊樂由獨特、創新到互通、共享所不斷展現出的各種可能性。我想,『打擊樂蘊含無限潛能』絕不會是一句口號⋯⋯。」【1】朱宗慶總監做為打擊樂團的領航者,力求突破、精準與創新,具有前瞻性的宏觀和視野。

今年(2025)為本系列節目第四度企劃,爬梳過往2008、2011、2024年節目內容中,合作的「好朋友」包括西洋與傳統,尤以西洋樂器為主,其中以管樂器居多。這次的節目企劃選擇對象皆為首次合作的「新朋友」,為大提琴、小號、笙、西塔琴、電吉他、電子人聲樂團。演出地點為臺灣北中南具指標性之場館,臺北國家音樂廳、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共演出三場,筆者為具備更客觀的視角考量,選擇於臺北與臺中二場次聆賞。

節目的安排,上半場首先由朱宗慶打擊樂團演奏合奏曲《蛇年的十二個陰晴圓缺》(洪千惠作曲),以「白蛇傳」的故事為題材,運用打擊樂器音色鮮明、變化豐富的「性格」,演繹劇中的人物角色,聆聽馬林巴(Marimba)、電鐵琴(Vibraphone)、定音鼓(Timpani)、中國大鼓之間的「愛恨情仇」,勾勒出音樂的「身段之美」。接下來與第一位好朋友——大提琴演奏家陳世霖,演奏《流轉的華彩》(由〈賦格〉、〈1960年代的夜總會〉二首樂曲組合而成。Astor Piazzolla作曲、洪千惠改編),為一首賦格式的探戈風格音樂。第二位好朋友——小號演奏家侯傳安,演奏《一躍而起》(Nathan Daughtrey作曲),表現古典與爵士音樂的作品,令人彷彿身處於復古華麗的爵士大樂隊舞台,此樂曲的打擊樂編制最大,小號依然在眾多打擊樂器中表現精彩亮眼。相對來說,大提琴的《流轉的華彩》卻「融入」了打擊樂器裡,雖然在臺中場增加了麥克風音量,凸顯了大提琴精湛的技巧,但在聲響上無可避免的產生失真的遺憾。

下半場與第三位好朋友——笙演奏家陳麒米,演奏《織》(盧煥韋作曲),為本場節目唯一全新創作,以泰雅族傳統織布的穿引,轉化為音樂的交織,且具有燈光劇場設計,令人有耳目一新的視聽感受。第四位好朋友——西塔琴及電吉他演奏家AZeR吳欣澤,演奏《電聲迴旋意思》(Ivan Trevino作曲),在臺北場意外發生線路問題,於臺中場特別謹慎佈置,西塔琴與電吉他以即興式演奏為主,結合印度與搖滾風格,沉浸於異國情調之中,演奏家充分表現自我,但較難感受到與打擊樂的交流共鳴,顯得缺少了些融合的意圖。最後一群好朋友——電子人聲樂團「尋人啟事」,演唱《擊樂與人聲的一期一會》(由〈甩〉、〈一百種方式愛你〉、〈聽見你看見我〉三首樂曲組合而成。尋人啟事原創、櫻井弘二改編),人聲、電子效果器與打擊樂團,呈現現代、流行與科技的多元色彩,有如滿漢全席的豐富聲響,令人「耳」不暇給,在聽覺上也由於太琳瑯滿目而頓時不知所從,但整體氛圍洋溢著如大型演唱會的青春、搖擺與熱情。

打擊樂團結合不同屬性的樂器,彼此需要先了解對方的音樂語境,而語境差異較大的樂器,無疑也增加了合作的挑戰性,在眾多「好朋友」當中,傳統國樂器的話語體系顯得特別不同,縱觀歷次節目中,除了西洋樂器,每次皆包含一種國樂器,可見朱宗慶總監對於傳統樂器的重視。回顧前三次之好朋友皆為「琵琶」,而今年則選擇新朋友「笙」為合作對象,從與打擊樂同為點狀發音樂器的琵琶,轉變為不同於打擊樂的線性發音樂器笙,希望彼此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作曲家盧煥韋為笙與打擊樂所創作之樂曲《織》,圍繞在主題核心「織」的結構中,以泰雅族特有的手工織布,隱喻為言說方式與智慧表達,以樂音為線、故事為本,以打擊樂為結構基石、笙為顏圖渲染,交織出祖先珍貴的成長智慧。作曲家以笙與打擊樂不同的音樂語境解構重組,呈現多元之立體聲響,演奏家們彼此節奏緊扣交織,有時彷彿萬人大軍,有時如一人低吟誦唱。在笙的表現手法中,演奏家陳麒米自創以特殊的吹奏運氣,與手型在笙管上的顫動配合,呈現如呢喃般的氣息,似乎諭示著耆老對族人的殫精竭慮。在馬林巴的演奏法當中,刻意同時使用木槌與軟槌,「質樸」與「華潤」兩種截然不同的音色交織相疊,形成一種極度反差的美感,樂曲在既有的傳統元素中,建構交融出新聲響的當代表現。笙與打擊樂成為生命共同體,笙引領為生命祝禱,打擊樂融入儀式般的舞蹈,以中心的大鼓(Bass Drum)為信仰核心,致上感謝祖先的庇佑與豐收的喜悅,令人沉浸在古老的故事與體悟之中。以泰雅族為創作意象的《織》,在樂曲中並未出現「意符」的泰雅族音樂符碼,而是隱喻的「意指」泰雅族之穿引交織文化,傳遞珍貴的古老智慧,表現跨文化的融合性,交「織」出一張美麗的音樂畫布。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學者陳慧珊論及當代音樂發展與後現代主義興起之研究中表述:「不論古今中外、流行或古典,各家學派、藝術實體得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在邂逅之後重新磨合,自由地發酵出能名符其實地體現當下自我的藝術。」【2】並提出建言:「作為一種表演藝術的當代音樂,因包容而多元,因傳承而創新,故團隊精神與尊重他人遠比強調個人主義來得重要。」【3】朱宗慶打擊樂團積極探索與不同音樂元素的對話與共鳴,體現當代音樂創新的精神,在音樂的國度之中,看見彼此、聽懂你我,僅以最純淨的心與熱情,呈現跨界融合的加乘效果,無疑為當代打擊樂表演藝術展現多元的新面貌。


注解

1、朱宗慶,2025,節目單「藝術總監的話」,頁3。

2、陳慧珊,2008,《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論「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在當代音樂中的邂逅與發酵》,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關渡音樂學刊第八期,頁20。

3、陳慧珊,2008,《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論「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在當代音樂中的邂逅與發酵》,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關渡音樂學刊第八期,頁30。

朱宗慶,2025,節目單「藝術總監的話」,頁3。
陳慧珊,2008,《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論「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在當代音樂中的邂逅與發酵》,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關渡音樂學刊第八期,頁20。
陳慧珊,2008,《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論「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在當代音樂中的邂逅與發酵》,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關渡音樂學刊第八期,頁30。

《2025朱宗慶打擊樂團第二季音樂會「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演出|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
時間|2025/06/07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2025朱宗慶打擊樂團第二季音樂會「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演出|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
時間|2025/05/17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
她那綿延溫暖的歌唱線條,串連著既清楚又充滿顏色的咬字。她用心鑽研出的文學底韻和多年嚴以律己所修鍊出的演唱技巧,透過今晚舒曼的音樂詮釋,完美展現。
5月
30
2025
雖然音樂在整部作品裡如此重要,但也少有角色或劇情引導觀眾留心聽覺,讓音樂始終停留在背景。在這些情形下,那「音樂與情緒關係」的感知與想像之訓練,也因此大打折扣。
5月
28
2025
這場音樂會以久石讓的經典動畫配樂為主軸,將現代與爵士、跨界與流行的語彙巧妙融合,帶領觀眾走入一扇通往「絕對」音樂世界的大門。
5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