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義式丑角的現實政治《絕不付帳!》
3月
28
2024
絕不付帳!(表演工作坊提供/攝影張志偉)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74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表演工作坊《絕不付帳!》,改編自義大利劇作家/導演/演員達利歐・弗(Dario Fo)1974年作品Can't Pay? Won't Pay! Non si paga! non si paga! ),描述勞工階級家庭主婦為抗議通貨膨脹,物價高漲,導致生活困難,自主發起搶奪超市商品行動,但為了不讓奉公守法的丈夫,和追捕疑犯的警調人員發現,想盡辦法藏匿「贓物」,所引發的一連串鬧劇場景。

從現實中萌發的劇本

達利歐・弗的原作,設定在特定的時空背景與社會環境:1970年代的義大利社會,受到自1960年代後期以來不曾間斷的勞工運動影響,加上中東石油危機所引發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失業問題,以及對政府與工會不滿而衍生的國內暴力組織影響,而動蕩不安;中間偏左政府施政不力,應該代表勞工階級利益的共產黨,卻要求如劇中角色一樣的尋常百姓「共體時艱」,反映出左派陣營的內在矛盾。因此,《絕不付帳!》不僅是對政府與資本家的強烈抗議,其實也將矛頭指向被許多勞工大眾視為軟弱、背叛的左翼政黨(特別是共產黨)高層,而劇中兩位自主參與抗爭行動的家庭主婦,也代表著在義大利社會中,逐漸升高無法忽略的女性主義聲音。

簡言之,達利歐・弗以其擅長的鬧劇(farce)形式,寫出了一則嚴肅的政治經濟評論,如達利歐・弗自己所言:「To be a jester is, and always has been, a serious matter.」(扮丑,從來就是件嚴肅的事)。


絕不付帳!(表演工作坊提供/攝影張志偉)

鬧劇中的核心人物——丑角

因此,要在政治只有藍綠,經濟狀況相對穩定,左翼思想永遠邊緣的台灣,搬演這樣一部高度政治性的作品(或他另外一部更為人熟知的作品《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本來就是艱難的挑戰:如何才能不讓表面所見的瘋狂笑鬧,掩蓋了內在真實的憤怒批判,而其重點,就在於演員的表演如何實踐丑角(jester)的核心精神,編導丁乃箏所說的:「不矯情、不做作、不妥協的革命精神」,而不淪為單純的搞笑娛樂。

作為丑角(jester),一人分飾多角的唐從聖,表演技巧、身體能量、舞台魅力,無可挑剔,在場時刻,掌握戲劇節奏,推動戲劇動作,攫取觀眾視線,值得肯定。只是,他在舞台上的巨大存在(presence),卻也對整體演出效果,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簡言之,就是他的在場與不在場,將整場演出割裂成有明顯差異的兩個部分。

唐從聖在場的時候,與其他演員的言語交鋒,理想中,應該是透過唇槍舌戰,將戲劇動作推向瘋狂邊緣,實際的演出效果,卻比較像是相聲表演中「逗哏」和「捧哏」的組合:原住民警察、調查員、娘炮送貨小弟、陳大氣(阿扁),負責笑罵逗弄,強嫂與強哥、魯一吉與Coco,負責搭腔呼應,兩者之間沒有勢均力敵的你來我往,就難以凸顯戲劇動作,乃至於社會現實的瘋狂荒謬。丑角的評論,無論是對政治人物的責難,對資本家的指控,乃至於對一般人民的嘲諷,都因此流於表面,而像是影視媒體的政治模仿/脫口秀一樣,有尖酸戲謔的娛樂效果,卻少了刺激反思的嚴肅性與啓發性。

唐從聖不在場的時候,節奏放緩,戲劇動作的發展,甚至偶有停滯情形,演員表現也受影響。強嫂與Coco兩人的情緒(對奸商的氣憤、自發抗爭的興奮、面對警調威脅的緊張),並沒有隨著情勢逐漸緊繃,而被不斷堆疊的壓力推向瘋狂崩潰;奉公守法的強哥,似乎對妻子的古怪行徑無感,受到魯一吉刺激之後的轉變,只有悲情告白,顯得軟弱;魯一吉的憤世忌俗,只有作態,實際參與抗爭,更像是湊熱鬧,或甚至趁火打劫的行徑。


絕不付帳!(表演工作坊提供/攝影王弼正)

在台灣搬演義式鬧劇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因為,現實中,仍有太多「奉公守法」的老百姓,將「快樂希望」寄託在只求聲量、不論實質的政治網紅身上,以「憤世嫉俗」的態度,轉貼分享「政治八卦」,嘲弄任何形式的理想,一面高喊著「絕不付帳」,卻仍一再地為幻滅的承諾和無信的公眾人物買單,而只能在脫口秀的嘻笑怒罵中,紓解現實壓力。

因此,《絕不付帳!》的演出,其實不是台灣社會現實的反映,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就和那許多的「最前線」、「面對面」、「戰情室」、「夜夜秀」節目,與各家直播一樣。

達利歐・弗在1997年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講中,引用一條中世紀法條開場:「任何人都可以公開羞辱、痛毆、甚至殺死丑角(jester),而無需擔憂任何法律後果」,肯定瑞典學院頒給他這個獎項的勇氣。在當下的台灣,現身在各個領域的「丑角(clown)」,不僅不是被社會大眾鄙視的下等人,甚至經常是輿論關注焦點、意見領袖(帶風向者)。因此,2024年《絕不付帳!》中的「嘻笑怒罵」,已經有了與1974年Non si paga! non si paga! 完全不同的現實意義,如何才能嚴肅地胡言搞笑,需要更深入的思考辯證。

《絕不付帳!》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24/03/10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