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義式丑角的現實政治《絕不付帳!》
3月
28
2024
絕不付帳!(表演工作坊提供/攝影張志偉)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9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表演工作坊《絕不付帳!》,改編自義大利劇作家/導演/演員達利歐・弗(Dario Fo)1974年作品Can't Pay? Won't Pay! Non si paga! non si paga! ),描述勞工階級家庭主婦為抗議通貨膨脹,物價高漲,導致生活困難,自主發起搶奪超市商品行動,但為了不讓奉公守法的丈夫,和追捕疑犯的警調人員發現,想盡辦法藏匿「贓物」,所引發的一連串鬧劇場景。

從現實中萌發的劇本

達利歐・弗的原作,設定在特定的時空背景與社會環境:1970年代的義大利社會,受到自1960年代後期以來不曾間斷的勞工運動影響,加上中東石油危機所引發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失業問題,以及對政府與工會不滿而衍生的國內暴力組織影響,而動蕩不安;中間偏左政府施政不力,應該代表勞工階級利益的共產黨,卻要求如劇中角色一樣的尋常百姓「共體時艱」,反映出左派陣營的內在矛盾。因此,《絕不付帳!》不僅是對政府與資本家的強烈抗議,其實也將矛頭指向被許多勞工大眾視為軟弱、背叛的左翼政黨(特別是共產黨)高層,而劇中兩位自主參與抗爭行動的家庭主婦,也代表著在義大利社會中,逐漸升高無法忽略的女性主義聲音。

簡言之,達利歐・弗以其擅長的鬧劇(farce)形式,寫出了一則嚴肅的政治經濟評論,如達利歐・弗自己所言:「To be a jester is, and always has been, a serious matter.」(扮丑,從來就是件嚴肅的事)。


絕不付帳!(表演工作坊提供/攝影張志偉)

鬧劇中的核心人物——丑角

因此,要在政治只有藍綠,經濟狀況相對穩定,左翼思想永遠邊緣的台灣,搬演這樣一部高度政治性的作品(或他另外一部更為人熟知的作品《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本來就是艱難的挑戰:如何才能不讓表面所見的瘋狂笑鬧,掩蓋了內在真實的憤怒批判,而其重點,就在於演員的表演如何實踐丑角(jester)的核心精神,編導丁乃箏所說的:「不矯情、不做作、不妥協的革命精神」,而不淪為單純的搞笑娛樂。

作為丑角(jester),一人分飾多角的唐從聖,表演技巧、身體能量、舞台魅力,無可挑剔,在場時刻,掌握戲劇節奏,推動戲劇動作,攫取觀眾視線,值得肯定。只是,他在舞台上的巨大存在(presence),卻也對整體演出效果,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簡言之,就是他的在場與不在場,將整場演出割裂成有明顯差異的兩個部分。

唐從聖在場的時候,與其他演員的言語交鋒,理想中,應該是透過唇槍舌戰,將戲劇動作推向瘋狂邊緣,實際的演出效果,卻比較像是相聲表演中「逗哏」和「捧哏」的組合:原住民警察、調查員、娘炮送貨小弟、陳大氣(阿扁),負責笑罵逗弄,強嫂與強哥、魯一吉與Coco,負責搭腔呼應,兩者之間沒有勢均力敵的你來我往,就難以凸顯戲劇動作,乃至於社會現實的瘋狂荒謬。丑角的評論,無論是對政治人物的責難,對資本家的指控,乃至於對一般人民的嘲諷,都因此流於表面,而像是影視媒體的政治模仿/脫口秀一樣,有尖酸戲謔的娛樂效果,卻少了刺激反思的嚴肅性與啓發性。

唐從聖不在場的時候,節奏放緩,戲劇動作的發展,甚至偶有停滯情形,演員表現也受影響。強嫂與Coco兩人的情緒(對奸商的氣憤、自發抗爭的興奮、面對警調威脅的緊張),並沒有隨著情勢逐漸緊繃,而被不斷堆疊的壓力推向瘋狂崩潰;奉公守法的強哥,似乎對妻子的古怪行徑無感,受到魯一吉刺激之後的轉變,只有悲情告白,顯得軟弱;魯一吉的憤世忌俗,只有作態,實際參與抗爭,更像是湊熱鬧,或甚至趁火打劫的行徑。


絕不付帳!(表演工作坊提供/攝影王弼正)

在台灣搬演義式鬧劇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因為,現實中,仍有太多「奉公守法」的老百姓,將「快樂希望」寄託在只求聲量、不論實質的政治網紅身上,以「憤世嫉俗」的態度,轉貼分享「政治八卦」,嘲弄任何形式的理想,一面高喊著「絕不付帳」,卻仍一再地為幻滅的承諾和無信的公眾人物買單,而只能在脫口秀的嘻笑怒罵中,紓解現實壓力。

因此,《絕不付帳!》的演出,其實不是台灣社會現實的反映,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就和那許多的「最前線」、「面對面」、「戰情室」、「夜夜秀」節目,與各家直播一樣。

達利歐・弗在1997年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講中,引用一條中世紀法條開場:「任何人都可以公開羞辱、痛毆、甚至殺死丑角(jester),而無需擔憂任何法律後果」,肯定瑞典學院頒給他這個獎項的勇氣。在當下的台灣,現身在各個領域的「丑角(clown)」,不僅不是被社會大眾鄙視的下等人,甚至經常是輿論關注焦點、意見領袖(帶風向者)。因此,2024年《絕不付帳!》中的「嘻笑怒罵」,已經有了與1974年Non si paga! non si paga! 完全不同的現實意義,如何才能嚴肅地胡言搞笑,需要更深入的思考辯證。

《絕不付帳!》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24/03/10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