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正火,警世呈現《第三次世界大戰攻略指南》
3月
24
2014
第三次世界大戰攻略指南(北藝大戲劇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2次瀏覽
徐亦德(輔仁大學大傳系學生)

毫無疑問的,這是我所經歷過最具「電影感」震撼的一次戲劇體驗!打從進到觀眾席開始,視線便離不開這方形、具些微傾斜的主舞台,後方高高在上的是橫幅電子投影幕,大剌剌的打著美式風格的字樣,提醒觀眾現在的狀況,天數,告知目前「生還」的人數,像極了講台正上方的國旗,是權威、是力量的象徵。主舞台上方,由許多冰冷的鐵柱組合而成,有一處圓形的廢棄噴泉,看起來經歷了很多滄桑。

沒錯,故事是這樣描述的,一群人以為經歷了大戰,並且直白的演出了戰後、再戰、為何而戰的所有苦衷與真實,我欣賞演員的流淚與大笑、鄙視與無奈,情緒轉換之快速自如。這齣戲深刻批判我們所追求的自由民主,竟是一種苦難與暴力的誘因,也為了追求自由民主,甚至「發揚」自由民主的思維,人們嘗試統治、同化其他族群,而埋下了大戰的種子。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難保在未來的歷史不會再出現第三次,也難以保證我們是否正在經歷這樣的第三次。劇中把平淡的生活用咖啡、鬆餅、PU跑道等美式的元素來包圍,好像好人的元素便是如此,燈光把所謂「好人」的光鮮亮麗給襯托出來,那些光明面似乎永遠比刺痛人的言語要來的耀眼。更別說活用了多種的聲響、音樂來讓觀眾更融入那樣的場域、情緒。我們都想做好人,卻在虛假與現實之間,混淆了我們原應有的善,而臣服於欲望之下。尤其在現在這個時局,這齣戲用了多種巧妙的方式,像是當頭棒喝,給人許多警世(暗示)的寓意。藝術,又再一次的體現了其社會職責。

劇場的燈光用色很大膽,該紅的時候血紅滿溢,像在進行一場祭典似的集體洗腦與狂熱,讓戰爭說起話來更加合乎情理;藍與綠與黃暗淡的很適得其所,襯托出了該有的情緒與悲愴;最讓我感到佩服的是大量運用了黑,讓場邊尚未登場(亦或等待再次上場)的演員沉於深黑之中,他們矗立、僵直,有時傻笑,有時癱軟,看戲的我們雖將一切盡收眼底,卻好像反射了現今真實的寫照:那些旁觀者,通常都在黑暗裡,不動聲色,始終保持沈默。

一天又一天的過去,觀眾跟隨著演員進入了各種情緒裡,眼看戰爭結束、悲傷的訊息被通知,然後來到了戰後的夢魘不斷上門,不難看出其中許多細節的巧思與學生的創意。最後的最後,我們來到了「遺忘」,為了要遺忘,我們用藝術來自慰那些曾經存在的痛,假裝已經看不見,其實全都深深烙印。原先廢棄的噴水池噴起水來,城市被重新整修,戰爭使人發財,也使人發瘋,我們陷在這樣的輪迴裡,永劫不復。只能回想那些飄零的塵土,期望與之一同灰飛煙滅,終歸寂靜。

《第三次世界大戰攻略指南》

演出|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時間|2014/03/23 14: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 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
可惜的是,全劇收攏在計畫成果的樣板宣傳,無法深切開展劇中拋出諸多議題的辯證向度,像是身分認同、文化觀光、地方創生等,而是流於產官學體制交纏下的文化產品。
12月
06
2024
這並不是一齣攸關階級問題的社會寫實作品,相反地,在這個時時充斥著怪誕節奏與聲音的劇場空間中,支配著行動的並不是具體的物質條件,而是追求「正常/不正常」認同判斷而被抽空的精神狀態。
12月
04
2024
此次劇本由團長馮翊綱主筆,將金庸原著作為主菜,配以誇張的表情動作、幽默的橋段,並佐以少許成人幽默,呈現出一場輕鬆且富有娛樂性的演出。雖與十年前的《瓦舍說金庸》相比,劇本在深度及與原著的連結上稍有不足,但整體氛圍輕鬆歡樂,觀眾依然收穫了愉快的觀劇體驗
12月
04
2024
這齣音樂劇流暢的演出,不難想像在前置選曲和樂團編制中耗費的心力,它在歌詞和台詞之間相互呼應,以音樂演唱和戲劇表演推進情感
12月
03
2024
流行音樂與劇場不會也不該只是市場、產業的匯聚與結盟,反而能在兩者互文之間,既在此時此刻延展時空,也讓跨越時代的記憶與感受在此交織。
12月
02
2024
不過也因此有個小疑惑,為何作品訪談錄像卻選擇了北投的山峸二手書店作為紀實主角,而非以台南在地的獨立書店進行影像呈現?
12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