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有未逮,難撼天下《悍動天下》
7月
15
2015
悍動天下(春美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5次瀏覽
王妍方(社會人士)

《悍動天下》取材自唐太宗時期,中書令房玄齡懼妻乙事進行編寫。劇情自房玄齡年少尚未致仕,卻身染奇病,其妻盧氏不願夫歿後再嫁,以金釵劃傷臉部;房玄齡見妻性烈,感動之餘不敢再提要妻子改嫁,嗣後房玄齡康復,因獻計助秦王李世民登基有功,被拔擢為中書令。唐太宗並賞賜二名美人予他為妾,房玄齡恐妻不喜,戒慎婉拒。卻在一次酒酣耳熱間意氣用事,收下兩名美人。盧氏怒極,趕走美人,此事因而鬧上朝堂。太宗為測試盧氏,便給予盧氏兩個選擇,一是讓夫納妾,二是飲下鴆酒以身殉命,即不再逼迫房玄齡納妾;盧氏依約而行飲下鴆酒,太宗眼見此景,對盧氏堅不讓夫納妾的決心深感訝然,方告知杯中所盛之物實為濃醋,折服於盧氏寧死也不願讓夫納妾,甚至不惜飲下毒酒殉命的行為,吃醋一說就此而生。

八幕戲中,除第一幕即明確表示房玄卿重病,盧氏不惜金釵刺臉表明夫婦情感深厚外,第二幕至第四幕則將重心置於玄武門之變與秦王登基為帝的謀略過程,至第五幕時才導入盧氏個性悍烈,房玄齡實為疼妻卻被外界謠傳為懼妻的核心事實。本劇在上半場的情節架構上,雖為舖陳房玄齡與杜如晦之機智巧計,利用李氏兄弟嫌隙帶入玄武門之變,助秦王一登大統,採用大量武戲企圖提升青年演員可見度,皇家爭鬥與手足鬥智被輕淺帶過,劇情走向乾澀冗餘,主角房玄齡僅於中間幾幕穿插點綴,予人印象並不鮮明。下半場雖逐步導入軸心,幾段情節安排卻未見深意。如長孫皇后受太宗託付,至中書令府一探盧氏底細,兩人互動間不見長孫皇后實際用意,亦未使唐太宗夫妻與房氏夫妻在立場上形成對照,整體點線面未完整連結,上半場以血腥爭鬥為始,下半場卻以溫馨小品作結,上下場劇情難以完整接軌,宛若兩部戲被放在同一場次演出,演出印象漸生疏離。

該劇令人莞爾之處,莫過於郭春美所飾演的房玄齡一角,恰如其分的將懼妻姿態呈現的唯妙唯肖,郭姿蓉所飾演的程咬金帶入三花演出特色,兩位演員皆鮮明包裹出角色特質,令人留下深刻印象;飾演盧氏的簡佳誼聲嗓已有長足進步,惟與丈夫互動間,雖表現出身為妻子的妒意與怒氣,在(兇)悍的部份仍稍顯收斂;何佩芸所飾之秦王(李世民)雖有表現,受囿於劇情安排,僅能深入淺出帶過,其餘角色因篇幅不足,難以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僅能一瞥即逝。音樂約有三分之一以新編調為底,上半場唱詞多有尾韻不押,同段唱詞但每句皆不同韻腳的狀況發生,曲調風味略失幾分。

乍見劇名《悍動天下》,再看宣傳文案,原以為是唐太宗為維護男權,刻意為愛臣賜下美妾,導致房妻(盧氏)大發女性雌威,純屬「吃醋」趣談的小品劇目。惟皇家鬥爭與手足相殘的情節安排,並未強化房玄齡巧智多計的形象,順應劇情舖陳,房玄卿受帝王重用,在朝堂享譽美名,卻(懼)愛妻情深的內在表現,人物與劇情編排並未相輔相成,整體形象單薄,使盧妻吃醋事件所引發的相關效應被分散模糊化,也是這樁千古吃醋奇譚,雖能「悍」動天子,未能「撼」動天下的最大問題。

《悍動天下》

演出|春美歌劇團
時間|2015/07/11 19: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