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劇、《機器》與《詮釋學》
12月
26
2016
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許斌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73次瀏覽
郭亮廷(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周伶芝(特約評論人)

I. 我是一個問號

「我是哈姆雷特」,王墨林開場時念的這個句子,發出了報告劇的聲響。譬如今年三月十二日,在世新大學大禮堂舉行的、保釣運動健將林孝信的追思會上,王墨林執導了一齣報告劇《美麗的島‧美麗的人》,只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男女不拘,輪流用生澀的嗓音說,「我是林孝信」,「我是陳美霞」,隨後以各自的聲部陳述釣魚台的種種:從小島上並非沒有居民,它是四百零六種生物的棲息地;一直到保釣的群聚和分裂,有人轉向左統,也有像林孝信這批人,在台灣延展成草根民主運動,創辦社區大學,普及科學教育等等。報告劇中的這些「我」,究竟是誰呢?「我」既不是在扮演林孝信或哈姆雷特的角色,也不是採取疏離效果、穿插評說的演員。既非角色,也非演員,那「我」是誰呢?

問句即解答。報告劇中的「我」,不正是句末的問號嗎?一方面,報告者處於一種「既非-亦非」的雙重否定,他的存在就是對存在本身的質問;另一方面,報告的語法又全是肯定句和直陳句,彷彿是在講述一部編年史,「我是XXX」、「一九五六年匈牙利革命爆發」,等於是把自我的存疑,開放給歷史事實去做回應,用「我」的歷史化,去充實「我」的問題化:我,真的不是林孝信、他的親密戰友陳美霞、哈姆雷特,甚至是釣魚台上的四百零六種生物之一嗎?歷史、藝術史、自然史裡的他們,不是形塑了也仍然形塑著我嗎?歷史若是永劫回歸的,我們真的不會在未來成為過去的他們嗎?

如此,當王墨林說「我是哈姆雷特」,或是後來瓦旦塢瑪說「我是防砲士兵」,王楚禹說「我是我自己的政治犯」,他們不只是在引述《哈姆雷特機器》裡的台詞,而是在陳述一個歷史事實。當然,從報告劇的角度詮釋王墨林版本的《詮釋學》,是有過度詮釋之嫌的,畢竟表演者們的自我陳述只是隻字片語,他們更多時候是用鐵網自我囚禁,用膠帶在臉上一層層地纏裹,形成一張沒有孔隙的面膜,用白布蒙上眼睛磕磕絆絆地夢遊,浸入各自的行為表演裡;但是,我們難道不能倒讀《詮釋學》,把一齣行為藝術的無言劇,讀成一種身體的報告劇,就像當初海納‧穆勒(Heiner Müller)的《機器》,本身就是對《哈姆雷特》的肢解、拼貼、倒裝一樣?用穆勒的話說,拼裝出一種後工業時代的「莎士比亞工廠」(Shakespeare-Factory)。

II. 肉的報告

〈《哈姆雷特機器》,一九七七〉這篇隨筆中,穆勒寫道,在學校作業簿上塗改《機器》的一九七七年,他在保加利亞思索一九五六年布達佩斯的十月革命,因為兩地都屬於戰後受到蘇聯扶植、也遭到蘇聯打壓的共產主義國家,都奉行史達林式的一黨獨裁。這是為什麼,他以大段獨白的形式書寫這個劇本:「真實存在的社會主義-史達林主義的世界裡,不再有對白了。」如果說,穆勒書寫的是獨裁/獨白體制底下,對白的不可能,那麼,王墨林則是更激進的推向語言的不可能。就像一開場,投影幕上放映一幕幕無聲的戰爭畫面,無聲的機關槍掃射著無聲慘死的村民,表演者們也如亡者般發出悶響倒下,語言之所以不可能,是因為舞台從一開始就來到了死後,借用節目手冊上的場景標題,舞台攤開的是一個「死亡平面」,而死亡正是一件肉體必定經歷、卻未必有話語能夠訴說的事。

只有肉體報告得了死亡。的確,所謂屍體會說話,推理小說多的是能夠從死者身上讀懂死因的偵探和法醫,他們是屍體的翻譯者和代言人;但是在王墨林拓展的死亡平面上,我們看到的並非死屍,是死無全屍,是原爆過後的屍塊,被轟炸機炸飛的殘骸,或是被整形手術削掉的骨骼、切割的臉肉,受到流行服飾嚴密監控的身體部位。國家戰爭的恐怖武器,和消費社會的誘人商品,都在製造不能說話的死亡。《詮釋學》陳列了許多這種碎裂化的身體,例如:使勁拗折軀幹,就像自我截肢;臉上繃緊橡皮筋,繃到像火腿肉上留下網格狀的咬痕;拿標籤槍朝自己的臉開槍,打出的標籤把整張臉黏貼得坑坑疤疤,像爛肉一般;用塑膠袋包裝頭顱,彷彿人頭是一件通過品管認證的商品,然後一道光束從頭上的探照燈射向觀眾,商品變成在邊界控管我們的崗哨。

如同「我是XXX」並不是角色在說話,而是某個歷史的回音,這裡的死亡也並非隱喻,而是歷史事實,並非我們終將一死,而是我們早已在國家暴力和消費快感裡,經歷了部分的死亡。我們不是在個人的時代裡活著,而是在漫長的歷史裡死著。誠如王墨林在手冊裡寫的,這些行為表演是要讓我們看到「身體各部位一塊一塊的歷史傷記,竟如在手術台上被肢解成肉塊的暴力裝置」。暴力成為裝置,需要的就不只是對死亡的哀悼,重點是對裝置的機械學分析,對機器的詮釋。

III. 虛空機器

關於機器,穆勒自陳是受到德勒茲(Gilles Deleuze)和瓜塔里(Félix Guattari)的《卡夫卡》,以及杜象(Marcel Duchamp)的作品《單身機器》(Machine célibataire)的影響。而卡夫卡的小說中,當屬〈在流刑地〉裡那部殖民地的死刑機器,最接近「單身機器」和「暴力裝置」的概念。

一方面,流刑地的這部機器是一個設計精良的完美刑具:上層是把判決書的罪行排列成花體字的「製圖器」,象徵至高無上的律法;中間是把罪行刺在犯人身體上的「釘耙」,「囚犯是用身體的傷來解讀的」,是規訓與懲罰在我們身體裡的內化;底部是「棉床」,用來為刺字的傷口止血,並在刺完身體正面的時候幫忙翻面,它和每個人房間裡床舖的功能是一樣的,休息是為了更長遠的剝削。但是另一方面,卡夫卡又把機器描寫得像是淫具而不像刑具,行刑時囚犯忍痛咬緊的棒狀物就像極了假陽具,使得機器的法的崇高,被色情的猥褻抵消了;再加上這部機器實際上年久失修,「用來保養機器的經費被大幅刪除了」,以至於它臨終的告別作,變調成一場齒輪脫落、釘耙亂刺、棉床亂顫的、失敗的殺人表演。從一部貫徹權力意志的法律機器,它變成被權力棄置的準廢鐵,無法從殺人當中產生意義的凶器,一部徒勞的機器。

但這正是杜象、德勒茲和瓜塔里、穆勒和王墨林試圖組裝的機器。因為這種機器不再是單一功能的,而是異質連結、甚至是反功能的,它連結了法律與色情、恐怖與享樂、肉塊與零件、人與非人等等,而它的徒勞和無意義,剛好改變我們的慾望流向一切經濟效益的外部。可以說,整個《詮釋學》便是一部能量過剩地擴張虛無、為了徒勞無功而耗工的虛空機器,例如:江源祥從嘴巴連接一條軟管,管子的尾端繫上一顆氣球,如此形成一個廢氣的迴路,肺臟的泵浦只是打出讓氣球內爆的、膨脹的虛空。特別是「食人主義」這一場:王楚禹將一團零食包裝紙塞滿口中,咀嚼到唾液橫流,身體機能就這樣被一團異物卡在消化和嘔吐之間;高琇慧立在牙膏劃出的圓心刷牙,清潔口腔從一種衛生保健,變成一個自我隔離的刑罰,而且她刷得之用力,比起保養,更像純粹的磨損;瓦旦和王楚禹一起叼著一串生肉的兩頭,但他們不像食肉者,更像被食者,他們的身體就像懸在那裡的肉一樣衰頹、無力,彷彿他們在自我反噬,並越吃越餓。

當然,王明輝的聲音機器製造了更龐大的虛空,從貫穿演出的、心電圖的心音,漫漶成籠罩全場的、耳鳴般的巨響,乃至於任何可辨識的聲音──部落的鼓聲、古琴的撥弦聲、電子舞曲的咚茲咚茲──最終都消融成眾聲喧嘩裡的一個爆裂音,一個不成音的雜訊。

IV. 沙漠的真理

哈姆雷特來到一個彷彿國葬沒有舉行的婚宴,穆勒來到一個彷彿革命不曾發生、血跡和瓦礫都被清洗乾淨的城市,《詮釋學》的最後則來到一場彷彿死者都被遺忘、憂鬱都被療癒的狂歡派對。可樂空罐灑下的清脆聲、痱子粉揚塵的白霾,這些工廠製造的人工香甜刺鼻地蓋過殘塊的腐臭,是止痛的嗎啡。比碎屍萬段更暴力的,是連暴力都感覺不到的淨空。當區秀詒手拉膠卷、從放映機中投影出一連串的年份,然後將底片燒毀,等於是用影像機器再製了歷史逐漸成為一片明亮的空白、在膨脹的虛空之中消失的過程。

這個過程,同樣見於攝影師許斌幾乎是介入演出的紀錄方式,他並不是在行為表演最劇烈的當下衝去搶拍,而是在行將結束的死寂前,像在廢墟中遊走一般,默默地紀錄荒蕪。他就像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所謂的「新天使」(Angelus Novus),「被進步的風暴颳向他背對著的未來,而他面前的斷垣殘壁卻越堆越高直逼天際」;只不過他鏡頭對準的,是連殘骸都不剩的空洞。

然而這片虛空裡有嘆息,也有啟示,它既是遺恨,也是真理。為卡夫卡立傳的布洛德(Max Brod)說,卡夫卡筆下的昏暗無光、救贖無望,其實是神降臨前最深的黑暗;不是無神論,而是「非在的神學」,「不是靠近迦南,而是靠近沙漠,是沙漠的真理」。《詮釋學》在闡述的無非就是這個:歷史的新天使注定降臨在歷史的荒漠上,因此最恐怖的不是沙漠,是幻想的綠洲。不是絕望,是用遺忘交換希望。

《機器》

演出|王墨林X黑名單工作室X區秀詒
時間|201 6 / 11 / 04 19:30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