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隱藏在我們生命中的達人、「日常生活的專家」,那是和我們相似的人,做著某個職業、有著同樣或許不那麼特別的人生,只是如此被聚焦,便這般有趣,讓不同的生命經驗在這一刻相遇碰撞,呈現彼此極其特殊與豐厚的一面。(黃馨儀)
12月
03
2018
在一個空的空間之中,上演預先規劃好的戲劇動作。演員,或者說人類的存在由創作者與觀眾共同組成。文字與聲音檔案在這些情境中則是作為數位展演者,受缺席的編導指示,與觀者一起進行演出。(王威智)
11月
27
2017
不再是過去舊的劇場觀念,而是更開放的可閱讀性。作品暗示了某種身體與空間的關係,凝視與回望的距離,在群聚效應之中,似乎也回應了策展命題,「社交場」看似喧鬧互動,但若無人靜下心來細細聆聽時,溝通還能成為可能嗎?(張懿文)
9月
05
2017
每一個作品都負載著類似的危險,在互動、宣言或展示中,不只是所謂關係美學或者任何參與式藝術脈絡下的關係形式,而更整體牽涉到了媒材、影像、科技的民主化當中,最後我們各自以什麼身份,站在什麼地方。(劉純良)
9月
05
2017
《透明》呈現出「表述」是一種洗滌過程。身體的語言性也是一樣。最末段表演者集體脫去外衣之橋段,或許可以象徵褪去多餘的社會包裝,將所有隱晦的訊息減到最低,直搗皮膚接收溫度、重量、信任等形式,宣示身體的純淨與真實。(石志如)
8月
24
2017
《回顧》不只是對於作品的回顧,也是關於創作方法的後設回顧,關注過程更勝結果:關於作品如何被生產、如何被解讀、如何產生共感、甚至如何被轉譯與挪用。整個過程最令我感動的,是Xavier如何看重表演者個體的獨特性與自主性。(陳代樾)
5月
22
2017
在連續的社交情境與斷裂的社交情境,加上如同錄像迴圈的身體與雕像靜止的身體之間,勒華創造了一個得以讓舞者與參觀者都鬆一口氣的結構,配合大小展間舞者輪值的方式,幾乎可以說有種「生活在美術館」的真實感。(劉純良)
3月
01
2017
這正是杜象、德勒茲和瓜塔里、穆勒和王墨林試圖組裝的機器。它連結了法律與色情、恐怖與享樂、肉塊與零件、人與非人等等,而它的徒勞和無意義,剛好改變我們的慾望流向一切經濟效益的外部。可以說,整個《詮釋學》便是一部能量過剩地擴張虛無、為了徒勞無功而耗工的虛空機器。 ( 郭亮廷、周伶芝)
12月
26
2016
此作品瘋狂的概念,配上讓觀眾不明所以而產生疏離效果後的重新思考性,似乎也對德國表現主義式的精神傳統,進行「演繹檔案」或「演繹回顧」。也讓人更進一步期待和思考,概念性舞蹈在美術館脈絡中展演的新可能,和視覺藝術當代理論對舞蹈表演的重新定義。 (張懿文)
12月
19
2016
這個身體,可能不見得是「可見的身體」,但也不一定是科技下逐漸「虛無化的身體」。應該說,若具精神世界,則身體感的存在便不拘泥於是否必須以身體作為形式了吧。這是體驗陳界仁的《殘響世界》後,給我的啟發。 ( 樊香君)
12月
01
2016
舞者一邊咀嚼一邊唱歌一邊喊叫一邊跳舞,這是加法的技術,卻是減法的技術讓舞者真誠而透明。坦露自我的技術還原生存必然,卻時常被遺忘甚至壓抑的生理機制,讓舞者的存在具有既不邀請也不拒絕外界觀看的理所當然,與一種讓身體能共感的透明。( 陳代樾)
4月
21
2016
夏瑪茲和舞者們以「吃」為行動的口腔運動,意圖將「人」的身體/主體經驗推回至最根本的生存問題。透過「吃」,將身體最真實的物質性向觀眾敞開,也將外在世界不帶任何歧視地收納進來。(陳雅萍)
3月
31
2016
黑、藍、白、紅各色舞者間,不僅服裝風格各異,動作語彙也不盡相同,都可以被視為獨立的片段。與其說《重演》是一個作品,倒不如說它像「美術館裡同一展場中的幾個作品」來得更貼切。(陳品秀)
10月
11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