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遣自敘的女性心緒《看瓜別‧後》
12月
07
2020
看瓜別‧後(臺灣京崑劇團提供/攝影梁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39次瀏覽
劉美芳(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昔有詩聖杜甫見人民因戰亂流離,心有所感,寫下〈新婚〉、〈垂老〉、〈無家〉三別,傾訴被迫生離死別的悲苦。如今有編劇名家施如芳從舊本《白兔記》翻騰出新戲《看瓜別‧後》,敘寫丈夫別離後李三娘的處遇與心緒。作品原本計畫在四月中旬演出,恰可與原訂當月月初在戲曲中心展演相同題材的歌仔戲《致遠與三娘》(薪傳歌仔戲劇團)隔空交會,較量較量源自傳統的戲齣如何在當代不同劇種裡各自爭勝。豈料被疫情打亂了一切,不違故步歌仔戲版延到明年夏天,京劇新編本則趕在年末終於順利上檔。

看瓜別‧後(臺灣京崑劇團提供/攝影梁嬌)

古代戲文裡男子不論是上京赴試求取功名,還是意欲從軍殺敵改變出身,總有諸般不得不離家的理由。奇特的即使日後真能富貴騰達,也會受到各種羈絆長年斷絕與故家的聯繫,劉知遠與李三娘自是其中典型代表。南曲戲文名為《劉知遠白兔記》,是以生行劉知遠為主軸,揮霍負心的他本也不是太討巧的人物;地方劇種則多強調女性的刻苦耐勞與悲慘境遇,往往以《李三娘》稱名。臺灣京崑劇團此番編寫新戲,編劇自陳要寫一大女主的戲,參考了唐滌生的版本與古本《六十種曲》,捨棄以主角命名的故習改以「別‧後」為題,關注焦點卻只投放在李三娘身上。劇中略去了粵劇〈留莊配婚〉的搬演,〈逼書設計〉逼休部分也只藉由演員述說帶過,留下後段誆騙分產離家的肇因。留守家宅的李三娘固然少不了兄嫂諸般折磨,別後的劉知遠呢?編劇雖不關心劉知遠是否確為負心漢(唐滌生筆下的劉知遠倒是拒絕了再娶郡主的誘惑,還打了勝仗與等候八年的三娘重逢),觀眾在乎的是下半場全然缺席的他,要如何成全這齣戲呢?

夫郎離家後才是三娘苦辛的開場,因為腹中孩兒的胎動,給了她非獨活的生存勇氣,才能忍受「日間挑水三百擔,夜間捱磨到天明」的苦楚。而經典「磨房產子」段落,場上不走仿擬真實的殘虐路線,也不以虛擬寫意身段象徵,直接藏身道具後,僅以幾次短暫露臉傳達受拒的要求。咬臍云云只是簡單帶過,不只難以滿足觀眾對表演呈現的期待,更削弱了對其受苦遭難所引發的情感共鳴。沒有劉知遠的下半場,戲收在母子相晤的〈白兔會〉,其實即是大家熟知的「井邊會」。情節設計多襲自崑劇〈出獵〉,三娘也藉機展現京崑兩門抱的本事。但好端端一齣京劇何以在此完全溢出了自我敘寫風格,產生如此怪奇的跳躍?令人驚詫的是演出在此便戛然告終,井邊相會後何以就不被納入「別後」範疇,徒留觀眾疑惑滿懷。創作者在書案燈前固然可以縱情馳騁意念,搬上舞台的製作難道也可如此恣意任性?

劇作特意在母子井邊相會前安排了〈偷瓜〉一場,鋪陳渴盼生子的婦人們入園偷瓜求吉兆,從旁映照古代女子得藉由生養兒子鞏固地位的無奈。劉知遠別離前也曾告知三娘:「生下女兒,任你發落;養下兒郎,為劉門存骨血。」李三娘丈夫是父母選定的,卻早早離家從軍;兒子才脫母胎便離母懷,即使曾懷胎產子又如何呢?恍惚中她都要自我質疑這些年的真與幻了。在夢中她化身為吉祥的喜娘,一洗十六年來熬不出頭,被鄉鄰視為渾身不祥歹命婆的難堪。王安祈在《百年戲樓》裡寫了句精彩台詞:「人生的不圓滿,非要在戲裡求! 」戲裡若真能求得個大團圓的美好,或可稍稍寬慰千瘡百孔的現實人生;三娘在戲裡連圓滿都求不得,只能託於縹緲夢境自我欺瞞罷了!

看瓜別‧後(臺灣京崑劇團提供/攝影梁嬌)

劇中除了有名有姓的人物角色外,「瓜」是另一要角。〈白兔會〉前依序是〈摘瓜〉、〈打瓜〉、〈別瓞〉與〈偷瓜〉,失落的是丈夫,瓜精們一直都在。瓜頭老大勾畫臉譜,以淨行出任,其餘小瓜精盡情戲耍頗有龍套武行意味。只是為符合瓜果的外貌,圓滾滾色彩斑斕的諸瓜造型,充滿了兒童戲曲的歡快感,少了精怪為惡食人的兇殘,也不易展露〈打瓜園〉的絕美武戲風采。倘能針對瓜果樣貌量身打造適宜的身段技巧,一如當年的《森林七矮人》以矮子步與踩蹺功法對應人物個頭與樹精身形,當可琢磨出既有吸睛效果又能豐富戲曲本色的新亮點。

《看瓜別‧後》

演出|臺灣京崑劇團
時間|2020/11/29 14:30
地點|臺灣戲曲學院木柵演藝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代戲曲往往流行改編或是新編,因為想要吸引更多觀眾進戲院來看戲;可是,筆者認為在改編或是新編之餘,是不是也要固守傳統?也不要為了改編或是新編而顛覆傳統,不然會連原有的觀眾也流失掉了,同時也有保存與傳承的必要性,這一點真的需要有心做戲曲創新的人三思。(張美瑤)
12月
29
2020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