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傳統的權衡《看瓜別‧後》
12月
29
2020
看瓜別‧後(臺灣京崑劇團提供/攝影梁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49次瀏覽
張美瑤(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碩士班研究生)

《看瓜別‧後》以《白兔記》為底本,但有別於傳統戲曲的版本,此劇在「瓜」上作文章──瓜園是劉知遠和李三娘各自領略天命之所,並以瓜瓞綿綿、偷瓜求子的隱喻,鋪衍古代婦人的生命情境,對比現今社會少子化,許多不孕夫妻費盡千辛萬苦為求一子,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劇中劉知遠(趙揚強飾)大戰瓜精、瓜果,武打場面活潑生動、詼諧逗趣,而瓜果色彩鮮豔、模樣質樸蠢笨、造型可愛,很適合兒童欣賞,從其服裝造型設計來講,也是一大特色。

《看瓜別‧後》中李三娘(朱民玲飾)咬臍產子,為保兒子性命割愛襁褓中的咬臍郎,夫離子散後獨守瓜園,回溯前塵天倫之樂沉埋在遠方的烽火裡,三娘這一生恍然如夢。飾演的朱民玲嗓音清脆清亮,唱腔功力深厚具有穿透力,演來絲絲入扣,餘音繞樑。古人云:「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無論是竇老(黃昶然飾)的甩髯功,還是咬臍郎(廖亮慈飾)的趟馬,在在顯現京劇演員紮實的基本功,而戲曲要看的就是演員的「唱、唸、做、打」,《看瓜別‧後》的表演均有到位。特別是朱民玲的唱功了得,依字行腔的轉韻之美,更增添這部戲的精緻度,提高了可看性。

《看瓜別‧後》的結局是,當咬臍郎率領兵卒,追著中箭的白兔,一路往沙陀村走來的時候,李三娘在井邊睡著,醒來後回溯前塵,竟是做了一場夢而已!這樣的結束卻讓筆者無法適應,當字幕打出「劇終」時更是錯愕!覺得看戲的情緒沒有得到解決,就像是學鋼琴的人,只彈音階,沒有彈終止式,整個音樂性也沒有得到解決,是一樣的道理。因為《白兔記》是劉知遠、李三娘、咬臍郎三人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結局,導致《看瓜別‧後》令人落寞──我認為,《看瓜別‧後》加入劉知遠大戰瓜精,和李三娘化身喜娘,領著村婦們入園摸瓜求子,這兩場戲佔據太多篇幅;原以為是為了後面的大團圓鋪梗,因為剛好可以呼應瓜瓞綿綿的意象,結果好不容易鋪好的梗,卻硬生生被截斷,甚是可惜。最後,李三娘恍然如夢,雙袖垂地背對觀眾,但傳統戲曲表演的放下水袖往往代表鬼魂,於是李三娘的放下水袖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不過,看了節目單才知曉編劇的用意,《看瓜別‧後》是接近半本改編、半本新寫──當李三娘做著絕望的夢,她那才脫母胎便離母懷的咬臍兒,英武地追趕一隻神秘的帶箭白兔,從千里之外朝她奔馳過來,「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便能從李三娘身上得到應證。於是,結局的開放性也就就留待觀眾自行解讀,若是此想,應該就能稍稍釋懷。當代戲曲往往流行改編或是新編,因為想要吸引更多觀眾進戲院來看戲;可是,筆者認為在改編或是新編之餘,是不是也要固守傳統?也不要為了改編或是新編而顛覆傳統,不然會連原有的觀眾也流失掉了,同時也有保存與傳承的必要性,這一點真的需要有心做戲曲創新的人三思。

《看瓜別‧後》

演出|臺灣京崑劇團
時間|2020/11/29 19:30
地點|臺灣戲曲學院木柵演藝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但好端端一齣京劇何以在此完全溢出了自我敘寫風格,產生如此怪奇的跳躍?令人驚詫的是演出在此便戛然告終,井邊相會後何以就不被納入「別後」範疇,徒留觀眾疑惑滿懷。創作者在書案燈前固然可以縱情馳騁意念,搬上舞台的製作難道也可如此恣意任性?(劉美芳)
12月
07
2020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