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鬼戲化為度脫戲《守娘願》
5月
03
2024
守娘願(鶯藝歌劇團提供/攝影許凱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67次瀏覽

文 林慧真(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陳守娘,郡城東安坊經廳巷人。夫歿守節,姑強令更適,不可。姑之女常譖之,百端凌虐,肌無完膚。一日,母女共縛守娘於凳,以錐刺其下體而斃。里人鳴諸官。臺灣令某欲寢其事,檢屍曰:「無傷也」。眾憤,毀令輿。令懼,乃定讞,此道光末年事也。初葬昭忠祠後山仔尾,屢著靈異,祈禱者無虛日。官以其惑民,為改葬之。


——清.劉家謀《海音詩》一百首之九八〈詩序〉

陳守娘故事為清代府城三大奇案之一,以其守節被虐、化為厲鬼事蹟流傳於民間。於日治時期陳守娘的故事便曾在台南座演出〈台南奇案〉、並將名稱改編為「陳秀娘」,1930年代亦有歌仔戲唱片《臺南烈女記》演繹陳秀娘故事。【1】而後民間傳說加入了陳守娘大鬧府城,與永華宮廣澤尊王神鬼鬥法的傳聞,陳守娘為神祇收服後,提出入節孝祠之要求,現今臺南孔廟節孝祠仍祀有陳守娘牌位。陳守娘的故事以其駭人異聞流傳於府城民間,反應了清代封建制度下,女性受到壓迫以及官吏不公等社會黑暗面。

鶯藝歌劇團演出的《守娘願》,最早在2022年臺南藝術節於延平郡王祠首演,於臺南演出在地民間傳說饒富歷史意義。此次劇目移至高雄中山堂劇場演出,為中山堂劇場改建完成後「歌仔戲內台大捙拚」系列節目之一,從環境劇場到內台演出,劇團在舞台空間的運用頗為用心。首先,因應故事恐怖詭譎特性,刻意將室內空間冷氣溫度調降,營造陰森冷冽的體感溫度,其次,在開演前廣播注意事項時,廣播員以略帶威嚇的口吻提醒觀眾將手機調整靜音,否則惹惱守娘後果自負。


守娘願(鶯藝歌劇團提供/攝影許凱婷)

舞台上,一具包裹著血跡白布的屍體橫躺在舞台中央,右前側舞台大量的乾冰瀑布讓室內充盈著迷離詭異的氛圍,加上四周傳來女子哼歌的聲音,從視覺、聽覺及觸覺多方面感官體驗加強塑造了靈異傳說的特性。情節推進過程中,演員演出的空間也延伸至觀眾席,觀眾席兩側出入口常為角色出入的動線,使鬼魅、神祇或鄉民等眾多角色圍繞著觀眾,觀眾彷彿身歷其境,一同參與著故事的進行。

雖然氛圍營造得陰氣森森、令人毛骨悚然,然而其情節及人物卻相對走溫情路線。原有傳說,陳守娘是因婆婆和小姑收受師爺賄絡、意圖強凌守娘,守娘受虐而死,然而在《守娘願》中,守娘婆婆待之甚好,其小姑則患有精神疾病,縣官王廷幹愛慕守娘,一時酒醉失控,小姑誤以為守娘奪其所愛便殺害守娘,在故事改編後,相對淡化了原故事的悲劇性,眾人看在小姑其情可憫的份上隱瞞守娘被殺的真相,並透過其好友招弟放謠言守娘不守貞節而自盡,使得每個角色看似可惡卻又有其難為之處,如此,在神祇聖王公的調解下,守娘理解每個人的難處後,願意放下心中的怨化為願。

同時,劇中也強化守娘與丈夫林壽的愛情支線,強調其青梅竹馬之關係,在林壽早逝後,守娘仍為愛守節,直至化為厲鬼之際,東嶽大帝讓林壽與守娘相見,期望喚起守娘心中的愛,以愛來化解心中的怨。這樣的改編方式,模糊了善惡對立的強烈碰撞,使兩端趨近於人性的灰色地帶,但以戲劇性而言,也讓守娘的怨與戾氣少了反撲的力道。原故事中,婆婆與小姑皆被判處死刑、師爺為守娘索命,而在這個版本中,眾人因守娘的諒解僥倖逃生,可說主題更向溫情與原諒靠攏,但那個受父權制度壓迫的女性形象也相對模糊了。


守娘願(鶯藝歌劇團提供/攝影許凱婷)

整體而言,上半場為人戲,下半場為鬼戲。上半場花了許多篇幅鋪陳守娘與每個配角之間的互動關係,兼具帶有插科打諢的效果,例如守娘婆婆一角的三八及浮誇性格,即使在兒子靈堂前仍不改此調笑風格;而守娘的好友招弟信仰天主,劇中時常冒出的祝禱語言偶爾有些出戲,這樣的表演方式更趨向外台戲的演法。以情節推進而言,上半場顯得有些拖沓,守娘為何化為厲鬼,直至上半場將盡、守娘被意外殺害後才明朗化,而後下半場鬼戲的推展相對快速,而推動著守娘化為厲鬼主要來自於謠言壞其名節,以及鄉里間的議論讓母親陳氏飽受委屈,或許也可說,守娘的怨與恨是被親友背叛的不解和對母親的不捨,而非原故事中受盡身心凌辱的恨。

如此安排或許是為了讓各個角色都有充分發揮的空間,如羅裕誴飾演的聖王公在上半場以雲遊者的姿態穿梭在守娘和王廷幹身邊,張燕玲飾演知縣王廷幹,其在民間化名為張孟威為守娘小姑醫藥治病,黃浩詠飾演婆婆姚氏,其中一場扮成媒婆為陳守娘母親招親相當搶戲,或是陳民福飾演守娘好友招弟對西化的崇拜、時不時的對主禱告,諸如此類,看似平衡了行當及演員出場的頻率,卻也讓上半場羅文惜主演的陳守娘顯得戲份不夠充足,因此,上半場羅文惜的表現空間並不多,下半場鬼戲才將女鬼的怨與怒發揮得淋漓盡致。

曾被網路封為臺灣最強女鬼的陳守娘故事,在《守娘願》的戲中,即使氣氛營造得陰森冷冽,人與鬼的面貌都較為可親,最後守娘放下心中的怨化為願也帶有宗教救贖的意味,而東嶽大帝出場時,內門清德堂家將團的客串演出讓宗教性更為具體,本劇最終由一場悚然的女鬼復仇戲化為度脫戲。


注解

1、參見柯榮三:〈厲鬼.節婦.烈女記—臺南陳守娘傳說探賾〉,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三十一期,2020年10月,頁9-52。

《守娘願》

演出|鶯藝歌劇團
時間|2024/04/20 14:30
地點|高雄左營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天時地利人和搭配得恰到好處,只不過有幾處稍嫌冗長的部分可以在做剪裁,使文本更為凝煉也不讓節奏拖頓,但瑕不掩瑜,著實是令人愉悅的一本內台大戲。看似簡單的本子卻蘊含豐富的有情世界,守娘最後走向自我了嗎?我想沒有,但她確實是在經歷風浪後歸於平靜,她始終在利己與利他之間選擇後者,不稀罕華而不實的貞節牌坊,實現自我的價值,我們得尊重守娘的選擇,就像我們在生活當中得尊重其他人一樣,她不是執著,不是固執,也不是不知變通,只是緩緩的吐露出深處的本我罷了。
5月
02
2024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