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鬼戲化為度脫戲《守娘願》
5月
03
2024
守娘願(鶯藝歌劇團提供/攝影許凱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16次瀏覽

文 林慧真(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陳守娘,郡城東安坊經廳巷人。夫歿守節,姑強令更適,不可。姑之女常譖之,百端凌虐,肌無完膚。一日,母女共縛守娘於凳,以錐刺其下體而斃。里人鳴諸官。臺灣令某欲寢其事,檢屍曰:「無傷也」。眾憤,毀令輿。令懼,乃定讞,此道光末年事也。初葬昭忠祠後山仔尾,屢著靈異,祈禱者無虛日。官以其惑民,為改葬之。


——清.劉家謀《海音詩》一百首之九八〈詩序〉

陳守娘故事為清代府城三大奇案之一,以其守節被虐、化為厲鬼事蹟流傳於民間。於日治時期陳守娘的故事便曾在台南座演出〈台南奇案〉、並將名稱改編為「陳秀娘」,1930年代亦有歌仔戲唱片《臺南烈女記》演繹陳秀娘故事。【1】而後民間傳說加入了陳守娘大鬧府城,與永華宮廣澤尊王神鬼鬥法的傳聞,陳守娘為神祇收服後,提出入節孝祠之要求,現今臺南孔廟節孝祠仍祀有陳守娘牌位。陳守娘的故事以其駭人異聞流傳於府城民間,反應了清代封建制度下,女性受到壓迫以及官吏不公等社會黑暗面。

鶯藝歌劇團演出的《守娘願》,最早在2022年臺南藝術節於延平郡王祠首演,於臺南演出在地民間傳說饒富歷史意義。此次劇目移至高雄中山堂劇場演出,為中山堂劇場改建完成後「歌仔戲內台大捙拚」系列節目之一,從環境劇場到內台演出,劇團在舞台空間的運用頗為用心。首先,因應故事恐怖詭譎特性,刻意將室內空間冷氣溫度調降,營造陰森冷冽的體感溫度,其次,在開演前廣播注意事項時,廣播員以略帶威嚇的口吻提醒觀眾將手機調整靜音,否則惹惱守娘後果自負。


守娘願(鶯藝歌劇團提供/攝影許凱婷)

舞台上,一具包裹著血跡白布的屍體橫躺在舞台中央,右前側舞台大量的乾冰瀑布讓室內充盈著迷離詭異的氛圍,加上四周傳來女子哼歌的聲音,從視覺、聽覺及觸覺多方面感官體驗加強塑造了靈異傳說的特性。情節推進過程中,演員演出的空間也延伸至觀眾席,觀眾席兩側出入口常為角色出入的動線,使鬼魅、神祇或鄉民等眾多角色圍繞著觀眾,觀眾彷彿身歷其境,一同參與著故事的進行。

雖然氛圍營造得陰氣森森、令人毛骨悚然,然而其情節及人物卻相對走溫情路線。原有傳說,陳守娘是因婆婆和小姑收受師爺賄絡、意圖強凌守娘,守娘受虐而死,然而在《守娘願》中,守娘婆婆待之甚好,其小姑則患有精神疾病,縣官王廷幹愛慕守娘,一時酒醉失控,小姑誤以為守娘奪其所愛便殺害守娘,在故事改編後,相對淡化了原故事的悲劇性,眾人看在小姑其情可憫的份上隱瞞守娘被殺的真相,並透過其好友招弟放謠言守娘不守貞節而自盡,使得每個角色看似可惡卻又有其難為之處,如此,在神祇聖王公的調解下,守娘理解每個人的難處後,願意放下心中的怨化為願。

同時,劇中也強化守娘與丈夫林壽的愛情支線,強調其青梅竹馬之關係,在林壽早逝後,守娘仍為愛守節,直至化為厲鬼之際,東嶽大帝讓林壽與守娘相見,期望喚起守娘心中的愛,以愛來化解心中的怨。這樣的改編方式,模糊了善惡對立的強烈碰撞,使兩端趨近於人性的灰色地帶,但以戲劇性而言,也讓守娘的怨與戾氣少了反撲的力道。原故事中,婆婆與小姑皆被判處死刑、師爺為守娘索命,而在這個版本中,眾人因守娘的諒解僥倖逃生,可說主題更向溫情與原諒靠攏,但那個受父權制度壓迫的女性形象也相對模糊了。


守娘願(鶯藝歌劇團提供/攝影許凱婷)

整體而言,上半場為人戲,下半場為鬼戲。上半場花了許多篇幅鋪陳守娘與每個配角之間的互動關係,兼具帶有插科打諢的效果,例如守娘婆婆一角的三八及浮誇性格,即使在兒子靈堂前仍不改此調笑風格;而守娘的好友招弟信仰天主,劇中時常冒出的祝禱語言偶爾有些出戲,這樣的表演方式更趨向外台戲的演法。以情節推進而言,上半場顯得有些拖沓,守娘為何化為厲鬼,直至上半場將盡、守娘被意外殺害後才明朗化,而後下半場鬼戲的推展相對快速,而推動著守娘化為厲鬼主要來自於謠言壞其名節,以及鄉里間的議論讓母親陳氏飽受委屈,或許也可說,守娘的怨與恨是被親友背叛的不解和對母親的不捨,而非原故事中受盡身心凌辱的恨。

如此安排或許是為了讓各個角色都有充分發揮的空間,如羅裕誴飾演的聖王公在上半場以雲遊者的姿態穿梭在守娘和王廷幹身邊,張燕玲飾演知縣王廷幹,其在民間化名為張孟威為守娘小姑醫藥治病,黃浩詠飾演婆婆姚氏,其中一場扮成媒婆為陳守娘母親招親相當搶戲,或是陳民福飾演守娘好友招弟對西化的崇拜、時不時的對主禱告,諸如此類,看似平衡了行當及演員出場的頻率,卻也讓上半場羅文惜主演的陳守娘顯得戲份不夠充足,因此,上半場羅文惜的表現空間並不多,下半場鬼戲才將女鬼的怨與怒發揮得淋漓盡致。

曾被網路封為臺灣最強女鬼的陳守娘故事,在《守娘願》的戲中,即使氣氛營造得陰森冷冽,人與鬼的面貌都較為可親,最後守娘放下心中的怨化為願也帶有宗教救贖的意味,而東嶽大帝出場時,內門清德堂家將團的客串演出讓宗教性更為具體,本劇最終由一場悚然的女鬼復仇戲化為度脫戲。


注解

1、參見柯榮三:〈厲鬼.節婦.烈女記—臺南陳守娘傳說探賾〉,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三十一期,2020年10月,頁9-52。

《守娘願》

演出|鶯藝歌劇團
時間|2024/04/20 14:30
地點|高雄左營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天時地利人和搭配得恰到好處,只不過有幾處稍嫌冗長的部分可以在做剪裁,使文本更為凝煉也不讓節奏拖頓,但瑕不掩瑜,著實是令人愉悅的一本內台大戲。看似簡單的本子卻蘊含豐富的有情世界,守娘最後走向自我了嗎?我想沒有,但她確實是在經歷風浪後歸於平靜,她始終在利己與利他之間選擇後者,不稀罕華而不實的貞節牌坊,實現自我的價值,我們得尊重守娘的選擇,就像我們在生活當中得尊重其他人一樣,她不是執著,不是固執,也不是不知變通,只是緩緩的吐露出深處的本我罷了。
5月
02
2024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
7月
26
2024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7月
25
2024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
7月
24
2024
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7月
16
2024
歌仔戲是流動的,素無定相;由展演場所和劇團風格共同形塑作品樣貌。這齣《打金枝》款款展示歌、舞、樂一體的古典形式;即使如此,當代非暴力觀點可以成為古路戲和解的下台階,古路陳套歡快逆轉後,沾染胡撇氣息,不見胡亂。為何一秒轉中文的無厘頭橋段可以全無違和?語言切換的合理性,承載著時空及意念盤根錯節構成的文化混雜實景。
7月
15
2024
《巧縣官》在節目宣傳上標舉的是一齣「詼諧喜劇」,於現代高壓的工作環境下,若能在週末輕鬆時刻進入劇院觀賞一場高水準的表演,絕對是紓壓娛樂的最佳選擇,也是引領觀眾接觸京劇表演藝術的入門佳作。
7月
12
2024
當然,《凱撒大帝》依然有當代傳奇劇場多年來的戲曲與聲樂、歌劇等表演形式結合的部分。吳興國演出賈修斯、凱撒、安東尼,各自使用了老生(末)、淨、武生、丑的行當,以聲腔與表演技巧詮釋三個角色,恰如其分,也維持《李爾在此》、《蛻變》的角色聲腔多重變化的設計。
7月
09
2024
從歌仔戲連結到西方劇本、德國文學、波蘭電影導演或法國文學批評,《兩生花劫》的故事起於江南恩怨,卻在台灣釋放和解。我們當然可以從《兩生花劫》關注且重探本土戲劇的本質,但也不妨將它置於世界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傳統必須走向世界,而傳統也永遠在當代重生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