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教」的諧音與成長遊戲《憑什麼管偶》
10月
10
2024
憑什麼管偶(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葉政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7次瀏覽

文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在網路上回憶起童年的管教經驗時,總會嘲謔式地說「衣架、水管、皮帶」是管教三神(刑?)具,雖然各家說法不一,但總不離於這幾項。但是在義興閣掌中劇團的處理下,「水管」不再作為管教用具,反而從台語「hò-suh-kóng」的諧音,將水管的形體變寬變「厚」,成為下水道的水管,成為遊戲與躲藏的空間,並且也成為兒童另類的自我庇護的「厚蘇宮」的神聖空間,將同樣的「管」教,變成由各種諧音哏堆疊出各種喜感的喜劇。

故事簡明,從青少年渴望關愛但未果的父子爭執開始,講述身處在單親家庭中的國中少年阿民,對父親的嚴厲管束感到厭煩與憤怒,於是離家前往自來水廠住下。離家後的生活雖然自由,卻沒有營生的能力,在同學的提議下,創設「厚蘇宮」,透過擺設功德箱、協助民眾問事與假造神蹟,解此賺取零用錢。

過程中也曾面臨被黑道威脅的困境,阿民沒有能力應付,最後是靠著父親假扮大俠「厚蘇公」嚇退黑道,才解決危機,也從此知到離家後,父親其實在水廠周邊巡視,以避免發生事故,從此父子關係趨於和緩。最後則從心儀的女同學處知道對方也是單親家庭,了解到單親家庭並非「不正常」,而且得到的愛也不會因為父母離異而變少,才因此釋懷。


憑什麼管偶(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張景泓)

管教做為演出主題,是從單親家庭當中的親子相處的摩擦而來,當中涉及的有父親不擅於以言辭表達關愛,認為孩子意見不同是叛逆的行為,因此只能採用嚴厲約束的方式進行教育,卻反而將孩子推開身邊。此外,也有單親家庭是「不完整」的自卑感,也是形成作品中的孩子渴望關愛,並羨慕其他家庭幸福美滿的原因。

作品中確實再造了傳統家庭對於父親是只會用行動表示愛的不善言辭的形象,且在演出中也出現如「我都是為你好」、「憑我是你爸」這種較為權管教的情節,乍看之下會較站在家長立場發生,希望兒童了解家長教育的苦心。但這些行像其實是作為反襯與引子,敘述篇幅較強調在主角「被逼」離家,並且透過遊戲進行生活中的自我探索,因此對兒童的說教感減低,也道出兒童探索自我時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並且進一步給與家長啟示:對孩子的關愛需要靠言語和行動實踐,而非強力約束,採用傳統威權教育將導致管教上左支右絀,並推離親子關係的距離。

且在在換場時,水管阿民以綜藝的方式串場,詢問觀眾面對相似的情境時的反應,雖然兒童害羞,回應較少,家長的回應大多有在類似情境的困擾,但仍希望能用平和的方式教育小孩。這樣的回應或許有出於觀念轉變的因素,但演出所要傳達的意涵,對於家長來說應該不難理解。因此作品中的「管教」是表面上家長的約束與無力,但實則是對家長的開導,開啟家庭教育的不同關係營造──就如劇末主角所心儀的女孩,也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但因為父母給予的愛是充分的,孩子也就不會因此感到自卑,反而坦然。因此做為親子劇,其成功性在於讓家長能夠試著思考家庭關係的經營,而兒童也能從良好的環境中,有能力與家長溝通,並得到自信。

且與《GG冒險野狼》、《家事修理會社》相似,《憑什麼管偶》創作主題涵蓋「青少年渴望關愛」、「父子衝突」、「叛逆與管教」、「單親家庭」等主題,帶出青少年成長中的心境,也帶出臺灣家庭結構的現象,自然有對於單親家庭不需自卑的教育轉變,均為近年義興閣掌中劇團透過演出來表達對於社會與家庭現象的觀察與反思,形成義興閣掌中劇團發表新作時,發展出的創作脈絡。


憑什麼管偶(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葉政宣)

在演出實驗上,水管作為主要意象,構成演出空間的場景設計是在水廠中的水管線路,作為主角的生活與遊戲空間,並且在音樂設計上,將樂隊與水管阿民的水管鼓結合,藉以配合演出主題與場景設定外,並嘗試增加布袋戲演出的聲音元素。

在演出形式與空間上,為了表現主角在夢境中的世界以及在水管間遊戲的概念,採用了《超級瑪利歐》的部分設計,使遊戲中的打怪、破關、解救公主的流程,能夠逐一對應到主角的夢想。但受限於布景戲台的空間限制,較難製造較複雜的水管結構,因此主角穿梭於水管間的動作就屬於可預期的模式,或許能夠加入類似《家事修理會社》中有景深的設計,或許在戲偶的移動上,會更有趣。

音樂的部分,水管鼓的使用確實在布袋戲的口白與樂團較為熱鬧高亢的聲音中,做出了不同的效果。然而就整體效果來說,水管鼓的聲音是以拖鞋打擊發出,因此音色較悶厚,適合表現主角的委屈卻又激動的心境,但以整場演出來說,縱使有鐵桶蓋作為鑼表現出較亮的音色外,其實不易突顯出水管鼓的聲音效果,如果能再表現出水管鼓的不同打擊聲音,或許更能夠表現主角在水管中探索、躲避的遊戲性質。

整體而言,《憑什麼管偶》做為親子劇無論是主題,或是物件意象與聲音媒材的實驗上,都是成功的,不僅用活潑的方式帶出社會觀察的教育意義,並且用諧音為引,拓寬布袋戲演出物件與聲音的元素,創造出不同的演出效果,也期待這個作品在未來的調整與再演出。

《憑什麼管偶》

演出|義興閣掌中劇團
時間|2024/08/31 19:30
地點|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文化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