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教」的諧音與成長遊戲《憑什麼管偶》
10月
10
2024
憑什麼管偶(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葉政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2次瀏覽

文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在網路上回憶起童年的管教經驗時,總會嘲謔式地說「衣架、水管、皮帶」是管教三神(刑?)具,雖然各家說法不一,但總不離於這幾項。但是在義興閣掌中劇團的處理下,「水管」不再作為管教用具,反而從台語「hò-suh-kóng」的諧音,將水管的形體變寬變「厚」,成為下水道的水管,成為遊戲與躲藏的空間,並且也成為兒童另類的自我庇護的「厚蘇宮」的神聖空間,將同樣的「管」教,變成由各種諧音哏堆疊出各種喜感的喜劇。

故事簡明,從青少年渴望關愛但未果的父子爭執開始,講述身處在單親家庭中的國中少年阿民,對父親的嚴厲管束感到厭煩與憤怒,於是離家前往自來水廠住下。離家後的生活雖然自由,卻沒有營生的能力,在同學的提議下,創設「厚蘇宮」,透過擺設功德箱、協助民眾問事與假造神蹟,解此賺取零用錢。

過程中也曾面臨被黑道威脅的困境,阿民沒有能力應付,最後是靠著父親假扮大俠「厚蘇公」嚇退黑道,才解決危機,也從此知到離家後,父親其實在水廠周邊巡視,以避免發生事故,從此父子關係趨於和緩。最後則從心儀的女同學處知道對方也是單親家庭,了解到單親家庭並非「不正常」,而且得到的愛也不會因為父母離異而變少,才因此釋懷。


憑什麼管偶(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張景泓)

管教做為演出主題,是從單親家庭當中的親子相處的摩擦而來,當中涉及的有父親不擅於以言辭表達關愛,認為孩子意見不同是叛逆的行為,因此只能採用嚴厲約束的方式進行教育,卻反而將孩子推開身邊。此外,也有單親家庭是「不完整」的自卑感,也是形成作品中的孩子渴望關愛,並羨慕其他家庭幸福美滿的原因。

作品中確實再造了傳統家庭對於父親是只會用行動表示愛的不善言辭的形象,且在演出中也出現如「我都是為你好」、「憑我是你爸」這種較為權管教的情節,乍看之下會較站在家長立場發生,希望兒童了解家長教育的苦心。但這些行像其實是作為反襯與引子,敘述篇幅較強調在主角「被逼」離家,並且透過遊戲進行生活中的自我探索,因此對兒童的說教感減低,也道出兒童探索自我時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並且進一步給與家長啟示:對孩子的關愛需要靠言語和行動實踐,而非強力約束,採用傳統威權教育將導致管教上左支右絀,並推離親子關係的距離。

且在在換場時,水管阿民以綜藝的方式串場,詢問觀眾面對相似的情境時的反應,雖然兒童害羞,回應較少,家長的回應大多有在類似情境的困擾,但仍希望能用平和的方式教育小孩。這樣的回應或許有出於觀念轉變的因素,但演出所要傳達的意涵,對於家長來說應該不難理解。因此作品中的「管教」是表面上家長的約束與無力,但實則是對家長的開導,開啟家庭教育的不同關係營造──就如劇末主角所心儀的女孩,也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但因為父母給予的愛是充分的,孩子也就不會因此感到自卑,反而坦然。因此做為親子劇,其成功性在於讓家長能夠試著思考家庭關係的經營,而兒童也能從良好的環境中,有能力與家長溝通,並得到自信。

且與《GG冒險野狼》、《家事修理會社》相似,《憑什麼管偶》創作主題涵蓋「青少年渴望關愛」、「父子衝突」、「叛逆與管教」、「單親家庭」等主題,帶出青少年成長中的心境,也帶出臺灣家庭結構的現象,自然有對於單親家庭不需自卑的教育轉變,均為近年義興閣掌中劇團透過演出來表達對於社會與家庭現象的觀察與反思,形成義興閣掌中劇團發表新作時,發展出的創作脈絡。


憑什麼管偶(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葉政宣)

在演出實驗上,水管作為主要意象,構成演出空間的場景設計是在水廠中的水管線路,作為主角的生活與遊戲空間,並且在音樂設計上,將樂隊與水管阿民的水管鼓結合,藉以配合演出主題與場景設定外,並嘗試增加布袋戲演出的聲音元素。

在演出形式與空間上,為了表現主角在夢境中的世界以及在水管間遊戲的概念,採用了《超級瑪利歐》的部分設計,使遊戲中的打怪、破關、解救公主的流程,能夠逐一對應到主角的夢想。但受限於布景戲台的空間限制,較難製造較複雜的水管結構,因此主角穿梭於水管間的動作就屬於可預期的模式,或許能夠加入類似《家事修理會社》中有景深的設計,或許在戲偶的移動上,會更有趣。

音樂的部分,水管鼓的使用確實在布袋戲的口白與樂團較為熱鬧高亢的聲音中,做出了不同的效果。然而就整體效果來說,水管鼓的聲音是以拖鞋打擊發出,因此音色較悶厚,適合表現主角的委屈卻又激動的心境,但以整場演出來說,縱使有鐵桶蓋作為鑼表現出較亮的音色外,其實不易突顯出水管鼓的聲音效果,如果能再表現出水管鼓的不同打擊聲音,或許更能夠表現主角在水管中探索、躲避的遊戲性質。

整體而言,《憑什麼管偶》做為親子劇無論是主題,或是物件意象與聲音媒材的實驗上,都是成功的,不僅用活潑的方式帶出社會觀察的教育意義,並且用諧音為引,拓寬布袋戲演出物件與聲音的元素,創造出不同的演出效果,也期待這個作品在未來的調整與再演出。

《憑什麼管偶》

演出|義興閣掌中劇團
時間|2024/08/31 19:30
地點|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文化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