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教」的諧音與成長遊戲《憑什麼管偶》
10月
10
2024
憑什麼管偶(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葉政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9次瀏覽

文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在網路上回憶起童年的管教經驗時,總會嘲謔式地說「衣架、水管、皮帶」是管教三神(刑?)具,雖然各家說法不一,但總不離於這幾項。但是在義興閣掌中劇團的處理下,「水管」不再作為管教用具,反而從台語「hò-suh-kóng」的諧音,將水管的形體變寬變「厚」,成為下水道的水管,成為遊戲與躲藏的空間,並且也成為兒童另類的自我庇護的「厚蘇宮」的神聖空間,將同樣的「管」教,變成由各種諧音哏堆疊出各種喜感的喜劇。

故事簡明,從青少年渴望關愛但未果的父子爭執開始,講述身處在單親家庭中的國中少年阿民,對父親的嚴厲管束感到厭煩與憤怒,於是離家前往自來水廠住下。離家後的生活雖然自由,卻沒有營生的能力,在同學的提議下,創設「厚蘇宮」,透過擺設功德箱、協助民眾問事與假造神蹟,解此賺取零用錢。

過程中也曾面臨被黑道威脅的困境,阿民沒有能力應付,最後是靠著父親假扮大俠「厚蘇公」嚇退黑道,才解決危機,也從此知到離家後,父親其實在水廠周邊巡視,以避免發生事故,從此父子關係趨於和緩。最後則從心儀的女同學處知道對方也是單親家庭,了解到單親家庭並非「不正常」,而且得到的愛也不會因為父母離異而變少,才因此釋懷。


憑什麼管偶(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張景泓)

管教做為演出主題,是從單親家庭當中的親子相處的摩擦而來,當中涉及的有父親不擅於以言辭表達關愛,認為孩子意見不同是叛逆的行為,因此只能採用嚴厲約束的方式進行教育,卻反而將孩子推開身邊。此外,也有單親家庭是「不完整」的自卑感,也是形成作品中的孩子渴望關愛,並羨慕其他家庭幸福美滿的原因。

作品中確實再造了傳統家庭對於父親是只會用行動表示愛的不善言辭的形象,且在演出中也出現如「我都是為你好」、「憑我是你爸」這種較為權管教的情節,乍看之下會較站在家長立場發生,希望兒童了解家長教育的苦心。但這些行像其實是作為反襯與引子,敘述篇幅較強調在主角「被逼」離家,並且透過遊戲進行生活中的自我探索,因此對兒童的說教感減低,也道出兒童探索自我時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並且進一步給與家長啟示:對孩子的關愛需要靠言語和行動實踐,而非強力約束,採用傳統威權教育將導致管教上左支右絀,並推離親子關係的距離。

且在在換場時,水管阿民以綜藝的方式串場,詢問觀眾面對相似的情境時的反應,雖然兒童害羞,回應較少,家長的回應大多有在類似情境的困擾,但仍希望能用平和的方式教育小孩。這樣的回應或許有出於觀念轉變的因素,但演出所要傳達的意涵,對於家長來說應該不難理解。因此作品中的「管教」是表面上家長的約束與無力,但實則是對家長的開導,開啟家庭教育的不同關係營造──就如劇末主角所心儀的女孩,也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但因為父母給予的愛是充分的,孩子也就不會因此感到自卑,反而坦然。因此做為親子劇,其成功性在於讓家長能夠試著思考家庭關係的經營,而兒童也能從良好的環境中,有能力與家長溝通,並得到自信。

且與《GG冒險野狼》、《家事修理會社》相似,《憑什麼管偶》創作主題涵蓋「青少年渴望關愛」、「父子衝突」、「叛逆與管教」、「單親家庭」等主題,帶出青少年成長中的心境,也帶出臺灣家庭結構的現象,自然有對於單親家庭不需自卑的教育轉變,均為近年義興閣掌中劇團透過演出來表達對於社會與家庭現象的觀察與反思,形成義興閣掌中劇團發表新作時,發展出的創作脈絡。


憑什麼管偶(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葉政宣)

在演出實驗上,水管作為主要意象,構成演出空間的場景設計是在水廠中的水管線路,作為主角的生活與遊戲空間,並且在音樂設計上,將樂隊與水管阿民的水管鼓結合,藉以配合演出主題與場景設定外,並嘗試增加布袋戲演出的聲音元素。

在演出形式與空間上,為了表現主角在夢境中的世界以及在水管間遊戲的概念,採用了《超級瑪利歐》的部分設計,使遊戲中的打怪、破關、解救公主的流程,能夠逐一對應到主角的夢想。但受限於布景戲台的空間限制,較難製造較複雜的水管結構,因此主角穿梭於水管間的動作就屬於可預期的模式,或許能夠加入類似《家事修理會社》中有景深的設計,或許在戲偶的移動上,會更有趣。

音樂的部分,水管鼓的使用確實在布袋戲的口白與樂團較為熱鬧高亢的聲音中,做出了不同的效果。然而就整體效果來說,水管鼓的聲音是以拖鞋打擊發出,因此音色較悶厚,適合表現主角的委屈卻又激動的心境,但以整場演出來說,縱使有鐵桶蓋作為鑼表現出較亮的音色外,其實不易突顯出水管鼓的聲音效果,如果能再表現出水管鼓的不同打擊聲音,或許更能夠表現主角在水管中探索、躲避的遊戲性質。

整體而言,《憑什麼管偶》做為親子劇無論是主題,或是物件意象與聲音媒材的實驗上,都是成功的,不僅用活潑的方式帶出社會觀察的教育意義,並且用諧音為引,拓寬布袋戲演出物件與聲音的元素,創造出不同的演出效果,也期待這個作品在未來的調整與再演出。

《憑什麼管偶》

演出|義興閣掌中劇團
時間|2024/08/31 19:30
地點|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文化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