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教」的諧音與成長遊戲《憑什麼管偶》
10月
10
2024
憑什麼管偶(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葉政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次瀏覽

文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在網路上回憶起童年的管教經驗時,總會嘲謔式地說「衣架、水管、皮帶」是管教三神(刑?)具,雖然各家說法不一,但總不離於這幾項。但是在義興閣掌中劇團的處理下,「水管」不再作為管教用具,反而從台語「hò-suh-kóng」的諧音,將水管的形體變寬變「厚」,成為下水道的水管,成為遊戲與躲藏的空間,並且也成為兒童另類的自我庇護的「厚蘇宮」的神聖空間,將同樣的「管」教,變成由各種諧音哏堆疊出各種喜感的喜劇。

故事簡明,從青少年渴望關愛但未果的父子爭執開始,講述身處在單親家庭中的國中少年阿民,對父親的嚴厲管束感到厭煩與憤怒,於是離家前往自來水廠住下。離家後的生活雖然自由,卻沒有營生的能力,在同學的提議下,創設「厚蘇宮」,透過擺設功德箱、協助民眾問事與假造神蹟,解此賺取零用錢。

過程中也曾面臨被黑道威脅的困境,阿民沒有能力應付,最後是靠著父親假扮大俠「厚蘇公」嚇退黑道,才解決危機,也從此知到離家後,父親其實在水廠周邊巡視,以避免發生事故,從此父子關係趨於和緩。最後則從心儀的女同學處知道對方也是單親家庭,了解到單親家庭並非「不正常」,而且得到的愛也不會因為父母離異而變少,才因此釋懷。


憑什麼管偶(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張景泓)

管教做為演出主題,是從單親家庭當中的親子相處的摩擦而來,當中涉及的有父親不擅於以言辭表達關愛,認為孩子意見不同是叛逆的行為,因此只能採用嚴厲約束的方式進行教育,卻反而將孩子推開身邊。此外,也有單親家庭是「不完整」的自卑感,也是形成作品中的孩子渴望關愛,並羨慕其他家庭幸福美滿的原因。

作品中確實再造了傳統家庭對於父親是只會用行動表示愛的不善言辭的形象,且在演出中也出現如「我都是為你好」、「憑我是你爸」這種較為權管教的情節,乍看之下會較站在家長立場發生,希望兒童了解家長教育的苦心。但這些行像其實是作為反襯與引子,敘述篇幅較強調在主角「被逼」離家,並且透過遊戲進行生活中的自我探索,因此對兒童的說教感減低,也道出兒童探索自我時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並且進一步給與家長啟示:對孩子的關愛需要靠言語和行動實踐,而非強力約束,採用傳統威權教育將導致管教上左支右絀,並推離親子關係的距離。

且在在換場時,水管阿民以綜藝的方式串場,詢問觀眾面對相似的情境時的反應,雖然兒童害羞,回應較少,家長的回應大多有在類似情境的困擾,但仍希望能用平和的方式教育小孩。這樣的回應或許有出於觀念轉變的因素,但演出所要傳達的意涵,對於家長來說應該不難理解。因此作品中的「管教」是表面上家長的約束與無力,但實則是對家長的開導,開啟家庭教育的不同關係營造──就如劇末主角所心儀的女孩,也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但因為父母給予的愛是充分的,孩子也就不會因此感到自卑,反而坦然。因此做為親子劇,其成功性在於讓家長能夠試著思考家庭關係的經營,而兒童也能從良好的環境中,有能力與家長溝通,並得到自信。

且與《GG冒險野狼》、《家事修理會社》相似,《憑什麼管偶》創作主題涵蓋「青少年渴望關愛」、「父子衝突」、「叛逆與管教」、「單親家庭」等主題,帶出青少年成長中的心境,也帶出臺灣家庭結構的現象,自然有對於單親家庭不需自卑的教育轉變,均為近年義興閣掌中劇團透過演出來表達對於社會與家庭現象的觀察與反思,形成義興閣掌中劇團發表新作時,發展出的創作脈絡。


憑什麼管偶(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葉政宣)

在演出實驗上,水管作為主要意象,構成演出空間的場景設計是在水廠中的水管線路,作為主角的生活與遊戲空間,並且在音樂設計上,將樂隊與水管阿民的水管鼓結合,藉以配合演出主題與場景設定外,並嘗試增加布袋戲演出的聲音元素。

在演出形式與空間上,為了表現主角在夢境中的世界以及在水管間遊戲的概念,採用了《超級瑪利歐》的部分設計,使遊戲中的打怪、破關、解救公主的流程,能夠逐一對應到主角的夢想。但受限於布景戲台的空間限制,較難製造較複雜的水管結構,因此主角穿梭於水管間的動作就屬於可預期的模式,或許能夠加入類似《家事修理會社》中有景深的設計,或許在戲偶的移動上,會更有趣。

音樂的部分,水管鼓的使用確實在布袋戲的口白與樂團較為熱鬧高亢的聲音中,做出了不同的效果。然而就整體效果來說,水管鼓的聲音是以拖鞋打擊發出,因此音色較悶厚,適合表現主角的委屈卻又激動的心境,但以整場演出來說,縱使有鐵桶蓋作為鑼表現出較亮的音色外,其實不易突顯出水管鼓的聲音效果,如果能再表現出水管鼓的不同打擊聲音,或許更能夠表現主角在水管中探索、躲避的遊戲性質。

整體而言,《憑什麼管偶》做為親子劇無論是主題,或是物件意象與聲音媒材的實驗上,都是成功的,不僅用活潑的方式帶出社會觀察的教育意義,並且用諧音為引,拓寬布袋戲演出物件與聲音的元素,創造出不同的演出效果,也期待這個作品在未來的調整與再演出。

《憑什麼管偶》

演出|義興閣掌中劇團
時間|2024/08/31 19:30
地點|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文化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西遊問佛》想做的,或許是想用哲理反思的主題製作偶戲,卻在實驗為前提的狀態下,尚未思考這樣的劇本應用在偶戲上可能需要有更大的調整與配合,否則就算是透過字幕機如實地掃過劇本內容,觀眾也無心欣賞演出。
10月
11
2024
如果說本劇企圖引導觀眾用理性思維觀看分析韓信的一生功過。那麼下半場呂后、淮安夫人、蕭何、張良相繼對韓信的叩問,深層的挖掘又稍嫌不足?「疏離效果」似乎沒帶來對韓信的深層審思,反而疏離了觀眾的感情,這不得不說是件遺憾之事。
10月
09
2024
我們無法從本劇中感知到,這些個別的劇種究竟在與什麼樣的創作思潮、社會體制或時代氛圍抗衡。它們仿若只是為了某種更高的目的而被召集、組合起來的團塊,更為了那目的而犧牲了自己所包含的內在張力。
10月
07
2024
就《走吧,野草!》而言,從歌仔戲提煉藝術性,賦與當代風貌,不只做俗民印象,更拓展為眾聲喧嘩,這是對鄉土藝術禮敬的創作行動,是再拒劇團與《走吧,野草!》隱而不宣,銜接與再創造群眾美學的底層精神。
10月
07
2024
這些政治意識在劇作中被稀釋,儘管在此次「劇.眾」的策展主題【5】包裝下,該劇在拆解過往歷史的過程中,卻消解所謂左翼關懷中的「眾」,削弱其核心的社會意涵,失去劇場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連繫,並擺脫過去「無政府主義式」激進抗爭的政治取向,進而減損原本強烈的社會批判力量。
10月
07
2024
雖說豫劇的程式規範未若京、崑兩劇種來得嚴謹,但耳熟能詳的劇目,反倒使觀眾既定印象深刻,因此當青年演員擔綱主角時,如何在觀眾既有印象中雕琢,承接功法、拿捏聲腔情感尺度,是新生代承接前輩藝師傳承的挑戰。
9月
30
2024
《廣場》,在這個意義上無疑是一次試煉——既是庸俗民主的處刑場、基進民主的練兵場,作為空間的語法,該如何有效收斂其多重意義?作為表演的主題,又該如何掌握其無定向、四通八達的特質,將專注的能量再轉化為進步的動力?
9月
26
2024
滿漲的空間裝置與音樂構成鮮明的符號,在這處刻意不顯莊重,以雜亂構成「廣場」意象的空間,具現的不是現實世界的廟埕、集會場所,或一齣戲的舞台,而是追緬太陽花世代曾經獻身的歷史事件,以一個戲曲典故與人物,用角色肉身行動重新建構。
9月
26
2024
假如不深入戲曲,而把焦點放在「如何跟沒經歷過當年的觀眾談一段歷史」,千禧世代演員詮釋九〇年代小劇場的嘗試,反而成了隔代迴響的亮點……
9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