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晶球與時空體的舞台上《銀河鐵道之夜》
4月
06
2017
銀河鐵道之夜(劉人豪 攝,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1次瀏覽
林佳靜(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當宮澤賢治以筆下第三人稱有限全知觀點,不時遁入主角喬凡尼的內心窺視他歷經《銀河鐵道之夜》的旅程時,能祖將夫在劇場採用了現場伴奏「群體讀劇演出與合唱之音樂劇」的演出形式,運用多位演員漸次增強、錯落交替的複誦疊唱,以及各自迥異的肢體表現展示多元詮釋的表演敘事,共同來演藝出宮澤文本中客觀視角微觀(圍觀)那帶童趣味的敘事風格及富韻律感的文字聲響。一如環形舞台 (Theater-In-the-Round) 的設計與觀眾的關係,或許不僅是宇宙星球模型的仿造臆測,還增添了宮澤式的故事語言就如同「水晶球」般盈滿絢爛的童話色彩,不得而入卻時而被舞台中央傳來的「鏗鏘有力」所觸及。這個「鏗鏘有力」,來自於那好似水晶球體的舞台上,有個「旋轉音樂盒」不斷跳動著燈光炫麗的情境畫面,而透明的薄幕下正持續從山谷中的雲海間傳來飄散的聲音,然後閱聽眾憑藉著抓拾這些聲音的碎語及交織更替的畫面語言,拼湊出腦海中璀璨的想像時空。

照理說,原來的環形舞台可能嶄露出多處破綻的縫隙,但由於每位演員幾乎都身負「多重扮演」與「複誦群讀」的任務,因而使其瞬間變成爆破的窗口噴發多彩相異的視野風景。這樣的安排巧妙地削弱了這齣混著民眾、學生和專業藝術家共同演出的磨合挑戰,反倒藉由平均分擔的演出特性順道保藏住獨特的個體性,以此帶出整體的豐富和諧感,使人聯想到「複調音樂」的手法,便是容納眾多平行獨立的聲部同時存在,雖然橫向關係裡各聲部的節奏、力道、強度與起伏跌宕的起訖都不盡相仿,但在縱向關係中卻因彼此搭配而成為美好的和聲關係。這或許也是能祖將夫在編排演出時採用了巴赫金在小說詩學中提出「複調小說」(Polyphonic Novel) 的概念,因此對話不單指發生在角色身上而已,而是在整部作品「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的不同聲音組成真正的複調。【1】」

因此,是眾多演員的台詞與敘述層層疊疊加持了整齣劇的敘事傳遞,尤其聲音的渲染乃是整部作品的記憶點,而燈光的色彩也跳躍地帶動著敘事明快的節奏來幫助畫面的營造,現場伴奏的音樂更是隨劇情連動跟上腳步。《銀河》裡一件一件微小的劇情事件,喬凡尼與卡帕內拉,卡帕內拉與札內利、捕鳥人與白鷺鷥,青年與小孩,就這樣全都濃縮拼接在水晶球體的環形舞台裡,被蜘蛛網般地包覆成蛹了。而這水晶球裡還有雙水晶球體的一雙眼睛,那就是喬凡尼。能祖將夫沒忘記宮澤多次竄進喬凡尼的內心風景,正是串起這樁故事的核心人物。最難得的是,日本與台灣異國合作的《銀河鐵道之夜》將又會是何種滋味呢?捕鳥人(沈輝雄飾)自成一脈的台語韻味,白鷺鷥(井上大輔飾)的舞蹈姿態與群讀風景,連帶不同口音的演員聲嗓,加上宮澤詩作與台語歌曲朗誦唱樂不時穿梭在劇作中,自然流淌出異國風味。當這些眾多不同的演員身上扛肩的時空歲月也摻入劇中,此劇最後儼然成為多重語境、平行空間及飽和情感的「時空體」,不斷向觀眾揭示著表演的開放度與可能性。在《銀河》劇場中,宮澤那富有童話想像與活潑韻味的文字似乎活躍了起來,變得依稀可見。

註釋:

1、巴赫金,白春仁、顧亞玲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 ,頁4。

《銀河鐵道之夜》

演出|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時間|2017/03/26 14: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音樂與舞蹈表現更帶動了跨國意義,「巡星之歌」中帶有台灣原住民與日本農民特色的音樂節奏之外,日本演員井上大辅所飾演之白鷺鷥,在銀河的死亡之舞可具體連結,此段落音樂混雜,京劇鑼鼓點、台語歌曲白鷺鷥以及古典音樂等等交錯。(陳元棠)
4月
07
2017
井上大輔在環形舞台上以人體化身為白鷺鷥的姿態,用舞蹈為生命詠歌。此段落非常突出與強烈,精彩詮釋白鷺鷥犧牲為捕鳥人的獵物時,即使面對死亡也要盡情舞出生命的美好與絢爛。(詹雅晴)
3月
31
2017
演員們活生生的肉身群讀,聲音的消彌與重生,成為在重覆死亡暗影的過程中追求差異,將死亡驅力轉化為生之讚歌的社群實踐。(王威智)
3月
31
2017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