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孕育的彩虹《那一天,彩虹出現》
5月
07
2024
那一天,彩虹出現(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提供/攝影馬尼)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0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一部原創音樂劇場要成功,有一個好劇本是先決條件,《那一天,彩虹出現》是苗北藝文中心的原創客語製作,本劇的上半場即點破以彩虹為意象的全劇核心,彩虹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通常都是光明、正面、豐富的印象,但本劇卻讓彩虹背負著礦坑瓦斯外洩的陰影,雖然不難想像這部劇最後彩虹還是會以光彩的一面示人,但同時帶出的台灣特有的礦坑背景與客家文化,讓不同的意涵,可以透過這部客家音樂劇同時呈現。

製作一部音樂劇,要讓演員彼此旗鼓相當,並且還能互相拉抬,往往都是製作人的難題,但這齣音樂劇還要加上客語發音的條件,讓難度又更上一層樓,在現今的台灣藝文圈,或許這比找到合適的歐美外語演員還困難。畢竟對於不諳客語的筆者而言,這是一門似懂非懂的語言,沒有字幕無法理解,但彷彿又能分辨演員的「氣口」,不難發現演員在台詞上的失誤。對筆者而言,這也是本劇呈現稍有遺憾之處,多數的演員如老式的話劇語速呈現台詞,非常清楚,但並不太像現代劇場的口語,聽起來少了些自然與真實感,但同時也有如飾演阿琳的吳侑函,可以用客語流暢地把語言的韻律,用口語的方式呈現,兩名演員在舞台上並呈,在求真與求精確之間,對話之間的語速也因此快慢不一,讓筆者欣賞起來總覺得少了點平衡。


那一天,彩虹出現(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提供/攝影馬尼)

本劇的另一個特色,即是充分呈現了客家的多元文化,包括開頭的焚字、客家山歌、花傘、桐花、染布以及礦坑文化,這讓觀眾可以透過一齣戲劇快速了解客家的豐富文化元素。在這部作品未來復排重演時,製作人可以思考,希望透過本劇讓「客家」擠身逐漸日興的音樂劇市場,或是將此劇成為苗北藝文中心長期的定目作品?如果是後者,那這部作品若將演出篇幅縮短,加上嚴格復刻的舞台道具(甚至是周邊商品),用劇中既有的「長期旅外的客家子弟」回鄉探索的追求先人故事的情懷,是非常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筆者前些日子在長年從事科普的朋友臉書上讀到:「我認為一部好的科學普及電影,首先必須是一部好的電影!」同樣的,筆者也認為,一部好的普及客家文化的音樂劇,首先要是一部好的音樂劇。近年來,客家文化無論在戲劇、音樂等指標舞台都有積極的參與,也時時可見客家委員會補助的力道在其中,《那一天,彩虹出現》就製作團隊,招聚了台灣一流的音樂劇場人才,舞台上的音樂、舞蹈、舞台設計等呈現,也都看得出來下了重本。本劇也擁有了各種成功的原創音樂劇場作品的必要元素。苗北藝文中心並非來自台灣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作為一座極年輕的場館,能有這種成果已經是可圈可點,筆者希望這部作品仍然能夠保持生命力,在未來復排之時,找到更精確的定位,去蕪存菁,成為一部如《茶金》一般讓社會大眾廣泛討論的音樂劇作品。

《那一天,彩虹出現》

演出|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時間|2024/04/20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