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的愛與文化傳承《那一天,彩虹出現》
5月
02
2024
那一天,彩虹出現(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提供/攝影馬尼)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87次瀏覽

文 何雨婕(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在學生)

《那一天,彩虹出現》是一齣客家原創音樂劇,這不是我第一次看音樂劇,卻是第一次欣賞九成都以客語呈現的音樂劇,而這也是我覺得這部音樂劇最厲害的地方,雖然舞台下方有螢幕展示出每句台詞,但很多時候它想傳遞的情感,特別是在每個唱歌段落時,會跨越語言的隔閡,讓我忘記要去看字幕提示,徹底沉浸在表演中。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天邊出現一道,彩虹美得令人心驚」,雨後看見彩虹時,對我們多數人來說是一件很難能可貴的小確幸,所以在劇的前半段,我一直不懂為什麼金來嫂這麼討厭、害怕看見彩虹,直到中場前的最後一幕,我心中的疑惑才終於被解答。原來,看到真的彩虹確實會讓人開心;然而對礦工家眷來說,當在不應該會有彩虹的時候看到彩虹,卻是一件會讓他們心驚膽顫、要開始和上天祈禱的警訊,因為那象徵著礦坑裡煤氣外洩,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他們稱此現象為「出虹」,而金來嫂正是在「出虹」那天,永遠失去了他此生的摯愛。和這一段搭配的曲子是〈黑暗中的彩虹光〉,這首也是對我來說最震撼人心的一首,歌詞述說著婦人們看到出虹後的舉動、礦災後救難的情況、無人生還的悲慘結局,在觀賞當下,透過歌聲和表演畫面,我清楚地感受到了家眷的無助、救難人員的無能為力,那種揪心的感覺,跟著旋律一起打進我的心裡,直至演出結束都仍對這幕記憶猶新。


那一天,彩虹出現(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提供/攝影馬尼)

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看音樂劇的原因,有些情緒在透過現場樂隊演奏、演員演唱的方式,才能被好好地傳遞出來,尤其是所有人合唱時候的那種震撼人心的感動,我覺得那種感覺是透過放錄製好的音樂表達不出來的。而且雖然歌曲旋律、歌詞固定,但每個演員在每次表演可能都會對劇本有更不一樣的理解與詮釋方法,所以每次唱出來的感覺都會是不同的,正因為這樣,這一首首的歌曲才有他們存在的價值。

另一句讓我很印象深刻的台詞是「無拚死全家,要拚死一個」,這句話道盡了台灣早期無數個礦工家庭的心聲,無奈卻又不得不為之,在早期社會有無數個像金來嫂這樣,伴侶在礦災中喪命,因而被綁在過去、走不出悲傷的人,那種心碎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的。曾經有這麼一群人,為了家庭,把自己的生命都交給天公伯決定,對他們來說,沒有自己,只有家人。而在這之中,又有像金來嫂老公的人,在危難之際,明明自己有逃生機會,卻不願意放棄其他礦工,想要把所有人都救出的無名英雄們,「每一次的奮不顧身,都是為了保護重視的人」,不論這個人是有血緣關係的家人,還是無血緣關係,但一起共苦的礦工同僚,對著些無名英雄來說,他們心中沒有「自己」,只有「我們」。我是真心的敬佩他們,同時也替他們感到可惜,但也慶幸後人沒有遺忘他們,用著自己的方式,像是劇中有位林老闆花錢花時間,整理了之前的坑道、工人們遺留下的物品,開了一個展覽館,守著和他們相關的回憶。

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中,我被好多情緒包圍,有悲傷、不捨、看到金來嫂把舊篇章翻過去,準備好迎接彩虹時的感動,這絕對是一場超乎我預期的表演,很開心能有機會欣賞這齣劇,成為今年首演的其中一名觀眾,與大家一起重新看見彩虹的美。

《那一天,彩虹出現》

演出|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時間|2024/04/20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