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者的地獄:《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
7月
19
2023
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陳藝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0次瀏覽

文 李時雍(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人員)

空場中,被佔據以巨大建築體的局部,陡立的V型坡面銜接高低臺,躍下則來到延伸的長道,表面或顯粗礪,或映射金屬冷寂的光澤。視線高處的牆身則將劇場空間區分前後,唯上方一橫長斜傾之細柱,如穿刺般劃過。

李奧森導演的《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聚焦於警治(la police)既內涵而維繫當代律法,又以其決斷暴力之權力,超越法的弔詭為作品主題。這層暴力是歷史性的,當然,更帶有創作者所欲指向近十年全球性抗爭或佔領運動,如阿拉伯之春、Black Lives Matter、香港反送中等身體官能記憶。亦如「切割、破裂」等詞語,場中採移動而多焦切割的觀看,當首先進入的表演者Albert Garcia(並為動作設計)與王筑樺身著灰黑工作裝制服,上下於高低臺或斜面,自緩速平舉雙手,踏穩弓箭步,或揮動拳術之勢,隨諸表演者加進、愈迅即奔逐、穿梭圍觀人群。

帶著一種規格化無個性之移動身軀,銳器般摩擦的嘈噪雜訊聲響,片刻閃爍警示燈威迫的刺眼紅色霓光。導演由此帶領觀者返回警治暴力部署的現場:一人攀爬上另一人肩背摸牆而緩行;接續一段,演出者林素蓮將一面吸附油墨皺濕的黑旗,沿斜傾之旗柱伸起彷如主權者,不斷滴落場中的汙漬像黑血;又一段群體現身成縱隊,手持防暴盾在領導者口令下推進又或退後,並隨移步劃開攪亂了原佔據立足的觀眾空間。

導演李奧森復現施暴的警察身體,持續推進的隊形結構,二人分據、位移並持警棍重複又重複地向面前揮擊,如一具具賦形的暴力機器。作品在觀者自行移動的焦點,與燈光(曾睿琁)及聲響(羅皓博)調度間辯證展開。後段,更加進投影的長段落文字有如策展論述,闡述當代哲學對於警察暴力的批判思考,尤其它所具現的法的化身、內涵的例外狀態,它既是結構問題、又具現而獨一於暴力主體,「個人性的暴力如水面的波瀾,結構性的暴力是水本身。」字幕引自Johan Vincent Galtung;同時,也許對創作者更形重要則是,揭示出警治恆常是概念上的「他者」。

李奧森藉由其後表演者獨白,揭露《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作品形構歷程,乃源於大量匿名的警察訪談,以此為田野,面向觀眾的表演者說,聽老警察說明攻堅清場的眼光、暗號等技術細節,聽他們遭遇最初死者的感官感覺衝擊,聽他們勤務中削薄的個體性,如何在長跑中一點一點拾回⋯⋯;於此導演竟類比於編舞,其中技術性皆令身體柔順於「他者」的框架,陌異的生命經驗被帶回排練場,練習想像成為「他者」。

關於暴力,李奧森援引了《暴力拓樸學》一句:「有些事情從未消失,暴力就是其一。」此論著的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在勾勒「恆存」的暴力之餘,更敏銳地指出,真正「消失」,即「他者」。他對於當代所謂「愛的終結」一說,因而理解為轉向一「他者的消亡」社會,曾經異質於自我的他者性,如今被捲入我對於我愛欲過度投注的自戀與憂悒的波瀾,一切差異性,在消費、享樂、數位媒體、社群關係中,被整平、被輕盈抹去,哲學家說,我們正陷於「相同者地獄」;又陷於過於透明的社會而終令想像消亡:「當今的藝術與文學危機,可以歸因於想像出現了危機,歸因於他者消失,也就是歸因於愛欲瀕臨垂亡。」(《Agonie des Eros》)令人聯想起世紀末小說家村上龍曾描繪「寂寞國的殺人」,今日編入為系統性的合法暴力。

《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構思暴力的過程中,回應韓炳哲「想像他者」,竟而顯露作品提問的猶疑和曖昧性。置於訪談的警察個體經驗,重塑為場中暴政化身的無個性身體,在移動式觀演間,對我而言,警察時而反成為引導推進的身體觀點,令人陷於暴力施予的感官位置;有些片刻,演出者又持棍對峙代身反抗者一邊的我,但謹守邊界,終究未達真實的碾碎似遭遇。而表演者自初始規訓規格化的動作主題,奔馳、跳躍,持防暴盾前進,以警棍揮擊,在反覆演繹暴力同時,反抗者受迫之人是否真能在凝視者的移動選擇中,現身或經歷?又如編舞與警治規訓的比擬,或也浮現著曖昧的問題性?

創作者確然有意為之,訪談時透露所思:「非偏袒向警察的那一邊,而是站在『中間』……應該這麼說,在相對理解警察後,透過這個他者、混合著原本抗議之聲,一齊質疑國家控制體性。」

然而,後段一段如王筑樺、林素蓮於長道、平臺上揭開的動作,也許提供了另一種想法線索。兩人幾乎剛硬固著雙腳,手臂卻經臉頰、肩側、胸前等上半身帶出柔軟反覆的線條,或似蝶翼之手勢。牽引其後表演者像重回第一幕場中,卻在聲響轉換為心搏般重拍音樂性與閃爍強光中,始有了人身的影子。

我想起《Political Mother》(2010)、《微塵》(2014)或《XENOS》(2018)曾經描摹的受壓迫者圖像;跨足視覺藝術與現場表演的李奧森另闢蹊徑,側繪法與暴力的「他者」。但相對「身為他者」,哲學家曾為我們指向的,更是存於我和他之間的他者性(Andersheit)或謂差異性。從「思考他者」出發的《切割、破裂》或仍可能陷於整平而同一之他者世界;卻唯有舞蹈的身體,透露的差異,我身的他者性,將帶著思考位移。

疑問被擲出之後,穿透制服與柔順身體表面下的差異生命,以切割、破裂、凝聚、混合於諸眾的差異。偏移曾經的「他者即地獄」,始偏離此刻的「相同者地獄」。

《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

演出|李奧森
時間|2023/07/15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
短短8分鐘展演,對滿身是傷的主體來說,似乎蔚為在土地.河海釋放與淨化的儀式;對想傳承母體文化、追求藝文職涯之人來說,又有怎樣的意涵呢?將開演之際,看著節目單以特殊字體強調「有與廣泛的社會聯結在一起嗎?」以及「這是『表現』的藝術」,讓人不禁戴上了這樣一副眼鏡,進到演出場域中。
7月
13
2023
當眾人於海風中共掀、共摺一塊帆布,遠遠看去也宛如「造浪」。當帆布對摺、平放在地,似乎又慢慢從「浪」轉變成通往未來的「路」。
7月
13
2023
實際的成果也超乎預期,並不只僅止於聲響實驗的範疇,而是結合了人聲、電子音樂、身體展演、光線投影等多種表現形式,並透過這些形式,探討聲音的符號特性、現代科技的危害與轉折、技術與人類存有的關聯等嚴肅議題。從每個手法與操作中,都能發現她豐富且生動的思考。
7月
05
2023
本屆新人新視野是由三個獨立小品集結而成的一場匯演,分別是楊世豪《After》、張雅媛《喂!你好⋯⋯我叫高敏》,以及戴啟倫的《大解脫者》,以自己做圓心,藉由創作,照見自己所處的世界。
6月
29
2023
什麼是劇場的魅力?《有影無》就是很好的示範。不是文本精彩,不是台詞優美到說進觀眾心坎,也不是演員努力扮演入戲於角色中,而是劇場獨有的現場性。
6月
26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