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見傳承與創新《敦煌舞千年》
12月
04
2015
敦煌舞千年(飛天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82次瀏覽
石志如(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博二生)

創團於2012年的飛天舞集由專研敦煌舞蹈的林珊影團長領軍,期間五度帶領團員前往中國蘭州向恢復古樂舞且地位極崇高的敦煌舞重建學者高金榮教授學習。創團三年首度發表巡迴展演《敦煌舞千年》,整場十四首作品中,十首為高金榮教授的重建創作作品,三首為台灣弟子林珊影,一首由大陸弟子李婷婷所創作。整場演出,可清晰看出師徒的技藝傳承與創新之間的交融,從此處可見其製作的慎重與傳承的重要性。高教授的訓練體系,展現出獨特呼吸法與三道彎古韻身體美學,將敦煌舞的神情氣韻帶來一股清流與樸實。

深沈帶點莊嚴的成年男子美聲引領入耳,伴隨著西域鼓聲與笛聲,緊接著似女菩薩般淨化的吟唱與琵琶聲的陪襯,同時在天幕上依空間遠近的時序出現沙漠、月牙泉、敦煌石窟、變相圖群、畫像磚群、近身石雕、壁畫等具有佛典轉譯的飛天伎樂菩薩像,讓觀眾從現代生活情境進入跨千年、跨地域、跨文化的演出場域,從聽覺的想像轉為主視覺:敦煌。以多媒體導入主題的演出形態在台灣劇場已是常見的手法。然而從製作團隊在每首作品前的引導圖文展示中,企圖以壁畫、詩詞等與該舞蹈相連,具有表演藝術教學所注重的建構先備知識的重要性,讓異地域文化的觀者能在最快的認知上分辨每首作品的風格,同時進入作品的核心,實屬用心。

演出形態依序開場舞為高金榮教授作的〈敦煌樂舞慶古今〉,其作用如書籍的導論具承先啟後的地位。上半場純粹以樂器為主的飛天伎樂作品,依不同樂器展示其獨特的手勢與動作風格。下半場則為風格作品,包括飛天、千手觀音、童子舞俏蓮花等。在〈鼓與琵琶〉(高氏創作)雙人舞中,由夏金璿、林珊影詮釋,展現器樂之間相互唱和,動作時而群起,時而對立,時而疾速,時而柔緩,從動作性格中,展現鼓與琵琶的交織風韻,是一段舞藝高超與默契極佳的雙人舞。而在〈妙音反彈〉(高氏創作)與〈唐彩霓虹〉(林氏創作)表現亮眼的領舞者林明慧,其詮釋伎樂飛天的反彈琵琶三道彎舞姿與整體律動均十分優雅與具美感,並在長綢的韻勁和立體空間的視覺展現與另一位舞者羅安琪呈現出和諧與對稱的美學觀。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箜篌引〉(李氏創作),由領舞者林珊影與九位團員以舞姿展現演奏古代樂器箜篌的撥弦手勢,同時舞蹈風格輕快活潑,在整體空間上高低、對比、對稱、凝聚、跳脫的編排運用極為豐富,在視覺畫面上呈現演奏箜篌時,雙手快速撥弦的位移跳躍如閱覽了音階的滑動。

此次下半場風格作品中最具獨創性的〈飛天女神〉(高氏創作)由團長林珊影個人詮釋。一開場乾淨的舞台視覺僅右上舞台一座小蓮花台,上面端坐的紫衣女神身披長綢,左右垂落呈圓弧雲朵。啟舞,舞者善用呼吸頓挫之勁力帶動軀幹張力,同時延伸出手勢與雙足的變化,經過一段動作發展與承接,舞者離開台座,此時真正為之驚人的是長達2200公分的長綢,左右舞動時不見首尾,彩綢首段凌空而飛時,中段與末段依然在空中翻轉上一節舞動的軌跡,在視覺畫面上製造立體多面向的變化。在舞動中,舞者時而穿越正在運行中的彩綢,時而高舉腿部劃破空間,並且維持身體三道彎的美感展現女神優雅體態與神情,其高難度真是前所未見。此外〈千手觀音〉(高氏創作)是整場演出最高潮的演出段落,領舞林珊影將觀音的慈祥神態詮釋精準,令台下觀者默默感動流淚者不少。

而接在〈千手觀音〉之後的是童子舞〈俏蓮花〉(林氏創作),此舞風格最為迥異,活撥、輕快、略帶趣味,一開場沒多久,舞者便躺在地上應用其腿部呼應節拍,一抬一落輕鬆有趣,逗得台下兒童呲齒裂笑,同時也讓方才還沈浸在千手觀音淨化的大人們,轉而較為明朗與愉快的情緒,在整場演出中,此舞安排巧妙妥當。

飛天舞集成員與製作編制龐大,在台灣的專業舞團中實屬少見(超過三十位),從整體觀賞的角度評析,其製作與呈現具專業水準。唯部分舞者動作表現穩定性略微堪憂,這同時也是非專業出身的舞者必須克服的原動力。期許飛天舞集後續帶來更多古樂舞的傳承與創新。

《敦煌舞千年》

演出|飛天舞集
時間|2015/11/28 19:30
地點|基隆市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