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見傳承與創新《敦煌舞千年》
12月
04
2015
敦煌舞千年(飛天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29次瀏覽
石志如(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博二生)

創團於2012年的飛天舞集由專研敦煌舞蹈的林珊影團長領軍,期間五度帶領團員前往中國蘭州向恢復古樂舞且地位極崇高的敦煌舞重建學者高金榮教授學習。創團三年首度發表巡迴展演《敦煌舞千年》,整場十四首作品中,十首為高金榮教授的重建創作作品,三首為台灣弟子林珊影,一首由大陸弟子李婷婷所創作。整場演出,可清晰看出師徒的技藝傳承與創新之間的交融,從此處可見其製作的慎重與傳承的重要性。高教授的訓練體系,展現出獨特呼吸法與三道彎古韻身體美學,將敦煌舞的神情氣韻帶來一股清流與樸實。

深沈帶點莊嚴的成年男子美聲引領入耳,伴隨著西域鼓聲與笛聲,緊接著似女菩薩般淨化的吟唱與琵琶聲的陪襯,同時在天幕上依空間遠近的時序出現沙漠、月牙泉、敦煌石窟、變相圖群、畫像磚群、近身石雕、壁畫等具有佛典轉譯的飛天伎樂菩薩像,讓觀眾從現代生活情境進入跨千年、跨地域、跨文化的演出場域,從聽覺的想像轉為主視覺:敦煌。以多媒體導入主題的演出形態在台灣劇場已是常見的手法。然而從製作團隊在每首作品前的引導圖文展示中,企圖以壁畫、詩詞等與該舞蹈相連,具有表演藝術教學所注重的建構先備知識的重要性,讓異地域文化的觀者能在最快的認知上分辨每首作品的風格,同時進入作品的核心,實屬用心。

演出形態依序開場舞為高金榮教授作的〈敦煌樂舞慶古今〉,其作用如書籍的導論具承先啟後的地位。上半場純粹以樂器為主的飛天伎樂作品,依不同樂器展示其獨特的手勢與動作風格。下半場則為風格作品,包括飛天、千手觀音、童子舞俏蓮花等。在〈鼓與琵琶〉(高氏創作)雙人舞中,由夏金璿、林珊影詮釋,展現器樂之間相互唱和,動作時而群起,時而對立,時而疾速,時而柔緩,從動作性格中,展現鼓與琵琶的交織風韻,是一段舞藝高超與默契極佳的雙人舞。而在〈妙音反彈〉(高氏創作)與〈唐彩霓虹〉(林氏創作)表現亮眼的領舞者林明慧,其詮釋伎樂飛天的反彈琵琶三道彎舞姿與整體律動均十分優雅與具美感,並在長綢的韻勁和立體空間的視覺展現與另一位舞者羅安琪呈現出和諧與對稱的美學觀。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箜篌引〉(李氏創作),由領舞者林珊影與九位團員以舞姿展現演奏古代樂器箜篌的撥弦手勢,同時舞蹈風格輕快活潑,在整體空間上高低、對比、對稱、凝聚、跳脫的編排運用極為豐富,在視覺畫面上呈現演奏箜篌時,雙手快速撥弦的位移跳躍如閱覽了音階的滑動。

此次下半場風格作品中最具獨創性的〈飛天女神〉(高氏創作)由團長林珊影個人詮釋。一開場乾淨的舞台視覺僅右上舞台一座小蓮花台,上面端坐的紫衣女神身披長綢,左右垂落呈圓弧雲朵。啟舞,舞者善用呼吸頓挫之勁力帶動軀幹張力,同時延伸出手勢與雙足的變化,經過一段動作發展與承接,舞者離開台座,此時真正為之驚人的是長達2200公分的長綢,左右舞動時不見首尾,彩綢首段凌空而飛時,中段與末段依然在空中翻轉上一節舞動的軌跡,在視覺畫面上製造立體多面向的變化。在舞動中,舞者時而穿越正在運行中的彩綢,時而高舉腿部劃破空間,並且維持身體三道彎的美感展現女神優雅體態與神情,其高難度真是前所未見。此外〈千手觀音〉(高氏創作)是整場演出最高潮的演出段落,領舞林珊影將觀音的慈祥神態詮釋精準,令台下觀者默默感動流淚者不少。

而接在〈千手觀音〉之後的是童子舞〈俏蓮花〉(林氏創作),此舞風格最為迥異,活撥、輕快、略帶趣味,一開場沒多久,舞者便躺在地上應用其腿部呼應節拍,一抬一落輕鬆有趣,逗得台下兒童呲齒裂笑,同時也讓方才還沈浸在千手觀音淨化的大人們,轉而較為明朗與愉快的情緒,在整場演出中,此舞安排巧妙妥當。

飛天舞集成員與製作編制龐大,在台灣的專業舞團中實屬少見(超過三十位),從整體觀賞的角度評析,其製作與呈現具專業水準。唯部分舞者動作表現穩定性略微堪憂,這同時也是非專業出身的舞者必須克服的原動力。期許飛天舞集後續帶來更多古樂舞的傳承與創新。

《敦煌舞千年》

演出|飛天舞集
時間|2015/11/28 19:30
地點|基隆市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