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的錯》是2012學生表演藝術聯演中,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代表作品。創作者大膽推新,嘗試從Leif Kristiansson同名繪本《不是我的錯》作為發想起點,並非傳統式的搬演文本,而是透過演員集體即興創作方式發展劇脈。
如小型歌舞劇開場白,使用舊式流行歌曲改編歌詞傳達本劇旨意,編創者企圖心可嘉,惟格局稍顯雜亂陳列。兩名熱戀情侶的交相詰問,展現演員表演功力,也稍稍為戲劇內涵較為沉重提加了難得輕鬆逗趣亮點,惟連接部分未臻成熟,或讓觀者稍稍發愣不明白此橋段的用意為何?稍顯生澀尚有演員唸白,部分囈語式咬字不夠清晰,穿透力稍弱,氣氛轉換及控場調度能力仍有進步空間。
舞台設計運用拆解式舞台,透過一幕幕變換拆卸,明白告訴觀者段落的開始與結束,俐落有致,尤以呈現「臉書燒炭事件」橋段最為奇巧,一格格鐵架方格具象化電腦遠端各使用者,位列同一平面卻能清楚指摘表演重點,無絲毫偏誤,是學生製作較罕見的巧妙設計。
搬演社會真實案件,旁觀他人之痛苦,不論見證生命的逝去或是直視霸凌現象,演出平易卻深刻。投影設備的使用,客觀冷酷無情理性地放大演員表情、語言,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逼進,網路見證臉書燒炭實錄,此時台下觀眾也是諸多見證者之一,自殺者由遠而近、由淺而劇咳嗽聲步步進逼,觀者無從遁逃;「你相信了沒」節目現場,衛冕者演員直接變為受霸凌客體,台上演員或冷眼旁觀,或訕笑辱罵,甚或加入捉弄欺負行列,想幫忙者則被冠以背叛者角色後拖離舞台,似乎熟悉不過的場景,這不就是每天在各級學校甚至社會叢林上演的霸凌秀嗎?觀者跨越角色界線,順理成章介入舞台空間,一場抉擇的考驗,似乎正要開始。
大部分觀者以為戲劇結束,演員一一謝幕後其真正精髓才正要開展。被遺留在舞台高架上的演員劉濬誠,不因謝幕而離台,演員與觀者一一散場,考驗才正要開始,近三分之一的觀者轉換角色為舞台主體,到底要對「他者」(the others)坐視不管,還是該上台解救演員下台,正如同許多遭人漠視卻無時無刻上演的欺負、霸凌現象,你要拯救他,還是默默離席當做什麼事也沒發生(告訴自己,這只是一場戲罷了!)幸運地,兩名女性觀者最終上台解救了劉濬誠,此時觀者早已融為演員一部分,或者說,本劇因觀眾上台,方得以完整,觀眾上台見義勇為的行動,方能治癒救贖「不是我的錯」的推卸世界。
德國劇作家Bertolt Brecht認為:觀眾走進劇場後,應該使其在政治意識的昏睡過程當中醒來思考,並且跳起來行動。選擇本劇書寫劇評,實因其震撼力道過劇,劇末畫龍點睛之餘彰顯人性價值,製作群大膽在劇場上開設人性賭局,若全場無人上台,或許劇場振聾發聵之期待顯然落空,還好,少部分觀者並非局外人,筆者觀賞這場,演員謝幕後,近三分之二觀眾離席,約莫5分鐘後,2名年輕女性觀眾上台請求劇組讓演員劉濬誠離開高架,劉濬誠走下高架後擁抱觀眾,台下其餘觀眾淚流不止。對於人性,我們尚可以樂觀一些,或許,也只有挺身而出的兩位觀者,才是唯二能光明正大道出「不是我的錯」的適格者吧!
《不是我的錯》
演出|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時間|2012/06/30 19:30
地點|台北市南海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