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滴水磨總穿情《琵琶記》
7月
02
2012
琵琶記(彭聲聲揚 攝,水磨曲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22次瀏覽
黃香

《琵琶記》中的蔡伯喈「三不從」、「三不孝」,是作者高明為蔡伯喈全忠全孝的翻案之作,引我「崑曲三問」。

自問:「崑曲何以比京劇更深得我心?」《水滸記˙活捉》這齣折子或可描繪箇中奧祕。好戲從閻惜姣背對觀眾走鬼步出場開始,迥異於上海崑劇團,江蘇省崑劇院的樂隊由崑笛主奏拉開序幕,幽咽笛聲如若鬼音,鬼音似水,縹緲哀婉,如實襯托含怨而死的冤魂回轉陽世索取情郎魂魄的歷程;京劇敷演《活捉》序幕,運用的卻是鑼鈸擊樂,錚錚鑼鈸彷彿廟會樂音,擊樂如風,生氣昂揚,呈現的是人間氛圍。我說的不是藝術高下,而是風格偏好。

再問:「眾多崑曲劇目中哪一齣戲讓我情有獨鍾?」並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牡丹亭》,卻是「糠和米,本是兩倚依」的《琵琶記》,因為這戲描摹的不是官宦文人的高蹈愛情,卻取材自現實生活,以糠和米比喻夫妻一賤一貴的人生際遇,平易中見真淳。

三問:「脫胎自清唱傳統的曲友崑劇團如何比得上由戲校出身的演員所組成之專職崑劇團?」或許曲友演員在唱念做表的技巧方面每每力有未逮之處,總顯略遜一籌,但是曲友們的堅持所激發出來的拚搏精神讓人動容,只因為深愛崑曲藝術而全心投入舞台演出,這股源源不絕的熱情與動力就是他們傲人的資產,可敬復可佩,只因動機簡單純粹,別無所求。

2012年台北市傳統藝術季邁入第二十五個年頭,同樣走過四分之一世紀的水磨曲集崑劇團盛大演出《琵琶記:南浦、琴訴盤夫、廊會、書館》四個折子,想告訴喜愛崑曲的觀眾,崑曲不是只有臨川一夢《牡丹亭》「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浪漫纏綿,還有南戲之祖《琵琶記》「寫,寫不得他苦心頭;描,描不出他饑症候;畫,畫不出他望孩兒的睜睜兩眸」,貼近常民生活的離苦悲歡。水磨曲集藝術總監陳彬副團長以火車頭的動力,帶領校園學子以及社會曲友,一步一腳印地學戲,一折一齣地搬演,磨出細水長流,二十五年來舞台演出和清唱傳統未曾間斷,延續至今,雖然只是涓涓細流,顯見其生命力之強韌。

最後一折《書館》是蔡伯喈、趙五娘、牛小姐三位主角相認相惜的感情高潮戲,水磨的演繹比起大陸職業劇團毫不遜色,即便青年演員唱念並不特別出色,但是動作的接續扎實嚴密,情感的對應滴水不漏,尤其是飾演蔡伯喈的陳彬,略顯單薄的身形卻承載如此厚實的情感,每個聲音、表情、動作,彷彿用生命氣力哀嘆風樹之悲:「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這三不孝逆天罪大」。

崑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它的全盛期幾乎與莎士比亞同時代。這「百戲之祖」歷經朝代更迭,起起落落,能夠流傳至今巡演不斷,堪稱中國戲曲史上的傳奇,而崑曲的清唱傳統則是傳奇中的傳奇。戲劇學者余秋雨曾為文:「一個民族的藝術精神常常深潛密藏在一種集體無意識之中,通向這個神秘的地下社會需要有一些井口,崑曲,就是我心目中的一個井口。」古井雖然荒蕪已久,惟井中之水依然清澈,映照著民族藝術深邃的靈魂。

《琵琶記》

演出|水磨曲集崑劇團
時間|2012/05/27 14: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
《文武天香》在這次的版本裡,因為角色關係的變調,在演員表現上產生了新的逸趣,劇作核心從情愛流轉衍生出新的流變——逃逸美學。愛與自由從創作命題的理想問題,轉化為辯證關係
7月
23
2025
真正獨特之處,是此作依循古典歌仔戲結構形式,卻深入核心思維以求突破,以自由意志挑戰既有體制。自此,作為創作者不畏權勢、自由表述的「身分責任」,取代倫常階級的封建定義。所謂「守本分」,不再是臣服於體制,而是忠於信念的堅持。
7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