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口無言的奇幻異想《烏鴉怎麼了》
3月
29
2017
烏鴉怎麼了(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0次瀏覽
賴妍延(文字工作者)

戲劇與視覺的跨界結合,一向是劇場不斷嘗試的方向。有的創作者利用最頂尖的科技打造出戲劇的魔幻空間,有的則是返璞歸真,不靠任何高端技術,而是將光影與顏色運用到極致,把觀眾拉進他們的想像之中。

兩位演員化身烏鴉進場,維妙維肖的叫聲與擬態,讓人一開始就忍不住發噱。利用佝僂小碎步的姿態,與衣襟拉扯模擬出拍翅撲楞聲,這兩隻烏鴉介於寫實與卡通化的形象之間,接著他們利用投影——就是最簡單的,需要一張張放投影片的投影——將故事剪影投射到大螢幕,兩位演員掉進了故事影像中,完美將現實無縫接軌地帶進了他們的想像國度。

隨著兩台投影機重疊投射,大螢幕交織出如動畫般流暢的故事,兩隻烏鴉得到了一顆神奇種子,隨著種子的發芽生長,烏鴉的奇幻冒險慢慢展開。演員們巧妙利用對焦的落差,製造出如電影般的轉場鏡頭,這樣的巧思不僅確保了整個故事空間的完整,也避免觀眾情緒中斷的出戲落差。或許有人質疑,為什麼我要在劇場中看動畫與電影?但這就是親臨現場的趣味,飾演烏鴉的主角們不僅僅是演員,他們身兼操偶師、聲效、攝影師,你可以看見這一切的視覺畫面,是如何在現場被製造出來,於此同時,演員的姿態與外貌,毫無違和地遨翔在整個2D故事之中,就好像我們孩提時期,會跟朋友玩的裝扮遊戲一樣,報紙成捲就是騎士的劍,大浴巾一蓋即成公主的婚紗,只是他們更完整的,將整個空間與背景打造出來,這箇中滋味只有在現場才能體會。

演畢之後,台上散落著一地道具,那幾乎沒有什麼祕密,就是兩台普通的投影機,以及用玻璃紙拼貼的場景與人物。在經過操偶師巧妙的計算以及完美融合之後,她們讓觀眾在劇場裡走進森林踏過小溪,伴隨著烏鴉一起遨遊天際。莫忘童心,莫忘自己天生擁有的想像力,任何魔幻空間的開端可能來自一道剪影、一抹投射、一個不經意的模糊對焦,這些創作者拾起我們隨著年齡增長而遺忘的天馬行空,在你我面前把這些光怪陸離的夢製造出來,現在、過去以及未來,我們都該走進劇場,看看這些無限可能是如何發生。

《烏鴉怎麼了》

演出|加拿大蝸牛心偶戲團
時間|2017/03/24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幻影的操作下,新的世界在這個機械子宮裡孕育成形,宇宙自工業之蛋破殼而出,點點繁星跟著爭相閃耀出現。這是第二層夢境,機械的夢。我們跌入潛意識中,退居成為幻影的一部分,能做的僅是見證這個人造物世界中的生生滅滅。(涂東寧)
4月
24
2017
藉由不同層次的敘事手法讓整座表演區域大開,並彰顯了幻覺無中生有的過程,同時也破除了幻覺的魔力,讓創意現場發生,引領觀眾一同見證創意萌發的時刻。(吳政翰)
4月
04
2017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