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底蘊的堅守《尋春・耽酒》
11月
18
2015
尋春・耽酒(林淳琛 攝,水磨曲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4次瀏覽
呂玟君(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碩士班)

崑劇傳進台灣之後,崑劇社、崑曲研習班、崑劇團紛紛成立,從崑劇在台灣現況,可看出崑曲團體無不致力發展,獨具特色表演形式、創新的結合、新編劇目…等,各有各個特色,也辦理工作坊、研習營,以培訓喜愛崑曲的朋友們,可見臺灣崑曲藝術是非常活躍的,同時間也豐富了其他劇種。

水磨曲集成立於1987年,向以傳承、推廣崑曲,提升表演藝術為宗旨,劇目以傳統戲為主軸,多為傳統折子戲,傳承至今已滿28年,此場演出在劇目安排上以四折折子戲為主,有別於過往單獨的四折,今年以「尋春」、「耽酒」為題,加深劇目之間的連結。舞台上維持傳統戲台上一桌二椅,寫意的、象徵的、抽象的舞台形象,不設任何佈景,單獨靠著演員運用虛擬、象徵的表演動作,帶著觀眾進入劇中的情境。配上文武場小樂隊的編制在舞台旁配合演員,是水磨曲集歷年來對崑曲傳統的堅持,服裝造型上以精緻、古典的傳統戲曲服飾為主,為之典雅。在音響效果上,音響的共鳴與演員、樂隊的聲線,再調整會更好,否則難以傳達崑曲細膩、圓潤的特色,是較為可惜的部分。

此場「尋春・耽酒」崑曲折子戲年度公演,劇目分別為上半場(一)《牡丹亭・尋夢》、(二)《吟風格雜劇・罷宴》,下半場(三)《療妒羹・題曲》、(四)《長生殿・小宴》,分別由王維艱、黃小午、胡保隸以及已故的徐炎之、張善薌伉儷所傳授,[1]此四折都是崑劇舞台上經典作品。《牡丹亭・尋夢》與《吟風格雜劇・罷宴》舉手投足之間可見演員絕妙技藝的展現,《牡丹亭・尋夢》中對戀愛追尋的杜麗娘,裝扮典雅、聲音圓潤,運用水袖上下高低起伏動作流露出角色幽怨之情,筆者建議如能再注意音調高低的調整,並將身段動作與文武場音樂更加緊密結合,會更讓觀眾進入情境。《吟風格雜劇・罷宴》此齣是相當別具特色的老旦戲,老旦的氣勢與醉態上拿捏得恰到好處,醉酒的劉婆以活潑逗趣的肢體語言,藉著醉態唱出寇準母親勤儉的唱段,並運用「老生」剛勁醇厚的唱腔與「老旦」的輪唱與一幅寒窗課子圖將劇情推進高潮,最後一句「一日也不能戒酒」,留給觀眾會心的笑聲。

《療妒羹・題曲》、《長生殿・小宴》除了呼應主題之外,也表現閨門旦行當,運用在千金、少婦、妃子上的女子所展現不同的韻味,令人沉醉。《療妒羹・題曲》是較為冷門的戲碼,與〈尋夢〉中的杜麗娘找尋情郎不同,喬小青是嚮往真誠的愛情,此齣與一般不同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胡保隸老師所傳授版本,除了感嘆自身遭遇外,更強調喬小青才華洋溢的才女形象,藉由讀書、題詩傷感自身,唱腔清晰,過腔哀怨,暗藏情愫,有如現代版的女文青,呼應了《牡丹亭》,也提升藝術層次,不過筆者建議因為是獨角戲,容易讓人有失焦的情況,動作起伏在大些會更好,如能運用舞台燈光的轉化,與服飾色彩的對比,會更讓角色鮮明。《長生殿・小宴》是觀眾廣為熟識的戲碼,扯四門的對型,繞著舞台,富麗堂皇,與〈罷宴〉中的劉婆,醉態不同,貴妃的嬌羞運用眼神、身段,層次分明,唐明皇與楊貴妃兩人輪番連唱的唱功,節奏緊湊,增加劇情張力,烘托出歡樂的氣氛。

崑劇在我國藝術中有著優雅的文學、豐富的音樂、精緻的藝術,戲劇學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為文:「一個民族的藝術精神 常常深潛密藏在一種集體無意識之中,通向這個神秘的地下社會需要有一些井口,崑曲,就是我心目中的一個井口。」由此可知崑劇像大樹一樣,有著豐碩的果實,可供採取,從台灣各個崑劇團所展現的風貌可見一般。此場演出可看出水磨曲集在傳統上的用心、劇目的推廣與藝術表演上的精藝求精,水磨堅持扎實的基本功與塑造傳統的美感是重要的,滿堂的觀眾是對劇團最好的支持,可是相對而言觀眾也必須要有豐富的想像力與理解力,進入傳統文化的底蘊中,才能得其真味,因此提升劇團知名度與因應時代更是刻不容緩的一條道路,如同節目單上所言「七情六慾盡在戲曲中」,感受到崑劇精湛的技藝與多樣貌的表現,是發展的好方式。

註釋

1、取自「尋春・耽酒」崑曲折子戲節目冊。

《尋春・耽酒》

演出|水磨曲集崑劇團
時間|2015/10/11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