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在地文化的兒童戲劇《一百年的寶藏》
8月
06
2013
一百年的寶藏(豆子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41次瀏覽
葉蓓苓(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月光下的土地眏照著一片暈黃,熠熠生輝的寶藏原來就埋藏在我們的家園。

在地耕耘已有十五年的豆子劇團首次採擷高雄在地史實與鄉野傳說,推出《一百年的寶藏》,重新敷演「林道乾打鼓山埋金」和「曹公鬥龍母」等打狗舊事,編創出滿足的兒童心理的奇幻故事,陪同孩子在冒險中獲得成長的勇氣。

豆子的創作經常關注弱勢孩子的心靈,例如《蜻蜓二八》中生病的蝴蝶,《達剛三號》裡的單親男孩與跛腳女孩,內容往往翻轉強與弱、富與貧的既定印象。本劇主角亦是如此,Dora是位久病住院的小女孩,鎮日得與病魔對抗,這看似脆弱的生命竟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當Dora打斷Angry醫生的床邊故事,堅稱打狗山上的海盜不是林道乾,而是「一塊錢」小豬海賊團,此時舞臺上四名兇狠的惡賊們便一瞬間被推開,換成四隻肥嘟嘟的小豬,而小豬們也真的按照預言通過時光隧道來陪伴Dora,劇本利用諧音雙關,輕巧跨越了歷史與想像的界線,並且以豬代人,既逗趣又不失林道乾貪婪的形象。

另外劇中也隱含著孩子對公平正義的期待。不同於野史記載林道乾順利脫逃,海賊團是頻頻失誤,小豬既吹不垮鳳山城門,也開不了寶藏大門;海賊成員的命名也饒富寓意,團長「一塊錢」遠不如願意替他人付出的團員「金元寶」,藉此點出全戲寓意「能帶給身邊的人幸福,才是幸福的真諦」,劇末更直指寶藏的所在,「守護自己的家園,便是保有一百年的寶藏」。

就演出品質來說,劇團總監以自創的「豆子操」,自然拉近與孩子的距離,讓好動的兒童在大展身手後,做好觀戲的心理準備。而首次與汎美舞團跨界合作,場上十位優秀的舞者堪為一大視覺饗宴。曾執導《白香蘭》、《四月望雨》等多齣音樂劇的楊士平導演,已是二度與豆子合作製作兒童歌舞劇,無論在編舞與劇情銜接上皆能符合兒童觀眾的期待,而演員的表演亦有驚豔之處,例如團長一塊錢的表演節奏明快,言詞幽默詼諧,責備金元寶「像豬一樣笨」,不禁令人莞爾;飾演壞蛋龍的演員高舉龍頭,身形流動如蛇,其陰險低沈的嗓音讓人不寒而慄,而眾人與惡龍激戰的高潮,導演選擇輕柔的音樂與慢動作等藝術手法呈現,不僅安撫了孩子們的恐懼,更博得全場哄堂大笑。

然而相較於舞蹈與動作的華麗呈現,本齣戲在歌唱和劇情鋪排部分則顯得美中不足,既名為「穿越四百年的歌舞劇」,歌聲自是觀眾期待的焦點,但演員唱工素質不一有待加強,故事的時間線龐雜錯亂,不談荷蘭人佔領,僅談明代海賊林道乾和清代官員曹謹,使人困惑這「四百年」及「一百年」究竟指涉何時?此外,創作者的歷史意識將篩選特地歷史事件建構為集體記憶,該戲強調漢人開墾移民與清朝開圳德政,其歷史記憶仍未脫漢人本位的意識形態。既然劇中已談「打鼓山埋金」一事,若再提及林道乾「取血固舟」使原民遷徙屏東一說,更可向孩子說明高雄為何舊稱「打狗」,擴展孩童以多元族群的視角審視歷史。

綜而言之《一百年的寶藏》展現豆子一貫的溫暖與歡笑,儘管歌唱與劇本上未臻完美,未來這株豆苗將持續取材高雄、成長茁壯,令人拭目以待!

《一百年的寶藏》

演出|豆子劇團
時間|2013/07/27  19:30
地點|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