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為語,在壓縮與延展之間,凝視孤獨的洞《TON618》
3月
12
2024
TON618(黃麗蓉、邱鉦淯提供/攝影周泰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64次瀏覽

文 高于棋(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在學生)

演出簡介首句寫道:「TON618是目前宇宙所知最大黑洞的名字」,一齣以日常切片談論孤獨、情緒的戲,它營造讓觀者進出黑洞的迴圈路徑,會被吞噬,但在停止之後,你還可以逃脫,卻也還是存在下一次的吞噬。

白色投影布幕,幾件小道具(手機、檯燈、書籍、塑膠球等),簡單的舞台構成,兩名演員、獨白、自拍錄影、即時投影及肢體的延展、糾纏,引領觀者走進無以名狀的洞,寂寞且悲傷。

慶典式的吃食,自我起落

戲的一開始,各式各樣的巨大食物:杯子蛋糕、棒棒糖、伏特加等,在投影幕上播放,時而交雜Switch、社交軟體、口紅等,不屬於食物的物件,兩人席地而坐看起來像在野餐,中間擺著一株向日葵,繽紛的塑膠球被擺上白色盤子。兩名演員拿起刀叉,一遍又一遍地切割、進食,他們不斷狂暴地翻找,最後把球丟出去,拉扯野餐墊,像是在爭奪什麼。

渴望透過外物的侵入、刺激來自救,亢奮地用全身去回應,意圖將沉重的自我意識從「我」之中拉出、抽離,卻反而「耽溺」的狀態,虛假無用的掙扎,所以是球、是投影。

於是,再次陷落,演員抽搐、癱倒在地,燈暗。

身體的單、雙合奏,衝突再平衡

單人與雙人,彼此競逐、啃噬,耗盡力氣倒地,像信任遊戲般的無所顧忌地傾倒與反推,手腳彼此纏繞包覆,時而高低錯落,時而平行的位置,無聲地藉由一個又一個的動作,引領關注探討「關係」中的衝突、調和與平衡。

觀眾在之間,尋找自身的觀看位置,往復上升和墜落,帶入不同的情緒狀態。呈現出我們,不只是在愛情上的渴望依賴,卻因為各種生命中的不確定性(順利接住、碰撞諸如此類的),會遲疑、疼痛、難過和快樂,於是選擇欲拒還迎的日常樣貌。

戲的中段,他們各自走向角落,解開繩結、鈕扣,脫去粉色洋裝、襯衫和褲子,隨意地丟在地上,開始自顧自地輪流對著手機自拍鏡頭說話,一場私語呢喃慢條斯理地開展,像是拋開外物、社會既存的束縛,鑽進自己的洞裡,獨自感受回聲,浪一般拍打在心上。

獨與白:自由蔓生的語言,構成了洞

四十五分鐘的戲,唯一有台詞的兩段故事,分別由三段獨白構成,他們開啟檯燈,拔掉插頭,變換位置,插插頭,再次開啟檯燈,對著鏡頭訴說,一鏡到底。

演員們看著自己說話的同時,即時影像投影在布幕上,將五官細節放大,眼神、表情迫近觀眾,使觀眾以兩種方式看著演員說話,「真實」和「影像」空間,去直面那些孤寂的語言,兩個演員的詮釋。


TON618(黃麗蓉、邱鉦淯提供/攝影周泰全)

深掘潛意識,探究內心各自的洞

其一是這樣的,廚房的地板有個大洞,一邊是瓦斯爐、一邊是冰箱,洞裡有螞蟻,那是螞蟻的新家,而「我」往洞裡投放食物。洞越來越大,能夠煮飯的地方越來越小。「我」夢見,螞蟻不滿足於「我」所投放的食物,啃噬「我」的雙腳,「我」的身體變成他們的新家。「我」決定先發制人,吃掉螞蟻。

略帶魔幻寫實的成分,洞和螞蟻的存在與否並不重要,而是「我」內心的投射、隱喻,所顯現出來的樣子。洞隨著螞蟻的啃噬而變大,營造張力,「我」原先選擇放任餵養,以為能和平共處,最終被反噬,決定直面,或說痛下殺手。

其二則是,喜歡在騎機車時自言自語,一個人大哭、大笑,等紅燈的時候又回到若無其事的狀態,回到生活。「我」把所有東西換新,機車破了洞的保護套、衣服、書、鞋子、想法和習慣,想著這樣是不是就會變成「全新」的人。「我」愛他的腳,要再去愛別人的腳。

相較前者,更像是節制地把生活做成標本,細小幽微對於生活的思索,獨處時的自我對話,像是空白時間放任情緒的暫時性流動,忙碌起來便又決定停止。

回放、收拾和安放那些混亂的

劇末,他們回放了兩個故事獨白的影像,像是訴說後,對生活的有些疏離地檢視,撿拾散落在地上的物品、裝袋,淨空舞台,再次盤腿席地而坐,拿出一包真實的餅乾,一邊吃著,一邊互相餵食,輕巧地笑著,一切浮華回歸平靜。

相較於開場的「盛大」,一切緩慢地停了下來,以「恬淡」作為這齣戲的結尾,恰到好處的填補了那個「洞」,所有混亂漂浮的情緒,終於能夠降落,並且找到能夠安放的位置。

《TON618》帶給觀眾的,正是尋找面對「洞」的自處方式,你會充滿矛盾,會慌張、疼痛和耽溺,會感受到難以言喻的陷落,但不要急,這只是一種必經。

《TON618》

演出|黃麗蓉、邱鉦淯
時間|2024/03/01 19:30
地點|不存在劇場(台南市北區正覺街33巷14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